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巴尔干半岛,1914—1918年

理查德·J. 克兰普顿

第三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半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其他地方的战况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战役分散,时间较短,但通常对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第二,只有在巴尔干半岛的战场上,多个独立国家牵涉其中。各国都想掠夺领土,因此会把自己卖给出价最高的投标人。这样一来,外交活动可能与军事活动一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三,巴尔干半岛在一战爆发前就战事不断。1912—1913年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共和国将奥斯曼军队驱赶出欧洲。在1913年一场历时很短但非常残酷的战争中,希腊、塞尔维亚和奥斯曼分割了保加利亚的大部分战利品,而罗马尼亚已经占领了保加利亚东北部的大片宝贵土地。许多官员和民众都担心再起冲突,这会让巴尔干半岛的任一国家都更加下定决心与假定的最终胜利者结盟,获取最多的利益。巴尔干半岛和其他地区也有相同之处,因为内部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同盟国最终战败的重要因素。

1914年7月28日下午1点20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用电报宣布战争。当天晚上,塞尔维亚首都遭到了奥地利从泽蒙要塞发出的炮击,同时还有萨瓦河和多瑙河上哈布斯堡炮艇的攻击。 8月12日,奥匈帝国的三支军队横渡萨瓦河和多瑙河,进军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人一直以为战事会向东推进到贝尔格莱德,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他们弃首都而逃,将政府撤退到尼什。不过虽然塞尔维亚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但他们也没有退缩。普特尼克将军带领援军向西进军,部分军队在24小时内行进60英里,然后直接进入战斗。8月15—18日,塞尔维亚西北部的泰瑟山发生了遭遇战。侵略军受到了抵抗,并于8月24日退回了边境。塞尔维亚人迫于压力,不得不向协约国特别是俄国低头,紧随其后。但是塞尔维亚没有发动进攻战的条件,而且缺乏补给,他们不得不很快撤退。波蒂雷克将军在几周前一直在萨拉热窝,待在斐迪南大公身边。在他的领导下,奥地利军队于9月8日再次发动进攻,并于12月2日占领了贝尔格莱德。年轻的塞尔维亚军官越来越不满足,他们在巴尔干战争中并无太多战绩。但是一直到西方的补给通过萨洛尼卡运送到普特尼克的军队,他才能考虑进行反击。

就在贝尔格莱德被占领的那一天,普特尼克认为自己能发动反击。当奥地利军队在科路巴拉河沿岸的窄道上奋力转移他们的重炮和辎重时,普特尼克下令进行攻击。虽然塞尔维亚人没有足够的弹药进行炮轰,但他们用传统的剽悍勇气发动攻击,在普特尼克将军的带领下,塞尔维亚第一军很快突破了敌人的中线。12月15日,塞尔维亚人夺回了贝尔格莱德,普特尼克将军给上级领导发了一份通报胜利成果的电报。电报内容很简洁,大致是说现在塞尔维亚的土地上只有奥地利的俘虏,没有奥地利的士兵。

由于需要向加利西亚转移军队以应对俄军的进攻,奥地利军队有所削弱,但塞尔维亚人为取得科路巴拉河战役的胜利仍付出了极大的代价。10万塞尔维亚人在这场战役中丧生,他们大多数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都经历过巴尔干战争。更严重的是,很多人在和奥地利交战后受伤,患上了斑疹伤寒。这种疾病的传播速度快得惊人,它不仅带走了13.5万塞尔维亚平民和士兵的生命,而且在它的威力下,协约国不得不暂停修筑进军塞尔维亚的铁轨,为期一个月。塞尔维亚军队已经极度缺乏弹药,在接下来一年的进攻里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1914年,巴尔干半岛只有阿尔巴尼亚发生了军事冲突。阿尔巴尼亚成立于1912年,虽然它的当地和部落武装力量很强大,但它并没有多少机会发展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1914年秋天,地方军阀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已经相当强大的势力,阿尔巴尼亚逐渐陷入了混乱。10月,希腊军队进入了其所宣示主权的阿尔巴尼亚南部地区,而意大利占领了重要战略岛屿萨赞岛,12月,他们进入了附近的发罗拉港口。

