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虚拟水贸易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

经济发展中虚拟水战略的实施受到多种要素的约束与影响,对虚拟水贸易理论的传统解释往往过分强调了水资源禀赋的作用。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社会条件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不同,会导致虚拟水战略的实施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的影响也互有差异。因此,在具体制定虚拟水贸易政策时,应根据不同国家(区域)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区别对待。尽管国内学者对虚拟水贸易的影响因素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不足之处在于,多数文献对虚拟水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尽管部分研究对虚拟水贸易的适宜性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但所用方法模型稍显简单,并带有较大主观性,缺乏客观角度对于虚拟水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本节首先对虚拟水贸易实施的影响因素基于不同的维度进行定性分析,以此指出虚拟水贸易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机理,并为虚拟水贸易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3.1 自然维因素分析

1.水资源丰歉程度

区域水资源的丰歉程度是影响虚拟水贸易实施的基础性因素。对于水资源贫乏的地区而言,出于水资源机会成本的考虑,往往更趋向于缩减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实施虚拟水进口策略,将节约的农业水资源用于经济附加值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可将更多的水资源投入农业生产中,通过虚拟水出口为本区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区域水资源丰歉程度与区域虚拟水贸易实施的适应性是U型变化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对于水资源丰缺程度的衡量指标并未达成一致,尽管传统粮食安全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标准,即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m3,则该地区为缺水地区,显然这种方法过于绝对与片面。由此,本书采用Falkenmark提出“水阻碍”(Water Barrier)的概念(一个流量单位1×106m3,以2000人的承载力为标准)来定量评价一国(区域)的水资源丰歉状况,如果一个流量单位容纳人口超过2000人,将会严重限制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如表2-13所示。[119]

2.土地资源禀赋状况

以粮食贸易为代表的农产品是虚拟水贸易实施的主要载体,而耕地资源与水资源一样,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因此耕地资源的禀赋状况同样是影响虚拟水贸易实施的重要资源条件。Dinesh(2005)通过研究发现,驱动虚拟水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耕地面积[83],虚拟水总是从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流入到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或地区。通常使用一个国家(地区)的实际耕地面积来体现土地资源的禀赋。

表2-13 国外学者设定的水障碍范围

img

 根据Anton Earle的研究报告整理所得。

2.3.2 经济维因素分析

1.经济实力

Turton(2001)[120]把一个国家的水需要量、经济实力、农业用水效率和工业用水效率作为该国水政治学(Hydro political)的关键变量。这些变量中经济实力是最重要的,它们的不同组合决定一个国家实施虚拟水战略的潜力。对于国家间的虚拟水贸易,为了通过进口粮食来实现国内水资源账户的平衡,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并有能力取得足够的外汇储备;对于区域而言,在实施虚拟水贸易中对于农产品的购买能力则主要由当地的人均GDP决定。

2.机会成本

水资源以及其他限制性资源的机会成本成为虚拟水贸易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的,工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要远远高于农业部门,即工业用水产生的经济价值大于农业部门,因此如果不考虑其他资源约束,将自然资源等量的投入两个部门,此时工业部门的产出会高于农业部门。对于自然资源相同的两个地区,如果某一地区其农业规模较另一地区发达,则其经济发达程度则相对较低,即农业虚拟水的机会成本相对工业部门较高。

3.贸易环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贸易环境良好与否已成为国家间虚拟水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国家间的虚拟水贸易来说,虚拟水战略的实施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将增加国内农产品供应的不确定性,不仅不利于国家水资源平衡,更将威胁当地的粮食安全;汇率是指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价格,汇率的变动对进口国而言是本币购买力的变动,对出口国而言则是本国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在国际汇率体系中,汇率的变动是影响虚拟水贸易的重要因素。对虚拟水进口国而言,汇率升高(直接标价法),意味着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对国际农产品的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产品的进口。反之,汇率降低,意味着本币购买力的上升,可以增加国际农产品的进口,有利于农产品虚拟水的输入。

2.3.3 社会维因素分析

社会调适能力是虚拟水贸易实施的一种重要指数,LIEHR对社会调适能力曾给出下述定义:“一个社会(或社会-生态系统)为应对压力,自我、动态地调整其自身结构,以维持系统的可持续性。”Turton和Ohlsson(1999)将社会适应自然资源短缺的能力称之为社会调适能力[121]。不论对于缺水地区或者丰水地区而言,虚拟水贸易的实施都将带来旧产业的淘汰及新产业的出现,意味着国家或区域内部的经济格局的调整。而能否避免虚拟水战略框架下调整分工所带来的社会就业等负面影响,主要是根据国家(区域)调整经济结构的能力和当时经济发展多样化水平来决定的。多数学者认为人类发展指数(HDI)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社会调适能力的大小[122]

2.3.4 生态维因素分析

我国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导致了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矛盾,也成为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的根本原因。许多学者利用虚拟水理论,指出了虚拟水贸易在减轻生态用水短缺压力、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103]。主要的应用思路是:从国内粮食生产富足的省份进口粮食实现区际粮食的供给平衡,相对地减少本区的水资源消耗,以释放被挤占的生态用水,满足生态环境建设和恢复的水资源需求,如目前西部大开发中实施的退耕还林(草)。

不利方面在于,虚拟水贸易的实施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从而不利于一个地区的粮食安全、生态健康以及农业经济发展[123]。这就要求实施虚拟水贸易的地区,高水耗农业生产的减少要相应的以低水耗农业生产替代[124]

2.3.5 技术维因素分析

由于农产品是虚拟水贸易的重要载体,因此反映技术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虚拟水贸易的节水机理基于虚拟水进出口国家(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不同,而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别体现得最为明显。如果一个国家(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很低,加上由于气候、耕地状况等原因导致其提升的空间较小,那么该国家(地区)通过国际或区际虚拟水贸易节水远比投资节水工程或节水技术更为经济、高效。一般来说,农业部门用水较多,而对GDP的贡献较小,工业部门用水较少,却对GDP的贡献较大。因而通过虚拟水贸易,将节省下来的农业用水重新配置到当地工业部门会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严格来讲,农业用水效率是指农业部门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和该部门的GDP占总GDP的比例之比。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本研究使用单位面积耕地的用水量体现各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别。

此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也会影响虚拟水贸易的实施,交通发达的地区可以为虚拟水贸易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其交通基础设施则会成为虚拟水贸易的制动因素。

2.3.6 政策维因素分析

1.粮食国际贸易政策

针对国际间的粮食贸易,出于政治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多个角度的综合考虑,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将对虚拟水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产生间接影响,这既包括为了保障国内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而制定的关税等贸易壁垒,又涉及以贸易和生产全球化为目的的各种贸易协定。

2.农业用水保障体系

农业初始水权合理分配是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进而实施水权交易的基本前提。而对虚拟水进口地区而言,虚拟水战略实施的本质是实现水资源在产业间的有效转移及优化配置。Rose grant和Ringler(2000)分析得出,在农业灌溉用水与其他非农业家庭和工业用水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将农业用水转移给城市和工业用水,将不利于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由此对当地农业经济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涉及一系列的利益补偿问题[125],进而影响该地区的虚拟水贸易状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完善水权分配及转让中的保障机制并建立虚拟水贸易相应的补偿体系,对促进水资源节约以及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理论创新与实践贡献的双重价值。这一意义与虚拟水理论的初衷不谋而合,因此也是对虚拟水贸易实施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