专记

红寺堡城区

决不让山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红寺堡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综述

北望巍巍贺兰,南观烟雨六盘,西接奔腾黄河水,东临逶迤明长城。在宁夏地理中心点的平原上,矗立着一座冉冉升起的移民新城——红寺堡区。

壮志在雄图跨越,信心百倍谋赶超。一批又一批教育工作者告别故土,在这片亘古荒原相聚,同携手、共育花,从此,书声琅琅、教诲谆谆,打破了白天的空旷和深夜的沉寂,唤醒了沉睡千年的红寺堡大地。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红寺堡区作为深度贫困县区,深知发展教育事业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同时,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红寺堡区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不断优化顶层设计,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路线图和时间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8年9月,红寺堡区在办学条件、校际间均衡、公众满意度等方面,高标准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

如今的红寺堡区,可谓是最好的资源给教育、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最靓的是教师队伍。让我们透过红寺堡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脉络”,观察其教育的力度、速度、高度、厚度、宽度和温度,追寻区委、政府背后蕴藏的教育情怀……

最美的风景在校园

美观大气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漂亮的塑胶运动场、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安静温馨的图书室……如今,无论是在红寺堡区的城区学校,还是乡村学校,都能看到这一道道亮丽的校园风景。

做好改善办学条件的“加法”,这奠定了红寺堡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的“基调”,也可见区委、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倾斜。

三年来,该区投入资金近4亿元,先后新建红寺堡区第四中学、第四小学、第五小学等,新增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8.4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0.6亿元,累计新扩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20.6万平方米,按标准配齐运动场地。投入资金840万元,新建教师周转宿舍120套4200平方米。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三通”目标,教学点接入了卫星数字教育资源。创建自治区级信息化示范学校3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1所。

昔日拥挤不堪的教室,为何能在短短3年内变成宽敞明亮且具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学习园地?红寺堡教育人最清楚。嬗变,来自于区委、政府坚持以民为本,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健全经费投入机制,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投入资金1.08亿元,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为7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更新补充计算机4995台、图书37.24万册,配齐了科学、理化生仪器和音体美器材等教学设备。

最靓的是教师队伍

乡村教师是促进农村小学均衡教育的主力军。

冶兰原是红寺堡区第一小学的自治区级骨干教师,今年她申请和丈夫一起到柳泉乡任教,夫妻二人不仅享受乡镇补贴,还享受农村教师补贴,一年下来,比在城区收入高出几万元钱。两人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乡村学校,提高了农村教学质量,深受广大农村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农村教师待遇的提高,不但留住了乡村教师,而且还吸引了不少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目前,红寺堡区享受农村教师补贴人数共计820人,形成了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红寺堡区教育局局长杨金花介绍, 3年来共安排资金350万元,用于奖励基础教育阶段取得突出成绩的学校和教师。将教师激励保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校长(书记)每人每月1000元,班主任每人每月500元,三级骨干教师每人每月400元、300元、200元的标准予以保障。

乡村教师计划激活教育均衡发展一池活水。从近3年的教学质量监测数据显示,红寺堡区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城区直属小学之间差距逐步缩小。

针对乡村教师总量不足的问题,近3年招录特岗教师276名,“三支一扶”教师300名,签约免费师范生20名,并落实乡村教师补助资金585万元。培养县级骨干教师417名,市级骨干教师78名,自治区级骨干教师67名。2018年,有296名教师、13名小学校长从城镇交流到乡村,基本实现了城乡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同时,形成关爱教师的良好氛围,每年为45岁以上教师免费体检一次;对遭遇重大变故、患重大疾病或特别困难的教师给予一次性不低于5000元的救助。

最大的福利给学生

“有了扶贫基金的资助,我不会再惶惑无助,我一定再接再厉,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家住新庄集乡豹子滩村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大三学生刘晨怡说。

2017年3月,红寺堡区设立教育扶贫基金,整合“雨露计划”“燕宝基金”等助学资金,计划每年筹措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对贫困学生进行常态性资助。基金主要针对建档立卡户幼儿园幼儿、高中学生、中职院校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大学本科生及非建档立卡户二本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每人每年按就学阶段可获得1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资助。两年来,累计资助学生31808人次,发放各类资助资金4188.29万元。

红寺堡区高度重视构建特殊群体就学关爱和保障机制,把残疾儿童少年就学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按照每生每年6000元的标准,对残疾儿童实行教师送教上门,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2.47%。1314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在城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受教育,入学率达100%,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该区建设了68所留守儿童之家,探索建立留守儿童“123”关爱模式,使794名留守儿童得到一对一帮扶,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

每年筹措770万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粮食购销公司统一组织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学生餐食质量。

…………

红寺堡区用小财政扛起了大民生,也让贫困山区的学生真正得到了实惠。

红寺堡区第三小学第二课堂跆拳道

最好的发展讲内涵

琅琅书声,抑扬顿挫讲课声,回荡在红寺堡区广袤的大地上,亦为贫瘠土地播撒着文明的种子和希望。

红寺堡区第一小学全面开展独具特色的教学教研活动,让教师完全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让学生走到台前,成为“主角”。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授课方式少了,教师利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在积极的自主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学习。“过去教师是把知识像东西一样塞进学生的头脑中,如今变成不断努力挖掘学生潜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该校负责人说。

三年来,该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策略,构建适合本土特色的多元化“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贯穿创新素养教育。

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底蕴丰厚的校园文化,浓厚的书香氛围,管理有序的师生阅览室、班级图书角……“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广大师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

三年来,红寺堡区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和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所学校被评为自治区德育示范学校,1所学校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挖掘本地本校特色文化素材,深入推进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有7所学校成功创建为吴忠市特色学校;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创建全国艺术传承学校1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8所、全国篮球特色学校5所;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常态化的部门联动机制,学校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开展校园安全管理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创建自治区级校园安全管理规范化示范学校5所。

让优质教育资源释放的“光”与“热”洒播到红寺堡城乡的每一个角落,惠及每一个孩子。为了这样的教育理想,红寺堡教育人一直在努力。三年艰辛的付出,也换来了一张令人欣慰的亮丽答卷。