争取保加利亚

1914年秋季至1915年春季,外交舞台上有了重大发展。战争爆发后,黑山共和国与塞尔维亚协同作战,不过奥斯曼、保加利亚、希腊和罗马尼亚仍然保持中立。虽然希腊首相维尼泽洛斯一心想加入协约国的战斗,但是康斯坦丁国王并不是很想这样做。他在德国受过教育,还娶了德皇的妹妹。协约国的政治家也不同意这个做法。俄国担心希腊可能会对君士坦丁堡提出相同的条件;而爱德华·格雷爵士认为,如果希腊加入盟军的话,将促使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与另一方结盟。希腊的提议遭到了拒绝;不过这对结果没什么影响——11月奥斯曼不惜一切代价追随了同盟国。

这样一来,保加利亚就成了关键因素。如果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德国和奥斯曼之间的供应线就会得到保障,而协约国和俄国之间的供应线将被切断;同时塞尔维亚会面临三面应敌的状况。保加利亚和马其顿一样重要。除非塞尔维亚让步,否则协约国基本束手无策。他们不愿意这样做。1915年春天,协约国和意大利签署了《伦敦条约》,塞尔维亚因此不太愿意做出让步。塞尔维亚担心,条约内容包括亚得里亚海的东海岸领土归意大利所有,所以他们更加决意要维护马其顿的领地。

同时,同盟国还有两大不可忽略的外交优势。第一,他们是奥斯曼帝国的盟友,可以向伊斯坦布尔施压,使其对保加利亚做出让步。奥斯曼皇室最终同意,将马里萨河谷连同它通往亚历山德鲁波利斯的铁路都割让给保加利亚。第二,作为塞尔维亚的敌人,他们可以向保加利亚承诺其可以占领敌国塞尔维亚的所有领土。

协约国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实行的外交手段毫无作用,对他们自己的战事发展也无助益。保加利亚的对外政策主要由斐迪南一世决定,不过亲德派首相拉多斯拉沃夫也参与其中。协约国打算将这两位亲同盟国的政治家拉拢过来,而非试图赢得他们的支持或买通他们。事实上,这二人并无实权。在最后的事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军事形势的转变。如果同盟国看起来有可能赢得战争,斐迪南和拉多斯拉沃夫会承诺紧随同盟国。1915年盛夏,他们似乎要做出承诺。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阵营共同作战,但影响甚微;俄国从波兰慌忙撤退,而在靠近俄国的地方,协约国深陷加里波利,做着无望的挣扎。同盟国承诺将马其顿最好的地盘及马里萨河谷都分给保加利亚,斐迪南对此当然全盘接受。

1915年9月23日,保加利亚政府开始进行军事动员工作。10月14日,斐迪南一世宣布向塞尔维亚开战。10月16日,英国和法国对保加利亚宣战并进行反击。几天后,俄国紧随英法,加入对保加利亚作战的行列。

占领塞尔维亚

保加利亚向塞尔维亚宣战,加入了同盟国的大规模进攻行动中。法金汉意识到,德国对俄国的打击力量日渐不足,而且他急于和奥斯曼直接对话,所以开始计划于9月初消灭塞尔维亚。刚从波兰凯旋的德国将军奥古斯特·冯·马肯森被授予指挥权,这让康拉德大为懊恼,因为他认为巴尔干半岛是奥地利的势力范围。10月6日,三支奥地利军队和两支德军从北部对塞尔维亚展开进攻;东边是两支保加利亚军队,进攻总人数达到了60万。而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所能召集的兵力还不到敌军的一半。到10月9日,贝尔格莱德已落入敌手,甚至此时保加利亚还未正式参战。德军和奥地利军队从北方扑来,博亚吉耶夫将军率领的保加利亚第一军和托多洛夫将军领导的第二军被迫进入塞尔维亚东南部和马其顿。在两个星期内,保加利亚第一军与马肯森的军队联合行动,占领了皮罗特和尼什;托多洛夫的第二军在南部占领了希普、韦莱斯、库马诺沃、斯科普里和弗兰贾。12月,保加利亚军到达比托拉。此时由于尼什受到威胁,塞尔维亚政府已经撤离了,塞尔维亚人手中已经没有大城镇了。由于塞尔维亚的补给线和逃往爱琴海的路线被切断了,所以他们撤退到瓦尔达的西部,进入科索沃波列,希望能加入黑山军队。他们对此很失望,就像和其他地方一样。面对投降还是撤退到阿尔巴尼亚山脉,他们选择了后者。1915年底,塞尔维亚军队不断受到敌军飞机和当地部落的袭击,许多士兵身患斑疹伤寒,而且对当地地形和气候完全束手无措。这迫使他们一路跋涉到亚得里亚海海岸,在那里,法国人会带他们去科孚岛避难。从纯粹的英雄主义和忍耐力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能和塞尔维亚大撤退的惨烈相提并论。

