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

红碱淖湖域原为内蒙古鄂尔多斯部落驻牧地。清顺治年间(1644—1661),官府将长城以北25千米范围内划为“黑界地”,禁止汉族农民和蒙古牧民进入。康熙三十六年(1697),准许开垦“黑界地”,神木县、榆林县等地的大批汉族农民,开始迁徙到长城以北垦种“伙盘地”,逐渐在湖区定居垦种,繁衍生息,形成村落。光绪年间(1875—1908),蒙古族牧民北迁。湖区居民过着封闭、半封闭,自给自足的农牧生活,物质条件贫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民生活条件随基础设施改变而逐步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后,因毗邻神府煤田矿区,收入来源广泛多元,居民生活居神木市中上游水平。

收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居民生产方式为半耕半牧,由于耕作粗陋,广种薄收,养殖规模小,居民生活艰辛。冬季,青壮年劳力常到内蒙古的碱湖打碱务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勉强温饱。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和生态环境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养殖规模也有所扩大,也有村民兼营渔业、运输业等副业,收入渠道多元化,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因湖区居民人均耕地较多,外出打工人员相对较少,多在家务农养殖,或就近务工。20世纪90年代,贾家梁、前尔林兔、创业等村居民借助红碱淖旅游开发,发展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业。

表3 2008—2017年尔林兔镇、中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简表

单位:元

续表

注:2015年之前为农民人均纯收入;2016年、2017年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平常生活相对简单,日用品消费支出较少。大额支出主要用于农牧业生产、住房建筑、子女上学、婚丧事务等。受牧民生活习性影响,居民性格豪爽、好客敬友,尽管生活简朴,但在待人接物方面支出大方。

衣着

旧时,衣服多以粗布手工缝制,注重实用,饰样单调。袄有大襟,男多对襟,女为大襟(俗称“偏襟襟”)。多数人爱穿贴身布褂“裹腰子”,男女都穿大裆裤。穷苦农民往往一衣多用,夏季单穿,春秋单衣套穿、冬季内加棉、毛防寒。严冬时节,多外穿坎肩、白茬皮毛大袄。头戴羊羔皮、猫皮缀边缝制的遮耳棉帽或皮帽。20世纪60年代,男女青年兴穿草绿色或蓝色仿军服和中山装。20世纪70年代后期,衣料种类增多,化纤成衣普及,普遍在裁缝部制作衣服。20世纪80年代以后,衣服大都购置成品。2010年以后,年轻人多在网上购物,服装色彩缤纷,形式多样,与外界基本无差异。

湖区农民

饮食

日常主食以杂粮为主,喜食羊肉、猪肉等多脂肉类和奶制品,烹饪方式以炖、烩、熬为主。旧时,因缺乏储存条件,冬季多腌制猪肉、风干羊肉,腌制酸白菜(人均100 —150千克)。2000年以后,冰箱普及,反季节蔬菜供应充足,腌制类食品减少。喜饮加盐砖茶、奶茶,饮茶时泡熟米(炒熟的黄米),冬季酿浑酒(黄米酒)。普遍善饮白酒,聚会饮酒时喜欢唱酒曲助兴。传统宴席一般以红烧猪肉、清蒸羊肉、五花肉、粉鸡肉、海带肉丝汤、黄花菜肉汤、干豆角肉丝汤、粉条丸子汤等“八大碗”为主,后宴席增加鸡、鱼、牛、羊肉及海鲜等菜品,宴会事务必吃油糕和粉汤(挂面、杂面),并必备牛、羊、猪肉等大锅炖肉。

菜汤

农家饭菜

居住

居民逐水草耕地而居,居住分散。多单户独院,院落敞阔,常以沙柳、树枝篱笆围挡,安设简易大门。住房经历卷棚椽木房、椽木起脊房或平顶房,土打墙泥抹顶;后发展成为砖瓦椽木房、砖混结构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建房高峰期,修建住宅时卧室与厨房大多分设,但炊事供热燃料仍主要为柴草。由于地下水位高,农户院内安装压水井。2015年以后,时兴屋顶加盖彩钢棚保温防雨。整体建筑只求固实,极少雕饰,室内布置亦简单实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尔林兔镇平均每户住房3.22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86平方米 ;中鸡镇平均每户住房2.1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18平方米。

出行

旧时,出行多骑乘马、骡、驴等畜力代步,后有木轮车、胶皮马车。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摩托车较为普遍,长途出行在乡镇所在地乘坐班车。20世纪90年代后,多数家庭拥有农用三轮车、摩托三轮车和四轮拖拉机,部分家庭拥有小汽车。2018年,神木市区通往尔林兔、中鸡和红碱淖班车,白天每隔50分钟一班。

20世纪70年代民居

民居内屋顶

20世纪80年代民居

2016年修建的民居

农家客厅

村庄活动广场

压水井

纳林采当村老年公寓

乡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