(原载《吴忠日报》2019年1月16)

乡村“蝶变”展新姿——红寺堡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纪实

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柏油路直通农家,一座座红瓦白墙的房屋井然排开,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展现着文明风尚,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绿树成荫……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红寺堡区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一个个“环境美、产业美、乡风美、生活美”的村庄次第呈现,一幅幅幸福美丽的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三年行动”树标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行政区域面积2767平方公里,辖2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65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万人。如何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该区以“美丽红寺堡”建设为目标,先行先试,探索宝贵经验。

2018年,红寺堡区分别通过建立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规划先行、标准规范、分类指导的引导机制,循序渐进、丰富内涵、迭代升级的发展机制,投入资金6657.6万元,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其中,农村基础设施投资3457.4万元,硬化村庄道路100余公里,绿化600余亩;区政府投资163.2万元,为各乡镇配套垃圾箱4000个;投资400万元,为各乡镇建设垃圾场5个;投资1200万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519路图像视频监控,实行“智慧环卫”;投入72.2万元,完成农村改厕361户;投入2822.2万元,改造危房1030户;投入2000多万元,聘请专业环境卫生保洁公司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工作,为各乡镇配备电动保洁车160辆,侧装车5辆,保洁员1300多名。

大河乡把扮靓乡村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推行环境综合整治村村比经验、比成绩、比创意。河西村设立环境整治监督台,鼓励群众互相监督搞卫生;乌沙塘村依托产业调整,提升环境卫生品牌;石坡子村护林员持证上岗,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如今,大河乡乡村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村民的满意度也得到提升。

红寺堡镇以城乡接合部整治为重点,驻村干部、护林员进村入户对老百姓进行宣传教育,真正做到城乡环境整治家喻户晓。“通过环境整治,家门口就有垃圾桶,村里有专人清理垃圾,环境美了,看着顺眼,住着也舒坦!”看着生活环境一天比一天好,村民马兰花高兴地说。

精准施策见成效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红寺堡区结合当地实际和风土人情精准施策、持续发力,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积极争取美丽村庄建设项目10个,整合交通、林业、农牧等项目,完善村庄路、渠、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污水处理厂,区第二污水处理厂、柳泉乡污水处理厂排放稳定达标,全区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35%。大力淘汰燃煤锅炉,推进清洁能源利用,不断改善空气污染。认真落实河长制,要求县级河长一月至少巡河1次、乡级河长一月至少巡河2次、村级河长1周巡河1次,现场解决影响河道的乱垦乱挖、垃圾倾倒等问题,50条河道全部得到治理,解决了农村卫生死角。为各乡镇配备护林员500名、公益性岗位2000个,充实壮大了各行政村保洁队伍。推行综合执法改革,在城区、各乡镇均设立了综合执法大队,承担综合执法事项254项,智慧环卫覆盖到城乡一体化管理的市容市貌、商业区、城市主要街道及乡村主干道路,加大对乱倒垃圾的监督管理和处罚力度。

同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制作宣传牌、墙体宣传画、开辟电视专栏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与每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明确村民的责任,规范农户的行为。

目前,该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0 %以上。

创新机制强成果

如何以强有力的保障,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取得胜利?红寺堡区探索出了自己的经验。

该区通过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考核机制,采取“周督查、月考核、季通报、半年小结、全年总结”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屋边、路边、水边、街边的整治力度,发动各乡镇对滚红、滚新、盐兴等道路过境主干道路两侧乱堆乱倒现象进行治理,动员各行政村对房前屋后、村庄主干道、沟渠桥涵、洪沟等周边乱堆乱倒进行了清理,解决“三大堆”问题。2018年以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督查考核50次,下发督查通报30期。

针对农户房前屋后柴草堆、砂石堆、粪堆“三大堆”乱堆乱放的实际,通过村规民约、集中整治、“门前三包”等措施,发动群众清洁庭院、清理房前屋后卫生,解决棘手的“三大堆”问题。

针对城乡一线环卫人少事多的实际,该区创新思路,从财政“蛋糕”挤出2000多万元,聘请专业环境卫生保洁公司,对各行政村进行清扫保洁。保洁公司自2018年6月份进驻各乡镇开展工作以来,农村环境卫生真正做到有人管、有人抓,助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再上新台阶。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面广,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抓紧抓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仅是一种政治责任,更是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体现。红寺堡区以建设绿色城乡、清洁宜居、生活和谐的美丽红寺堡为目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顺应农村群众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期盼!”红寺堡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局局长浦彦卿说。

(原载《新消息报》2019年1月28日第16版)

扫黑除恶务尽——红寺堡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纪实

黑恶势力犹如社会毒瘤,严重危害社会繁荣稳定,严重侵害老百姓的幸福安康。

自中央部署开展新一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吴忠市红寺堡区全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拳出击扫黑除恶,众志成城共筑平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

目前,红寺堡区共收集排查涉黑涉恶问题线索74条,打掉恶势力犯罪团伙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7人,完成终审判决1案2人。

高标准部署 吹响重拳出击“集结号”

红寺堡区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一把手”工程,高标准部署,严要求落实。

成立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明确16类重点打击对象,制定红寺堡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再宣传再发动专项行动、线索摸排专项行动、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深挖彻查“保护伞”专项行动4个实施方案,全力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

为确保专项斗争实效,该区成立了5个督导组,深入基层乡镇、村(社区)、学校、商业网点、农贸市场、车站等场所进行全面督查,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全覆盖。综治办、维稳办等职能办公室联合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责任落实到位。

在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红寺堡区统筹各方资源力量,下大力气抓好基层政权建设,筑牢防黑防恶堤坝。

该区将31个农村党组织确定为重点整顿软弱涣散村,成立2个巡回督导组和31个整顿工作组,深入开展集中整顿活动。重点掌握21名村“两委”成员的违纪违法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村干部坚决予以调整撤换。针对412名现任村“两委”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和违纪违法情况,纪委、法院、公安等执纪执法部门逐村逐人进行摸排审查,特别是把2个涉恶案件相关人员涉及的村子纳入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纪委监委加强纪法联动,实施“一案三查”,通过日常监督、专项监督、政治巡察和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挖掘涉及黑恶势力腐败问题的问题线索。对每起涉黑涉恶违法犯罪案件及时深挖其背后的腐败问题,对为黑恶势力通风报信、提供便利的“关系网”“保护伞”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政法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协调配合,通力协作,用足用好法律武器和政策规定。建设、国土、林业、水务、发改、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完善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日常监管,形成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强大工作合力。