萨洛尼卡

塞尔维亚军队的最终目的地是萨洛尼卡。保加利亚开展动员工作后,希腊的政治局势进一步复杂化。1913年条约规定,如果塞尔维亚遭到保加利亚的进攻,希腊要对塞尔维亚提供援助。首相维尼泽洛斯抓住了这个机会,让希腊向协约国靠拢,请他们的军队在希腊北部登陆,并承诺,如果15万协约国军队投入巴尔干战争前线,他们就加入战争。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做出了热情的回应。但在希腊,有些人反对维尼泽洛斯,虽然国王康斯坦丁一世同意总动员,但不想让希腊加入战争。他们认为如果一个大国和保加利亚协同作战对抗塞尔维亚,那么1913年条约的规定并不适用,而且他们的国王起初同意协约国部队登陆萨洛尼卡,现在又反对这一做法。虽然维尼泽洛斯由此被迫辞职,但协约国军队还是于10月3日登陆了萨洛尼卡。

从政治角度来看,登陆萨洛尼卡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希望通过登陆加强维尼泽洛斯的实力从而和国王康斯坦丁一世相抗衡,而且能提高希腊参战的可能性。但这一切都是徒劳。不过,一旦这一计划失败,希腊北部的协约国军队就没有任何有效的军事意义。对于那些派遣到萨洛尼卡的塞尔维亚人和军队而言,协约国能做的并没有多少,他们本可以在加里波利发挥更好的作用。确实,登陆计划甚至破坏了他们自己的政治意图。康斯坦丁国王认为,他们的出现表明加里波利的冒险行动已经失败;萨拉尔将军麾下的四个法国新军团从达达尼尔海峡转移到萨洛尼卡,这一事实更是印证了他的想法。如果加里波利战役已经被放弃,康斯坦丁一世可以合理地推算出他有更多的理由保持中立,因为向协约国承诺的话,将使希腊与刚刚战胜塞尔维亚的保加利亚发生冲突。更何况奥斯曼人还在为加里波利战役中打败协约国而扬扬得意。

尽管希腊陷入了四分五裂和犹豫不决,但是马其顿的战斗仍在继续。协约国军队从萨洛尼卡向瓦尔达河挺进,然后在马其顿的克里沃克与保加利亚第二军交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协约国军队退回了希腊领土。保加利亚军队渴望追击敌人,越过边境再次进入萨洛尼卡——他们在三年前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与胜利擦肩而过。但这是德国人所不允许的,他们担心如果同盟国的保加利亚军队进入希腊,康斯坦丁一世将无法让希腊继续维持中立;此外,如果协约国军队撤出希腊北部,幸存者将被派往西线去加强英法联军的力量。因此到1915年底,保加利亚军队沿着阿尔巴尼亚山脉的石库比挖出了300英里的壕沟,一直延伸到色雷斯地区东部的马里查河。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防御阵地。不过后来的事件表明,物资供应很难送到这里。

