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产业结构效益的动态分析

李晋红

摘 要: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分析2000年以来宁夏产业结构效益的变化,结果显示:宁夏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保持较高水平,其他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下降态势;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大,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极不对称;产业增长呈现出正向,区域夕阳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较低。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效益;比较劳动生产率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都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向前推进的。2000年以来,宁夏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下滑。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发展是宁夏十二次党代会对未来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

一、宁夏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000年以来,宁夏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15.6∶41.2∶43.2调整到2016年的7.6∶47∶45.4。从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下降了48.7%,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了13.3%和5.1%。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宁夏经济发展增速明显,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95.02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3150亿元,增长了9.7倍。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一般规律。但是,从产值比和就业比比较看,宁夏与全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2016年,宁夏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为7.6∶47∶45.4,就业结构之比为43.2∶17.1∶39.7,同期全国产值比和就业比分别为:8.6∶39.9∶51.6和27.7∶28.8∶43.5。宁夏与全国平均值相比,第一产业产值比比全国低1个百分点,就业比却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比全国高7.1个百分点,就业比则比全国低1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比全国低6.2个百分点,就业比则比全国低3.8个百分点,说明在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就业变化与产业结构演进存在着显著的偏离,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非常小,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二、宁夏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主要分析2000年以来宁夏产业结构效益变动状况,数据来源主要根据2000—2016年《宁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资料,收集和整理了2000—2016年有关宁夏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了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这些原始数据利用价格指数缩减现价增加值法得到不变价格数据。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1.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法

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该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比例,公式为:

Bi=Gi/Li

式中,Bi为第i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Gi 代表区域第i产业产值比重;Li为i产业就业比重。若Bi>1,表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产业具有比较优势,Bi值越大,其比较优势越显著。三次产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越接近,产业结构就越协调。目前普遍认为效益高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1。

为了进一步反映某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构造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S:

上式中,S反映区域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离散程度,其值越大,说明产业或行业发展越不平衡,产业结构效益也就越低。i=1,2, …, n,当i=3时,S为三次产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见表1)。

表1 宁夏与全国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

第一,2016年与2000年相比,宁夏第一产业的产值增加了9.7倍,但是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数量不仅没有下降,甚至还略有增加,导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呈现下降态势。同期全国第一产业产值增加了3倍多,但是就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了40%,因此,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呈现提升态势。宁夏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不增反降说明宁夏第一产业冗员问题突出。第二,宁夏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从2000年到2011年为上升阶段,2011年到2016年则呈现出下降的状况,这反映出在2011年前宁夏的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产值增长较快,2011年后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工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导致整体产业效率呈现出下降的局面,但是总体上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在于,宁夏工业依能倚重的重工业结构突出,导致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从生产效率方面则呈现出生产效率较高的态势。第三,宁夏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与全国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一样,均呈现下降态势,但是宁夏的下降幅度略大于全国,这反映宁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第三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较多,产值增长有限,导致生产效率下降。第四,从产业生产效率差异指数看,宁夏三次产业差异指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宁夏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状态显著。2000年,宁夏的产业生产效率差异指数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2000年后,全国产业的生产效率指数在快速下降,产业发展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变,而宁夏生产效率差异指数则呈现出增加的态势,且与全国差异指数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反映宁夏产业的差距在拉大,产业间的不协调问题日趋严重,这与宁夏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有直接关系,工业领域的重工业化色彩突出,工业对就业带动弱。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也吸纳了较多的劳动力,但是产业以传统第三产业发展为主,整体发展质量不高,影响到产业的生产效率。

2.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地区经济增长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偏差是由于地区与全国产业结构不同以及区位偏离因素造成的,可用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和竞争力份额来说明。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 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Pi0(用总产值),末期(t年)经济规模为Pit。同时,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Pij0、Pijt(j=1, 2, …, 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P0和Pt表示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的总规模,Pj0与Pjt表示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和全国j产业部门在[0, t]时间段的变化率分别为:

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

于是,在[0, t]时段内区域i总的经济增量Yi 可以分解为Gi(地区份额分量)、Ni(结构偏离分量)、Di(竞争力偏离分量)3个分量,则有:

地区份额分量Gi、结构偏离分量Ni与竞争力偏离分量Di分别为:

引入Rj0=Pij0/Pj0, Rit=Pijt/Pjt分别为i区域j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同期或所在区域相应部门的比重,则i区域对于全国或所在区域的相对增长率为:

式中,W和U分别代表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由以上各式可知:第一,Yj愈大,且L大于1,则区域增长快于全国或所在区域。第二,当Nj愈大时,若W>1,说明区域中朝阳产业、增长快的产业比重大,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若W<1,表明区域衰退,夕阳产业的比重较大,经济结构需要调整。第三,若Nj为正值,表明区域产业j结构较好,促进了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若Nj为负值,说明区域产业结构差,影响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第四,若Dj越大,说明区域j产业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若Dj 较大,说明区域有较多的产业发展迅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地位在不断上升;反之,则说明竞争力较弱,地位有下降的趋势。

本文选取“十五”“十一五”“十二五”3个时期,宁夏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值,并对指标数据进行可比价格换算。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在此3个不同时期的结构偏移分量P、竞争力偏移分量D以及L、W、U值(见表2、表3)。

表2 2000—2015年宁夏产业结构效益情况

表3 2000—2015年不同时期宁夏L、W、U值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第一,从Yi 和L的值来看,自“十五”时期以来宁夏的Yi 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十一五”时期总增长量较“十五”时期提高了80.1%,但是“十二五”时期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总增长量较“十一五”时期仅提高了18.4%,增幅明显降低。从产业实际看,“十一五”时期增幅最快的是第二产业,较“十五”时期增长了1.12倍,成为该阶段支持宁夏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十二五”时期第二产业增长率则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但是这时期第三产业增长快,成为支撑宁夏经济发展的产业。与此同时,相对增长率L与总增长量表现一致,“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相对增长率均高于1,表明这两个时期,宁夏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尤其是“十一五”时期达到了1.24,表明这个阶段是宁夏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十二五”时期相对增长率则下降到0.98,说明宏观经济下行对宁夏的影响高于全国,导致宁夏经济增长下降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从结构偏离分量Ni来看,3个时期宁夏的产业结构偏移分量均为正值,说明产业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十五”时期三次产业均略高于全国;“十一五”时期三次产业基本同步增长,与“十五”时期的产业结构偏移相比,变化率大体一致。但是“十二五”时期,在整体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的正向偏离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支撑了经济的发展。从结构效果指数W值看出,“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宁夏的W值均为1,说明宁夏三次产业构成与全国三次产业构成相一致。“十二五”时期宁夏的W值为0.99,略低于1,反映此阶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宁夏的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了不匹配的问题,导致产业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从竞争力偏离分量D来看,“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宁夏的产业竞争力D均为正值,说明这两个时期宁夏的三大产业发展迅速,产业效益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高出的额度不大,说明产业的竞争力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作用不是很大。“十二五”时期D值为负,其中第一、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均为负值,第二产业的竞争力为正值,说明这个时期宁夏第一、三产业虽然保持增长,但是产业的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全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宁夏第三产业明显处于竞争劣势地位,虽然第二产业竞争力高于全国,但是竞争力偏移量不大,说明产业竞争实力不强,从而导致整体产业竞争力弱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地位下降。从竞争效果指数U看,“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宁夏的U值大于1,说明自2000年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下,宁夏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步伐,使得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竞争效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十二五”时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指数为0.99,低于全国平均值,反映产业结构中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产业少,当外部环境变化后产业发展受到冲击,竞争力下降,需要调整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变化。

三、结论及建议

第一,宁夏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效益较低。第一产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效益低下;第二产业由于重工业占比较高,产业的效益高;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但是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弱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宁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不协调,第一产业冗员问题突出,第二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就业带动能力较弱,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提升,但是受产业层次低的影响,竞争力不强。第三,宁夏产业发展的层次与质量均不高,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不高。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不能很好适应市场变化,产业效益不高,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速度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基于以上分析,今后,宁夏经济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唯此才能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益和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一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立足国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时机,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以此解放生产力,加快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二是推动依能倚重型工业企业转型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企业生产由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发展,提高生产效益,同时加快培育现代纺织、医药等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改变工业依能倚重的结构,提高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动服务业从传统走向现代,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切实增强市场活力。五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从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鼓励、支持各主体加大创新发展的力度,使创新成为推动产业结构演进、企业效益提升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月兰,李豫新.新疆产业结构效益的实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02).

[3]李晋红.基于需求视角下宁夏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7(01).

(原载于《宁夏党校学报》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