广泛发动群众 打响扫黑除恶人民战争

“扫黑除恶是一场人民战争,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红寺堡区委政法委负责人说。

红寺堡区发动社会参与,探索出“十有”“四级日志化”“三结合+”宣传模式,以“全覆盖、无盲区、无遗漏”为目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形成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民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浓厚氛围。

该区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公布16类重点打击对象,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组织政法干警、镇村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社区,在主要街道、商场商店、车站宾馆及乡村人员密集地方张贴悬挂横幅、张贴通告标语等。利用元宵节、农贸市场集日、中小学开学日等大型集体活动进行集中宣传,累计发放宣传彩页、纸巾、纸杯、笔等各类宣传品3万余份。通过口袋书、扑克牌、动漫、大喇叭等形式,利用乡镇村组“农田用水联系群”“建档立卡户群”“养牛交流群”“民生群”等各类微信群,进行多渠道、立体式、常态化宣传,全面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

大河乡成立综合治理“红袖标”义务巡防队,新庄集乡成立“邻里守望”义务联防队,太阳山镇成立“平安村庄”义务巡防队,柳泉乡成立“平安家园”联防队。队员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人员组成。巡防队员通过分包片区包户到人,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精准宣传。

各乡镇、各部门充分利用开展脱贫攻坚、农田建设、“两险”收缴等进村入户时机,面对面向广大群众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关知识。红寺堡镇组织编排文艺节目,在辖区各村居巡回演出。大河乡制作时长近1个小时的宣传微电影,在辖区13个村逐村巡回放映。新庄集乡杨柳村组织农民书法家通过书法活动开展宣传。

该区制作2万张“红寺堡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便民监督卡”,向全区162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群众发放。组织部门将扫黑除恶知识纳入全区机关党务干部党员应知应会测试内容。司法局召开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学习大会,开展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部门发动广大教师,利用班级、年级和家长微信群进行宣传。该区还通过“一信通”平台,定期向辖区手机用户滚动发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内容和举报电话,做到宣传无死角。

新庄集乡沙草墩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宣讲会

“城市、乡村随处可见的横幅、标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辖区群众纷纷点赞。

高举法治利剑 斩断黑恶势力“毒瘤”

今年春节刚过,红寺堡区警方打掉了蔡某某涉恶团伙。

经查,蔡某某等6人涉赌博、开设赌场、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案件4起。该团伙的落网,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群众拍手称快。

去年以来,红寺堡区始终保持扫黑除恶高压态势,依法对黑恶势力违法犯罪进行打击,做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该区主动出击找线索,对历年来寻衅滋事、聚众斗殴、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案件进行全面排查梳理,串并案件,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立案查处。实行专案力量和职能部门联动联打工作模式,以乡镇为单位,公安、综治、司法、信访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驻村干部、社区民警、警务助理、人民调解员等对辖区各乡镇、28家重点场所、2家重点行业进行了滚动式摸排。时时关注高危人员行动,建立完善了高危黑恶人员数据库,对涉黑涉恶高危人员进行动态化、常态化管控。

该区对治安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坚决整治淫秽、赌博、吸毒、传销等违法犯罪问题,确保将黑恶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打击力度,共查处强迫、组织、容留妇女卖淫案件3起,从中发现并破获一起团伙涉恶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2人,有效净化了社会环境。成功铲除了余某某、马某某等缠访闹访恶势力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5人,破获敲诈勒索案2起、寻衅滋事案1起。

突出查办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影响基层稳定的重大案件,及时侦破了原大河乡河西村村委会主任柯某某涉嫌诈骗案、马某某涉嫌缠访闹访敲诈勒索案。对封堵道路阻碍他人通行的红寺堡镇团结村“路霸”周某某、马某某、李某、康某某依法行政拘留10日,形成了强大的震慑作用,有力维护了红寺堡区社会治安稳定。

“扫黑除恶斗争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村里的治安环境好了,赌博、滋事、闹事的少了,村干部的腰杆子也硬了。”大河乡龙泉村村支书张明奎说。

(原载《宁夏日报》2019年2月28日第8版,记者 杨之汀)

以文育民 以文富民——吴忠市红寺堡区文化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的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不脱贫,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脱贫。

吴忠市红寺堡区开发建设20年来,坚持以文育民、以文富民,注重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推进重大文化扶贫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到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贫到“根”。通过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精准实施文化扶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实现贫困群众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建强文化阵地 夯实文化扶贫根基

作为移民聚居区,长期以来,红寺堡区农村文化设施匮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红寺堡区坚持以移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文化阵地建设。该区整合资金3.2亿元,先后建成“三馆一中心一基地”,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乡村戏台、宣传栏、文化器材、广播器材、体育设施器材成为红寺堡64个行政村的“标配”,实现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经验在全区推广,并在全国文化馆年会上交流。

从记录乡村文化的草根作家,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马慧娟在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和乡亲们生活变迁的同时,更加关注乡村文化振兴。她说,文化的滋养才能让贫瘠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依托玉池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马慧娟创办了“泥土书香读书社”,带领村上的妇女识字读书。春节前后,马慧娟还在红寺堡镇求实思源图书馆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生寒假阅读班,假期每天都会有数十名附近村子的学生在这里阅读学习。

赵秀兰从一名下岗职工成长为非遗传承人,在红寺堡移民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创办“秀兰刺绣培训基地”,培训残疾人和贫困妇女达6800人次,年创收300余万元。她还走乡串户上门培训、指导,讲解刺绣知识,有些贫困妇女因此掌握了刺绣技能,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在文化能人的带动和引领下,群众有了手艺和知识,脱贫会更稳定更可持续。”红寺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红寺堡打造了宁夏唯一一家移民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培育特色文化大院26家。足额保障教育文化经费,配齐乡镇村文化管理员。构建常态化“结对子、种文化”帮扶机制,首批30名文化领军人与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结对子,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红寺堡区大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贫困乡村延伸,用文化点亮了农村群众生活。各乡村利用村级文化中心,开展文化、技能、法律、道德等培训,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如今,红寺堡区各村文化中心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农民群众在这里下棋、看戏、读书、跳舞,业余生活再也不只是看电视、打麻将了。各村还经常性地组织各类文化体育及技能培训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贫困群众增强了生活的信心。