1916年分割阿尔巴尼亚

1915年6月,塞尔维亚军队在翻山撤退之前,就已经占领了阿尔巴尼亚中部地区;同时,黑山军队转移到阿尔巴尼亚北部,占领了包括斯库台在内的德林河区域。1915年底,塞尔维亚军队在撤兵时放弃了占领区;该地区中的一部分被保加利亚军队占领。保加利亚军队从马其顿长驱直入,到达阿尔巴尼亚中南部,占领了爱尔巴桑。与此同时,意大利军队从发罗拉的桥头堡转移到先前的希腊占领区,此时的希腊军队正忙着撤退,无力应对意大利的扩张。当地的阿尔巴尼亚人至少对希腊撤兵很是高兴。随后希腊所占据的阿尔巴尼亚领土迅速缩减,如同朝鲜战争时韩军溃败釜山一般,而且在协约国登陆萨洛尼卡后,这些地方归法国控制。1916年1月,奥地利军队进入阿尔巴尼亚北部,赶走黑山军队后占领了该地,从维奥萨到奥赫里德湖形成一道防线。随后阿尔巴尼亚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对抗。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阿尔巴尼亚其实有一定的建设作用,并非完全都是破坏性,因为各方占领军队都在修建道路、桥梁和窄轨铁路。

尽管奥地利军队进入了阿尔巴尼亚,但是,1916上半年马其顿阵线几乎没什么战事。协约国曾希望占领希腊的鲁佩尔堡垒,因为这里是斯特鲁马河谷的入口,由此能进入保加利亚中心,但是在5月,保加利亚第七里拉师占领了鲁佩尔堡垒,他们惨遭挫败。

同盟国打败罗马尼亚

1916年的夏天,各方不再关注巴尔干半岛的情况,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北边的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在战前是奥匈帝国和德国的盟友,不过它拒绝参战。协约国和同盟国都在极力拉拢尚未答应参战的国家,就像他们对待希腊和保加利亚时一样,但是德国和奥地利在保加利亚面前地位非常稳固,因为他们可以将敌国塞尔维亚的大量领土分给保加利亚,协约国可以向罗马尼亚提供布科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的大片领土,不过比萨拉比亚的情况可能比较复杂,因为罗马尼亚的诉求可能会与同盟国成员俄国的利益发生冲突。

1916年初夏,协约国已经按捺不住了。眼看着索姆河和加利西亚即将开战,他们从外交上对布加勒斯特施加了极大的压力,最后决定采取有力措施,使罗马尼亚总理布勒蒂亚努下定决心。俄国布鲁西洛夫攻势的初步告捷促使罗马尼亚决定加入协约国。协约国各方都同意由罗马尼亚占领布科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以及匈牙利的部分领土;法国敦促盟友同意布加勒斯特所提出的任何条款,并可以对那些行动困难或不利的国家不予理睬。

截至1916年8月,罗马尼亚军队有1.99万名军官和81.38万名士兵。其实罗马尼亚的主要问题在于物资补给,它的现代武器寥寥无几,比如缺少战壕里的迫击炮、飞机或者战地电话,武器装备也很少,而且罗马尼亚的国内资源匮乏,工业生产只能满足每把手枪配备两枚子弹,每天每把步枪只能射击一轮。此外,因为土耳其海峡通道被封锁,使得西方盟国的进口货物必须通过俄国北部或远东港口才能送达,而且由于罗马尼亚和俄国的铁路轨距不同,延误总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罗马尼亚迅速扩充军队数量,导致许多军官训练不足,大部分军官都缺乏战斗经验。这一点和保加利亚军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罗马尼亚拖到最后时刻才签署参战的政治和军事协议,这些不利因素就更加凸显。8月1日后不久,罗马尼亚领导人承诺他们将准备战斗,但一直拖延最后的谈判,结果罗马尼亚军队直到8月27日才开始行动。但彼时,布鲁西洛夫攻势已经失去锋芒,罗马尼亚失去了发动进攻的机会。这一结果非常令人懊恼。

罗马尼亚的第一军和第二军被派去保卫西部的喀尔巴阡山口,而第三军则在多瑙河和多布罗加设岗守卫。不过第四军发动了进攻,进入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于8月30日占领了布拉索夫。一周后,他们几乎到达了锡比乌,但是9月8日,他们前进的步伐受到了阻碍。