培育文化产业 拓宽脱贫致富路径

培育文化富民产业,让农民吃上“文化饭”,是红寺堡区努力的方向。

该区实施移民文化人才项目,挖掘培育“四类人才”300余人,剪纸、书法等文化能人带领群众学文化、长知识、强本领,成为文化扶贫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河乡香园村村民李忠勤家四分之三的空间是书画室,条案上陈设着厚厚的手抄小楷长卷《毛泽东选集》,铺开可长达3500米,他用文化旺人气、攒心气、养志气,义务为全村学生辅导书法,把优秀文化演绎成学习知识、脱贫致富的“加速器”。张蛾子剪纸文化大院和王国祥传统手工艺灯笼扎制文化大院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教村民制作剪纸、花灯等文化产品进行创收。文化大院已经成为农民群众学习的园地、致富的桥梁、娱乐的舞台和竞技的赛场。

红寺堡区连续6年举办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使该区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该区共申报非遗项目22个,培育了香园村社火、沙草墩皮影等移民文化品牌。新庄集乡沙草墩村村民都是从隆德县移民搬迁而来,逢年过节,村里的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2017年,沙草墩村建成了村文化服务中心,红寺堡区文化馆赞助了全套的器乐和音响设备。村民杨永红注册成立宁夏星隆源皮影演艺公司后,经常在各村为群众演出,还受邀到周边县区演出创收,成为当地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农闲或逢年过节,香园村郭锐的高台社火制作文化大院组织村民参与秦腔自乐班及秦腔演出活动,把十里八乡搅得热热闹闹。

此外,红寺堡区在“文化+”融合发展上做大文章,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开辟富民新路径。先后建成移民旧址文化遗产景区、宁夏移民风情园等景区,打造西川特色产业示范村、中圈塘等4个旅游驿站,建设农家乐20余家。2018年,红寺堡区接待游客47.1万人次,是2017年的4倍多。

西川村是宁夏十大特色产业示范村,村里去年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建设了20家农家民宿。去年9月底,西川村举办了首届葡萄采摘旅游文化节,吸引了区内外众多游客。文化节期间,有葡萄采摘、民俗表演、书法名家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游客可观看秦腔、舞狮等民俗文化表演,享受乡村休闲旅游的乐趣。

文化,既富了移民群众的“脑袋”,又富了“口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注重文化育人 增强群众脱贫动力

没有文化的滋养,精神的土地终究是贫瘠的。

红寺堡区坚持文化育人导向,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斗志,使文化自信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催化剂”。

该区积极探索推行文化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成29个美丽乡村。通过“文明村居”、乡贤孝星等评选,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实现64个行政村“一约四会”全覆盖。以红寺堡李俊义家嫁女儿不收彩礼的真实案例拍摄的微电影《无“礼”的幸福》获得广泛好评,李俊义家庭荣获2018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同时,红寺堡区依托秦腔、广场舞等23个特色文化团队4000余名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开展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为贫困群众送上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餐”。开办《我的脱贫故事》电视栏目,引导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和“慵懒散”陋习。李顺玉、王克银等人主动申请脱贫,成为红寺堡建区20年来移民脱贫致富后思想解放的缩影,激励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自力更生、主动脱贫,形成了贫困户你追我赶争脱贫的浓厚氛围。

红寺堡区坚持文化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在贫困村中树立起了脱贫光荣的导向。文化扶贫的“软实力”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硬支撑”,文化引领和文化扶贫成效明显,贫困发生率由红寺堡区开发之初的100%下降到4.81%。

(原载《宁夏日报》2019年3月14日第7版,记者 杨之汀 苏 峰)

依托“金色链条” 打造“明星产区”——红寺堡区大力发展黄花菜产业纪实

北望巍巍贺兰,南观烟雨六盘,西接奔腾黄河水,东临逶迤明长城。在宁夏地理中心点的平原上,矗立着一座冉冉升起的移民新城——红寺堡区。

壮志在雄图跨越,信心百倍谋赶超。

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天上无飞鸟,风吹沙石跑”的“关中塞外”。20年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红寺堡人,以“扎根戈壁滩,建设新家园”的拓荒精神,谱写了“沙丘起高楼,荒漠变绿洲”的创业史歌。

从红寺堡区委书记丁建成在兴民村村民苏秉荣家意外收获黄花菜致富信息,到发展富硒黄花菜达到8万亩;从黄花菜在一二线城市的餐桌上,传唱着“舌尖上红寺堡”的美丽佳话,再到中国·宁夏吴忠(红寺堡)富硒黄花菜产业科技高峰论坛在红寺堡区举办……

一路筚路蓝缕,劈波斩浪,这里的黄花菜产业迎来了脱贫富民之路上的一个信心满满的春天。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红寺堡区高质量发展的永恒主题。

奋进的农业农村人深知,必须始终围绕“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总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动黄花菜产业升级和品牌化建设。

目前,该区认证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个, 2000亩以上规模村达11个,引导和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165家。

小黄花孕育脱贫新希望

“政之所兴,在悦民心。”23万贫困群众搬迁定居到这里,如何立家置业、如何脱贫致富,是摆在红寺堡区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2016年的一个夏天,丁建成在太阳山镇兴民村调研脱贫富民工作时,得知该村村民依托黄花菜产业,已逐步擦去了贫困的标签。老百姓嘴里“美气”的产业,给红寺堡区干部打了一剂“强心针”。

忽如一夜春风来,漫天遍野黄花开。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由外聘学者和本地专家组成的黄花菜产业调研组,对红寺堡区发展黄花菜产业进行了科学论证:土壤无污染、硒元素含量高,探明富硒土地面积13.68万亩,富硒地层厚度超过200厘米,冬季寒冷漫长,春暖退、夏热短、秋凉早,日照充足,光能丰富,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高,干旱少雨,是种植特色优质农产品的绝佳地区。

良好的自然禀赋让红寺堡区发展黄花菜产业信心“爆棚”。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强化政策支持,全力推动黄花菜产业升级和品牌化建设。2019年,全区黄花菜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引进黄花菜品种20个,建成黄花菜标准化示范点36个,其中千亩以上标准化示范点25个,目前进入盛花期黄花菜3.76万亩,年产鲜菜5.8万吨,折干菜9000吨。同时,对集中连片黄花菜种植区提供灌溉及水肥一体化、农艺、农机等生产服务,打造黄花菜高效节水种植片区1.2万亩。预计2020年黄花菜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年产黄花鲜菜17万吨,折干菜2.5万吨。

小黄花成就富民大产业

在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兴民村,成片的黄花映入眼帘,连片的绿色一望无际,伸向空中的青黄色花苞亭亭玉立。头戴遮阳帽、腰挂编织袋的采摘工三五成群地在一米多高的黄花丛中穿梭,将黄花尽数收入囊中。该村村民李耀珠家里种了30亩黄花,他说:“种黄花这10年,我家买了两辆小汽车,年收入10多万元,日子比以前好了太多。”

在沙地上发展产业并非易事,为了引导群众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红寺堡区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出台了《红寺堡区2017年特色种植业扶持政策措施》《红寺堡区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扶持意见》等文件,加大对黄花菜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支持力度。统筹整合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资金2600万元,对发展高效节水项目村集中连片种植3000亩以上或种植黄花菜面积达到高效节水区85%以上的村,一次性补贴800元/亩,促进黄花菜产业长远发展。

小黄花散发产区新魅力

品牌,红寺堡区黄花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红寺堡区开展黄花菜“三品一标”认证、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完成黄花菜有机认证、SC认证和追溯体系建设。申请注册黄花菜蒸煮加工专利技术,指导合作社对黄花菜产品包装进行设计,为开拓市场奠定良好基础,先后注册了“塞上阳光”红寺堡富硒黄花菜公共品牌和“兴茗萱”“鲁家窑” “翼侬富硒”等商标。出台质量品牌发展扶持政策,对创建国家、自治区级名优产品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政策奖补;对创建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分别给予2万元、3万元的政策奖补。积极筹备黄花菜产业论坛,参加国内黄花菜产业博览会,全面推广黄花菜品牌。

2018年7月,成功举办了以“富硒黄花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中国·宁夏吴忠(红寺堡)富硒黄花菜产业科技高峰论坛,获得了“中国富硒黄花菜明星产区”“中国农业大学红寺堡富硒黄花菜研发中心”“智慧农业富硒黄花菜示范基地”等牌匾。同年,中国乡村产业博览会授予红寺堡富硒黄花菜“百种特色优质农产品”荣誉称号。

在北京举办的2019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理人峰会暨农文旅运营合作发展论坛上,宁夏吴忠黄花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在2018年度“乡村产业振兴十佳项目”评选活动中,荣获“十佳项目”称号,同时宁夏吴忠市太阳山阳光合作社理事长苏海亮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三级资格认证、明星理事长等殊荣。产区黄花菜品牌知名度、产品美誉度得到显著提升。

小黄花拓宽合作新渠道

2018年7月,在红寺堡区举办的中国·宁夏吴忠(红寺堡)富硒黄花菜产业科技高峰论坛,对推进红寺堡特色农业发展、宣传推介地域品牌、扩大招商引资实效,以及分享经验、加强交流和提升富硒黄花菜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增进富硒黄花菜产业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红寺堡区富硒黄花菜产业的现代化种植、营销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酒香也怕巷子深。红寺堡区为拓宽合作渠道,积极参加黄花菜产业论坛、产品展销等活动, 2018年红寺堡区委书记在CCTV-7《每日农经》栏目推介产区黄花菜,现场获得意向订单71.7万公斤。加强与福建德化县在黄花菜种植、加工、销售方面的合作,逐步提高黄花菜产业附加值。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全国重点城市开展红寺堡区黄花菜产品展销、宣传及推介等活动,新型经营主体每参与一次推介活动,给予差旅费、展位费和宣传费等方面补助,进一步提升黄花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

在提高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小包装、精品包装、礼品包装的销售比例,与邮乐、京东、淘宝等电商销售渠道及人人乐、华联、新百、湖南中烟公司“636”连锁超市等大型商超洽谈黄花菜销售事宜。目前,红寺堡区黄花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2亿元,亩均纯收入0.8万元左右,黄花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加工、运输、餐饮及能源、包装、营销等行业发展,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黄花打造金色产业链

时下,红寺堡区柳泉乡柳泉村的黄花菜已连续采摘了一个多月。

“俺们种的黄花菜,比其他产区菜条长2~4厘米,特别是油性大、富硒含量高和无霉变、无杂质、无虫蛀,无论品相、颜色还是品质都是一流的,商家抢着要。”村民杨勇望着眼前连绵不绝的黄花菜说。他旗下的合作社种有960亩黄花菜,今年已与福建市场联系妥当销售事宜。“合作社注册了商标,这样就能进超市出售,每斤干菜能多卖7块钱呢。”菜田路边,合作社会计郭贞鹤正在为黄花菜过秤,按照每公斤1.6元的采摘价格计算,一名采摘工平均一天能收入100元上下。

红寺堡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黄花菜采摘、加工环节,推动实现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双赢”, 2018年黄花菜产业转移就业1.65万人,实现劳务创收7750万元。为促进富硒黄花菜产业步入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之路,该区争取中国农业大学、宁夏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在红寺堡区建立博士站、中部干旱带黄花菜试验示范点,先后建立4个科研示范基地,针对黄花菜产业与生态问题,开展黄花菜试验、示范等研究攻关,取得了许多关键性技术和经验,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黄花菜种植技术推广队伍。