受阻碍的原因是,敌军在南部采取了一次突击行动。在马肯森的统率下,保加利亚第三军、部分德军和后来的奥斯曼部队于9月1日越过“1913线”进入了南部的多布罗加。9月6日,他们攻占了图特拉坎堡垒,俘虏敌军2.5万人,缴获枪支100把。为了阻碍保加利亚军队前进,罗马尼亚第三军在阿弗雷斯库将军的带领下发动了弗拉门达行动,越过多瑙河并试图与后方敌军交战。行动失败后,马肯森继续向北前进,并于10月拿下了切尔纳沃德和康斯坦察。

阿弗雷斯库的策略想象力十足,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主要是因为他需要从南部前线调集军队,以应对西北部日益增长的威胁。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德军和奥匈军队由德国上任总参谋长法金汉指挥,其部队由德国的五个新编师和其他两个骑兵师组成。骑兵师和四个新编师聚集在凡尔康山口附近,法金汉已于11月初在这里部署了兵力。他的部队进入日乌河谷后,面对的只有罗马尼亚一个师的兵力。从11月30日—12月30日,双方在阿尔杰什河与内结伏河展开了决战。与此同时,马肯森的部队横渡多瑙河,进入距布加勒斯特约40英里的瓦拉契亚。12月6日,双方军队都抵达了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附近。尽管道路泥泞不堪,几乎无路可走,但是罗马尼亚军队还是在奥地利和德国军队的全力追击下一路向东北撤退。罗马尼亚军队横渡赛雷特河进行撤退,他们在这里和姗姗来迟提供援助的俄国大军会合,而国王和政府人员撤退到了摩尔达维亚的雅西郡。

1916—1917年,协约国和希腊

在协约国刚开始为1916年战役制订计划时,他们决定从北边的萨洛尼卡发起猛攻,援助罗马尼亚。英法联军于8月份向道依兰湖前进,但是收效甚微。保加利亚的运气更好,他们的第一军占领了莱林,一路向西南挺进,直到在奥斯特罗沃附近,由于协约国的炮兵部队占优势,他们遭到了协约国军队的阻碍。保加利亚第二军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他们一路进军到西南部的色雷斯并一举将其拿下,还占领了包括卡瓦拉港口在内的斯特鲁马河与美斯特河下游地区。塞尔维亚在马其顿前线的西部地区取得了成功,年底时战局平稳。最终塞尔维亚军队在凯马卡兰山发动了一次进攻,场面宏大且代价高昂,而协约国军队和保加利亚第二军在切尔纳河的一处河岸地区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血腥战斗,这场战斗最终以协约国军队的胜利告终。12月,塞尔维亚军队进军比托拉。

协约国部署在希腊的军队也很主动。1916年8月,一些支持首相维尼泽洛斯的官员在萨洛尼卡发动政变,然后维尼泽洛斯离开了雅典,最终于10月和他的追随者在萨洛尼卡会合。由于担心引发希腊内战,协约国迟迟不肯承认维尼泽洛斯政府,但作为回报,他们要求雅典的官方政府给予他们更为优惠的待遇。为了保证这一需求,并确保控制雅典到萨洛尼卡的铁路线,协约国军队于12月在希腊首都附近登陆,但是在协约国承认了萨洛尼卡的维尼泽洛斯政府之后,他们遭到了强烈反击,损失惨重。

阿尔巴尼亚岌岌可危,命悬一线。但此时有了较好的政治解决办法。维尼泽洛斯的支持者发动政变后,法国当局将该地区移交给萨洛尼卡当局管理,这导致阿尔巴尼亚土著发起了反抗。1916年12月,萨伊尔不得不屈服于当地各方的压力,对7个穆斯林和7个东正教的阿尔巴尼亚人授权,组建行政委员会,管理该自治区。这个管理委员会一直有效,直到1917年6月希腊正式加入协约国后,法国的军事统治再一次摇摇欲坠。

1917年马其顿前线的战事相对较少。保加利亚和德国的大部分防线都是沿着山麓修筑,防御效果很好;一名英国军官认为军队要想保证良好的供给,就应该一直控制这样的阵地。直到1918年,阵地的重要性才显现出来。

在希腊,协约国能给外交方面的胜利记上一笔。承认萨洛尼卡的维尼泽洛斯政府后,协约国对仍然效忠于康斯坦丁一世的希腊地区实行了联合封锁,理由是希腊应该为1916年12月登陆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1917年 6月,康斯坦丁一世不得不屈服于协约国的压力,接受被长期流放的命运。维尼泽洛斯回到雅典后,议会受到反对党的抵制,不过还是同意希腊加入协约国。协约国指挥者在萨洛尼卡指挥9个师,兵力远超希腊海军的数量。

罗马尼亚寻求停战

由于1917年巴尔干半岛的主要战场在罗马尼亚前线,所以这些希腊军队其实未能派上用场。法国军事代表团对罗马尼亚军队进行了改组整编,到1917年夏天,常规部队将近50万人,同时后备军和民兵中有20多万人。为了在1917年结束战争,协约国的一部分宏伟策略是让罗马尼亚人横渡赛雷特河发动袭击。7月22日,在阿弗雷斯库将军的指挥下,第二军在马拉瑟斯提附近发动进攻。尽管他们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无法继续发起攻势。俄国在北边节节败退,迫使他们从罗马尼亚撤出部分兵力,而留守的部队中弥漫着不满的情绪。罗马尼亚的指挥官决定谨慎行事。虽然阿弗雷斯库将军的进攻对德奥军队并未产生多大作用,但它确实对德军元帅马肯森有一定影响,因为他当时正从南边发起进攻,于是不得不让第九军转移到不太有利的地方。8月9—16日,马肯森在赛雷特河的马拉斯提附近和罗马尼亚军队交战。这是罗马尼亚军队遇到的最大规模的遭遇战,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马肯森的部队也不再前进。

虽然马拉斯提战役可以说是罗马尼亚的胜利,但它给罗马尼亚的后备军造成了巨大损失。随着俄国对战斗的决心日渐动摇,罗马尼亚的立场变得更加危险。如果俄国缔结和平协议,协约国的物资补给将无法运抵罗马尼亚,而且罗马尼亚占领区内有普洛耶什蒂油田,还有很多军火工业,这让罗马尼亚无法维持现代战争。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夺取政权后战局变得更糟糕。而且当罗马尼亚得知俄国要和马肯森就停战问题进行讨论时,他们也加入其中一起讨论。

1917年12月初,罗马尼亚和同盟国就停战协议进行了谈判,不过政治领导人并不急于签署协议。德国已经不耐烦了,如同1916年的英法一样急躁不安。1918年2月,马肯森给布勒蒂亚努四天的时间签署和平协议,不然就要面临新一轮战争,不过布勒蒂亚努最后的选择是辞职。3月5日,阿弗雷斯库政府在布夫泰亚签署了初步的和平协议。而就在两天前,俄国签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退出战争,这样一来,罗马尼亚就完全处于孤立状态。

阿弗雷斯库很快辞职,让位给马尔吉罗曼,他是一个很有名的亲德派,1916年战败后一直留在布加勒斯特。各方都希望他的亲德派身份能缓和布夫泰亚的紧张局势,但是这个身份并不管用。5月7日签署的《布加勒斯特条约》条件很是严苛:罗马尼亚遣返其大部分军队,并将装备交给德国;它必须放弃喀尔巴阡山口和多布罗加;事实上罗马尼亚的经济发展和德国牵扯在一起,因为德国控制着罗马尼亚的港口和多瑙河航运,并且垄断了罗马尼亚的石油业,时间长达90年。他们的议会(由限定选举权推选而成)批准了这一条约,但是斐迪南国王拒绝签署。

国王拒绝签署《布加勒斯特条约》,其实表明同盟国在巴尔干半岛取得的胜利和统治比实际情况更为显著。在欧洲中部和东部地区,人们面临食物和燃料日益短缺的问题,而且似乎每条人命分文不值,可以随意被抛弃,这些人都很容易受到布尔什维克和社会主义支持者的引导。在军事防御地区,惩罚煽动者可能有些危险,并且这些措施对恢复军队士气无济于事。保加利亚是同盟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主要盟友,其腐败问题是最严重的。