2018年,联合北京春秋思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团队在对全国黄花菜产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红寺堡产区黄花菜为样本,综合分析环境、水土等条件,出版了《黄花菜种植技术》,为群众科学种植、加工黄花菜提供了专业理论指导。同时,采取“农户+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市场”多轮驱动、利益联动、效益促动等模式,建成了兴民村精准扶贫“田间学校”、富硒黄花菜产业联合会和“贞鹤”等黄花菜专业合作社12家,引导和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165家,负责黄花菜种植技术指导、成品加工等工作。

(原载《吴忠日报》2019年8月27日8版专版)

吴忠市红寺堡区机构改革综述

红寺堡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地方机构改革的部署要求,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按照时间节点,全面完成党政机构改革工作。

在推进机构改革过程中,红寺堡区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总原则,根据总书记提出的“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的要求,在管住机构编制资源上坚持原则、较真碰硬、把住关口、严控总量,将盘活编制与用活干部紧密衔接,充分利用编制资源,提高编制利用效率,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一、总体情况

机构改革前,红寺堡区共设置党政机构26个。党委机构7个,其中,纪检监察机关1个,党委工作机关6个。政府机构19个。通过调整优化党政机构职能,机构改革后,共设置党政机构33个。党委机构10个,其中,纪检监察机关1个,党委工作机关9个。政府机构23个。

二、调整优化区级党政机构和职能

(一)对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机构改革,调整优化相应机构和职能

1.建立健全和优化区委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

(1)组建区监察委员会。

(2)将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作为区委议事协调机构。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委政策研究室。

(3)将区依法治区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作为区委议事协调机构。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司法局。

(4)组建区委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区委议事协调机构。区委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委政法委员会。

(5)将区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区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作为区委议事协调机构。区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为区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作为区委工作机关,对外加挂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牌子。

(6)组建区委财经委员会,作为区委议事协调机构。区委财经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委政策研究室。

(7)组建区委外事工作委员会,作为区委议事协调机构。区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政府办公室。

(8)组建区委审计委员会,作为区委议事协调机构。区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审计局。

(9)组建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区委议事协调机构。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

2.加强区委职能部门的统一归口协调管理职能

(1)区委组织部统一管理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组建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作为区委议事协调机构。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承担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日常工作,作为区委工作机关,归口区委组织部管理。

(2)区委组织部统一管理公务员工作。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公务员管理职责划入区委组织部,区委组织部对外加挂区公务员局牌子。

(3)区委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将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的新闻出版、电影管理职责划入区委宣传部,区委宣传部对外加挂区新闻出版局牌子。

(4)区委统战部统一管理民族宗教工作。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并入区委统战部,区委统战部对外保留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牌子。

(5)区委统战部统一管理侨务工作。将区政府办公室的侨务管理职责划入区委统战部,区委统战部对外加挂区政府侨务办公室牌子。

区委统战部加挂区委港澳台工作办公室(区政府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牌子。

3.新组建和优化职责的机构

(1)组建区自然资源局,不再保留区国土资源局(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区不动产登记局)、区林业局(区园林管理局)。

(2)组建吴忠市生态环境局红寺堡分局。

(3)组建区农业农村局,不再保留区农牧和科学技术局。

(4)组建区卫生健康局,不再保留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5)组建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6)组建区应急管理局,不再保留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7)重新组建区司法局。

(8)优化区审计局职责。将区发展和改革局的重大项目稽查职责,区财政局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职责划入区审计局。

(9)组建区医疗保障局。

4.其他不再设立的机构

(1)不再设立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区维护稳定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有关职责交由区委政法委员会承担。

(2)区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责交由区委政法委员会、市公安局红寺堡分局承担。

(二)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机构基本对应的其他机构和因地制宜设置的机构

1.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机构基本对应的其他机构

区委办公室、区委政法委员会、区委政策研究室、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区委工作机关,区政府办公室、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教育局、区科学技术局、区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区水务局、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区统计局作为区政府工作部门。其中:

(1)区委办公室加挂区委督查室牌子,对外加挂区档案局牌子。

(2)将区委政策研究室由区委办公室的挂牌机构调整为区委工作机关。

(3)区政府办公室加挂区政府督查室牌子,不再保留区政府法制办公室、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牌子。将区政府办公室的挂牌机构区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更名为区政府外事办公室。

将区信访督办局由区委办公室管理的机关调整为区政府办公室的挂牌机构,更名为区信访局。

(4)区发展和改革局加挂区金融工作局牌子。将区发展和改革局的挂牌机构区粮食局更名为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区发展和改革局不再保留区物价局牌子。

(5)组建区科学技术局。将区农牧和科学技术局的科学技术管理职责划入,组建区科学技术局,作为区政府工作部门。

(6)将区工业和商务经济技术合作局更名为区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仍作为区政府工作部门。

(7)组建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将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局的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职责,区交通运输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作为区政府工作部门。

不再保留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局、区交通运输局。

(8)将区文化体育旅游局更名为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仍作为区政府工作部门,加挂区文物局牌子。

(9)将区统计局由区发展和改革局的挂牌机构调整为区政府工作部门。

2.因地制宜设置的机构

区综合执法局、区审批服务管理局作为区政府工作部门。其中:

(1)组建区综合执法局。推行跨行业、跨领域行政综合执法改革,落实属地执法责任,建立统筹城乡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提高执法效能,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组建区综合执法局,作为区政府工作部门。

(2)组建区审批服务管理局。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加强对审批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组建区审批服务管理局,作为区政府工作部门。

三、统筹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一)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精干高效原则,设置区委和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在巩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已经转为行政机构的,按照机构改革要求,进一步理顺关系,优化组织结构,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通过划转、整合、撤并等方式对红寺堡区37个事业单位进行调整,调整后,红寺堡区设置直属及部门所属事业单位85个。

(二)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5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部署要求,整合执法职能和队伍,实行统一执法。深化市辖区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统筹城乡综合执法,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突出执法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深入推进机构整合、队伍融合,着力解决基层一线执法力量薄弱、效率不高等问题。

红寺堡区在原整合10个部门254项行政执法事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拟进一步整合新闻出版、教育、工业商务、民政、人社、自然资源、住建交通、农业农村、文旅体广、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的执法职责,统一归并到综合执法部门,实行更大范围、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行政执法。