协约国在马其顿的胜利

首先,在马其顿为军队提供物资补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马其顿只有一条南北方向的铁路,但是要从保加利亚运送物资,就需要一条东北到西南走向的铁路。物资补给必须沿着道路进行,虽然这些货物又少又轻,但由于保加利亚的机动车辆数量不足,大多数物资都很难运送。那些牲口可以翻山越岭运送物资,但是路程耗时长且进度缓慢,导致很大一部分物资其实不过是牲口的饲料。

为了保证物资补给队伍正常前进,保加利亚军队征召了大量的牲畜,此前农业生产力就已经因为兵力动员而大受影响,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有参战国中,保加利亚召集的人数最多。德军的活动进一步阻碍了军队和平民的食物供应。官方采购占据了保加利亚产量的一部分,但德国军队的非官方采购也和官方采购一样多。德国人开着卡车在保加利亚奔波,到处安装电话线,士兵们买了他们能买得到的东西,并用德国马克高价支付。1915年12月,德国马克成了保加利亚的法定货币。保加利亚的农民经常从德国和保加利亚政府采购局购买食品,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给德国士兵。1917年,德国人甚至在索非亚附近单独建立了一个火车站来运送他们的食物,该站禁止保加利亚人员入内。

1918年初,保加利亚各地的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各地发生了许多骚乱,在被占领土上,大范围的民众骚乱对马其顿战线的物资供应线构成了威胁。而在塞尔维亚的一些占领区,军队试图征募年轻人入伍,但是遭到了彻底的反抗。随着时间的流逝,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虽然拿下了盛产谷物的多布罗加,但是情况并未像预想中一样有所改善。保加利亚人曾设想过他们能得到多布罗加,但《布加勒斯特条约》规定,该地区由奥地利、德国和保加利亚联合控制。首相拉多斯拉沃夫选择了辞职,他抱怨道,他们像对待溃败的敌人一样对待保加利亚人,并没有把保加利亚看作凯旋的盟友。保加利亚人也不能在乌克兰购买大量的粮食。一名保加利亚军官于1918年被派往该地区,但是他在布达佩斯和利沃夫遭到有意的拖延,无法在奥地利官员之前抵达目的地。当奥德萨港口投入使用时,另一名保加利亚军官不得不诉诸武力威胁,才避免了奥地利士兵卸走一车准备运往保加利亚的食品。1918年夏天,保加利亚的食物短缺问题相当严峻,对前线军队和民众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1918年9月,保加利亚军队意志彻底消沉,溃不成军。萨伊尔的继任者弗朗谢·埃斯普雷将军指挥着装备精良的部队,于8月从萨洛尼卡对保加利亚发起了猛攻。但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军火供应不足,而且对自己家庭的贫困和附近战壕中德军的“幸福感”愤愤不平,保加利亚的士兵无心应战,无力应付敌军的进攻。9月中旬,保加利亚军队撤退到斯特鲁马山谷的狭路,那里正是协约国飞行员经常攻击的目标;9月底,军队和平民都非常不满;9月27日,保加利亚代表团抵达萨洛尼卡寻求和平;9月29日,签署了停战协议。保加利亚是最后一个加入德国主导的同盟国,但成了第一个脱离同盟国的国家。由此一来,保加利亚的脱离促成了同盟国的最终瓦解。

保加利亚签署停战协议后,巴尔干半岛仍旧硝烟弥漫。11月10日,奥匈帝国接受协约国提出的和平条款后,罗马尼亚重新进入战斗状态,因为他们急于分赃。

令人惊讶的是,也许导致巴尔干半岛的同盟国力量走向崩溃的是社会剥削,而不是各国之间的紧张局势。1914年,5000名波斯尼亚塞族人加入塞尔维亚军队的第一志愿军,黑山军队中有3支黑塞哥维那军团,但哈布斯堡帝国南部的大多数斯拉夫臣民都仍效忠于他们的皇帝和军队。塞尔维亚人没有忘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