(三)统筹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

把机构改革同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加强权责清单管理,有效规范和约束权力运行。建立政务服务事项“三级四同”清单,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

按照机构改革部门职责调整变化和法律法规“废改立释”等情况,组织区政府各部门对照自治区修改完善的各行业系统权力清单指导目录,对应调整部门权力清单,通过三上三下,多次与部门沟通对接、反复审核、征求意见,并经区司法局合法性审查和区政府官方网站公示。本次调整共涉及部门22个,行政职权事项1222项(含子项总计1258项)。

(四)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

按照“市辖区不少于3个空出机构数额”和“设置党政机构其编制不少于5名”的标准,严格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综合考虑干部配备情况,统筹调剂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对涉及的34个部门共计64人进行了调整。其中通过连人带编划转40名、收回空编24名的调剂方式,为33个党政机构共核定行政编制252名,为生态环境分局划转行政编制2名;为13个事业单位连人带编划转干部22名。没有突破现有编制总量,没有新设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没有出现新的机关使用事业编制的情况。

中共吴忠市红寺堡区委员会机构设置(改革前)

说明:红寺堡区委设置纪检监察机关1个,计入机构限额的工作机关6个。其中,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办公室挂政策研究室、保密委员会办公室、机要局牌子,信访局由区委办公室管理;组织部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老干部局牌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离退休干部工作委员会设在组织部;宣传部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牌子;统一战线工作部挂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牌子。

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政府机构设置(改革前)

说明:红寺堡区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19个,其中,办公室挂政府法制办公室、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牌子,发展和改革局挂统计局、粮食局、物价局牌子,教育局挂政府教育督导室牌子,建设和环境保护局挂地震局、人民防空办公室牌子。

中共吴忠市红寺堡区委员会机构设置(改革后)

说明:红寺堡区委设置纪检监察机关1个,计入机构限额的工作机关9个(设在相关部门的区委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不计入机构限额)。其中,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办公室挂督查室、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区国家保密局)、机要局、区档案局牌子;组织部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老干部局、区公务员局牌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离退休干部工作委员会设在组织部;宣传部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区新闻出版局牌子;统一战线工作部挂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区政府侨务办公室、港澳台工作办公室(区政府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牌子;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挂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牌子;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挂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牌子。

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政府机构设置(改革后)

说明:红寺堡区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23个。其中,办公室挂信访局、政府督查室、政府外事办公室、政务公开办公室牌子,发展和改革局挂金融工作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牌子,教育局挂政府教育督导室牌子,自然资源局挂林业和草原局牌子,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挂地震局、人民防空办公室牌子,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挂文物局牌子。

(红寺堡区委组织部)

红寺堡区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一、综述

2019年,红寺堡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吴忠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底线任务和全区中心工作,以“脱贫攻坚、增收富民”为统揽,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产业稳增收,夯基础补短板,建机制兜底线,形成全民参与扶贫、决胜脱贫的浓厚氛围,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全年完成5个深度贫困村稳定出列、2007户7039人脱贫退出,实现4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2442户49180人脱贫,还剩376户1266人尚未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3.46%下降到0.76%,群众认可度达95%以上。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25元,增长11.7%。

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全区上下凝聚合力,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狠抓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全面补齐脱贫攻坚领域短板弱项,集中攻坚决胜,确保年底如期高质量脱贫退出。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全面压实脱贫攻坚责任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切围绕摘帽想、一切围绕摘帽干、一切围绕摘帽拼,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合力,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双组长”制,绘出了路线图,明确了责任人。年初召开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以决战姿态发起总攻。全年召开71次会议(12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13次区委常委会、15次政府常务会、27次专题会议、4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例会)对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和强力推进。制定了《红寺堡区脱贫摘帽工作方案》《红寺堡区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红寺堡区脱贫攻坚“14项清零行动”实施方案》《红寺堡区脱贫攻坚“百日攻坚”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与乡镇签订责任书,印发行业部门脱贫攻坚任务清单,全方位深层次构建脱贫摘帽组织架构和政策体系。对处级领导包抓乡(镇)、村进行了调整完善,制定了《进一步压实处级领导脱贫攻坚责任办法》《处级领导包抓乡(镇)、村脱贫攻坚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处级领导干部每月至少到包扶村3次,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例会机制,以调度抓任务落实;全面压实“三级书记”抓脱贫攻坚责任制,区、乡(镇)、村三级制定了书记遍访贫困对象实施方案,以遍访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推行脱贫攻坚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实现对辖区所有农户划片包干、网格到户、责任到人。

(二)紧盯目标标准,强化政策落实,全面补齐脱贫攻坚短板

坚持咬定目标不放松,紧紧围绕 “两不愁三保障”,以“14项清零行动”为抓手,逐户逐人落实政策,聚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一是壮大富民产业。出台《红寺堡区特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扶持政策措施》《红寺堡区2019年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等政策,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发展“3+X”扶贫产业,对所有建档立卡户发展种养殖产业给予扶持,实现90%以上建档立卡户有增收致富产业、脱贫出列村全部有主导产业,完成建档立卡户产业资金兑付10143户4941万元。制定《红寺堡区2019年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四个一”示范带动工程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四个一”带动工程,新增扶贫示范村1个、扶贫龙头企业2家、扶贫示范合作社5家,致富带头人110人,完成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次。二是扶持就业创业。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制定《红寺堡区进一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对企业吸纳就业、劳务中介带动就业、赴闽转移就业等给予奖补,完成建档立卡户就业补助3027人2218.49万元。充分发挥兴民纺织、弘德包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作用,吸纳798名贫困群众成为产业工人。建成扶贫车间9个,吸纳430名农村人口就近就业。完成技能培训1398人、驾驶员培训752人、致富带头人培训220人。三是推进危房改造。制定《红寺堡区2019年农村危窑危房改造暨危房“清零”方案》,对所有农户住房进行排查,做到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全覆盖、无遗漏排查认定。委托第三方鉴定机构,对全区4.2万农户房屋逐户进行安全等级鉴定,累计鉴定D级危房609户、C级危房535户、D级“空心房”671户。定期调度危房改造施工进度,将任务明确到周、细化到天,实现所有农村危房“清零”。四是安全饮水清零。制定《红寺堡区农村安全饮水“清零”实施方案》,实施农村人饮提升改造等8个工程,对所有行政村饮水安全、水质、管线、阀门井及井内设施等进行了排查,整改饮水安全问题7349个,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4项指标全部达标。五是狠抓教育扶贫。制定《红寺堡区2019年教育扶贫实施方案》《红寺堡区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实施方案》,筹措不少于1000万元教育扶贫基金,实现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目前已发放教育扶贫基金8309人1232.2万元。组织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劝返辍学学生66名,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六是落实健康扶贫。制定《红寺堡区2019年健康扶贫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健康扶贫政策,核实核准因病致贫返贫846户2776人,累计救治大病、慢性病、重病患者5780人次。制定出台《红寺堡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切实减轻农村常住人口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负担,防止因病返贫。对建档立卡户社会保障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100%和98.2%。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39个,对慢性疾病及建档立卡家庭逐户走访签约,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七是强化金融扶贫。印发了《红寺堡区2019年金融扶贫实施方案》《红寺堡区2019年扶贫保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政府贴息”等扶贫小额贷款政策,新增扶贫小额信贷4.35亿元,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31.8%。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7300万元,严禁贫困户将贷款用于婚嫁、建房等非产业发展类支出。投入资金400.5万元,实现建档立卡户 “扶贫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和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理赔254件326.7万元。八是筑牢兜底保障。为2906名困难残疾人、2910名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资金747.4万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3150元提高到3800元,农村低保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068户13246人,扶贫低保“两项制度”重合率达65.47%。

“攒劲妈妈”李耀梅

(三)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工作落实,全面提高脱贫攻坚质量

坚持整治问题不手软,紧紧围绕“三率一度”指标要求,坚决杜绝“虚假式”“算账式”“指标式”和“游走式”脱贫,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一是聚焦反馈问题抓整改。根据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自查自纠工作要求,红寺堡区自查梳理出4个方面12条问题,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针对2018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梳理出7个方面24条突出问题,印发了《2018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5个乡镇整改工作现场督办,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自治区3月份、6月份调研督导反馈52条问题,及时制定整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层层压实责任,目前52条问题全部完成整改;组织529名干部于8月份、10月份分两轮开展了脱贫攻坚自查工作,发现并整改问题3618条。二是夯实脱贫基础。严格按照《关于开展2019年扶贫对象动态调整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自主迁徙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建档立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对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 “应纳尽纳”,符合脱贫退出标准的“应退尽退”,共识别建档立卡户64户291人,脱贫退出2007户7039人,因病因灾等原因返贫10户42人。从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清理迁出、死亡人口549人,补录迁入、新生人口674人;扎实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和“两摸底一核实”工作,完成贫困户信息和脱贫措施采集核对,逐户明晰脱贫路径,累计修改错误数据3550条。印发《红寺堡区精准扶贫档案资料整理范本》《关于进一步完善红寺堡区扶贫档案资料整理的补充通知》,开展了两轮乡村两级档案资料检查纠错,整改问题1865条,完成区级精准识别、退出档案资料整理工作。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对标贫困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短板和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制定《红寺堡区2019年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方案》《红寺堡区2019年闽宁协作发展资金实施方案》,到位各类资金4.79亿元(中央专项扶贫资金21010万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2100万元,闽宁协作发展资金3900万元,“扶贫保”项目资金870万元),规划项目157个。实行扶贫项目进展及资金资支付情况月通报制,督促资金按时支付,目前资金支付率92.4%。严格按照扶贫信息“三级公开”要求,认真落实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责任制,主动、真实、及时公告公示扶贫信息。四是狠抓党建促脱贫。率先在全宁夏公开选任10名村党组织书记、8名副书记,选拔106名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作为村“两委”班子后备力量充实到农村工作。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30个,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村干部43名。提拔脱贫一线干部38名,调整召回8名驻村第一书记。五是扎实做好帮扶工作。组织完成了第三轮驻村工作队的选派工作,全面压实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责任,以铁律规范管理驻村帮扶,严格落实四级扶贫干部例会、帮扶工作“月通报”、帮扶责任人入户“三必须”、逐级建群等制度,印发帮扶工作情况通报9期;组织全区扶贫干部,在盐池县开展了脱贫攻坚培训班,到彭阳县、隆德县观摩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扶贫干部能力水平;分12期对帮扶责任人进行了培训,有针对性地宣传扶贫政策,帮助他们掌握帮扶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对各级领导干部及帮扶责任人等1900余人进行扶贫政策闭卷测试,进一步提高帮扶工作实效和帮扶工作满意度。六是凝聚脱贫攻坚合力。深化闽宁协作,组织两地党政代表团互访8批130人次,培训党政干部73人次。争取闽宁协作专项资金3900万元,较上年增长16.1%。争取社会扶贫资金707万元,帮助残疾人脱贫80人,资助贫困学生270人。制定《红寺堡区2019年闽宁协作发展资金实施方案》,确定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等项目18个。完成乡镇结对5对、村村结对14对、村企结对4对、学校结对6对、医院结对2对,其中5个乡镇、5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全覆盖;深化定点帮扶,制定中烟精准到户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对“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进行扶持,发放饲草料补贴767户492.86万元。七是综合解决遗留问题。制定出台了《红寺堡区综合解决自发移民问题工作方案》,采取分批次逐步解决的方式,按照“成熟一批、解决一批”的原则,完成7个村258户自发移民户籍迁转、宅基地和耕地确权颁证等工作。目前在所有行政村全面开展综合解决自发移民问题工作,计划2020年2月底前对符合迁转条件的全部解决。清理双重、虚假、空挂户籍4150人,补录无户籍人口83户96人。八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制定了《关于开展扶贫领域“志智双扶”的实施意见》,大力开展“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脱贫先脱旧”教育和移风易俗等活动,充分发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作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加大政策宣传,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劳动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注重选树先进典型,表彰第三届“最美红寺堡人”,龙源村“攒劲妈妈”李耀梅入选“中国好人榜”,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红寺堡区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