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钉螺生态学特征
2.1 钉螺的类型
钉螺属软体动物,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亚,我国内地仅有湖北钉螺。湖北钉螺指名亚种(O.h.h.Gredler)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广东、浙江两省,多栖息于地势低洼、平原地区;钉螺丘陵亚种(O.h.fausti Bartsch)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海拔较低山丘地带,但江苏省东台、大丰沿海也有分布;钉螺福建亚种(O.h.Tangi Bartsch)分布于福建东南沿海低山地带;钉螺广西亚种(O.h.quangxiensis Liu et al.)分布于广西北部,海拔200~400m保水性差的薄砂及山沟乱石中;钉螺滇川亚种(O.h.robertson Bartsch)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省海拔在400~1000m,在2400m处也有分布,栖息于灌溉沟或山坡草滩。
根据钉螺分布和孳生环境的不同,又可分为水网型钉螺、湖沼型钉螺和山丘型钉螺(周晓农,2005)。
1.水网型钉螺
水网型钉螺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江苏、浙江、上海等省(直辖市)的水网地区。由于该地区河道、沟渠交错,密如蛛网,且多与江、河、湖泊相通,主要受江河湖泊水位涨落影响,沿海地区还受潮汐影响,水位升降频繁,适于钉螺生存。水网地区一年四季都能在水中找到钉螺,只是水陆分布比例随季节变化,冬季水下钉螺较少,春末夏初则较多。近水的平缓坡地、水流缓慢的河道、沟渠及浅滩、稻田进口、涵闸、节制闸、低洼水坑和未垦殖的荒地等处钉螺密度较高,尤以水面线上下10~20cm范围内的坡面上,钉螺密度最高;河边乱石、树木、码头等处,钉螺常可隐匿其中;较陡峭的边坡、日潮差大于1m以上或经常受波浪冲刷的海岸、流速较大的河岸以及与河、沟不通的死水塘很难找到钉螺。
2.湖沼型钉螺
湖沼型钉螺主要分布于洞庭湖、鄱阳湖及其周围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该地区大小湖泊难计其数,且多直接或间接与长江相通。每年汛期长江水位上涨,江水向湖泊倒灌,致使大片滩地被淹,使千里平原呈一片水乡泽国。这种情况,往往可从每年5月一直持续到10月左右。然后随长江水位下降,湖水外排,滩地逐渐出露,形成辽阔而潮湿的草滩,十分有利于钉螺孳生繁衍。在汛期水位线及枯水期水位线之间广阔而平坦的滩地上,钉螺呈片状或带状广泛分布于连续淹水不超过8个月、连续干旱不超过6个月的多草洲滩上。其中每年水淹2.5~5个月的岸滩钉螺最多。在滩地高程较高的湖南和湖北,有些湖滩钉螺分布呈现“两线三带”的状态。“两线”指最低有螺高程线与最高有螺高程线,“三带”为上稀螺带、密螺带及下稀螺带。江西鄱阳湖区河边滩地地势稍高,一年中水淹次数较多但时间不长,则钉螺较多,活螺密度也高;河湖间滩地地势高度次于河边滩地,则钉螺较少,活螺密度较低;湖中滩地地势较低,则钉螺很少,活螺密度也低。
3.山丘型钉螺
山丘型钉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有河流或溪流的高山或丘陵地带。其分布规律为沿水系自上而下分布于温暖潮湿的坡地、草滩、岩石裂缝、岩洞、灌溉沟渠、池塘和水库周边、田地等人、畜生活及生产频繁接触的地方。其特点是孤立、分散、面积小、密度低。水系上游钉螺呈点状分布,随水系越向下分布的范围越宽,至盆地发展成扇形或树枝状分布。根据地貌可分为高原峡谷、高原平坝和丘陵3种类型。高原峡谷钉螺90%以上分布在梯田(主要是田后埂),其次是菜园沟和水塘。高原平坝地区钉螺80%以上分布在灌溉渠中,稻田所占比例不高。虽然山区地形复杂,但从总的情况看,钉螺主要孳生地是在灌溉沟渠和田边,由于受水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大山区钉螺分布比较稳定,有时经过多年,孳生地的范围无明显变化,但种群数可成倍增长。大山区季节分明,干、湿季钉螺密度相差很大,如四川西昌雨季的钉螺密度为干旱的39倍。丘陵地区钉螺呈现点块状分布于一些水系和沟渠、田塘,个别地方钉螺只存在于山顶、山腰等常年保持潮湿的局部地区。如水流和水位变化不大,这类地区钉螺分布比较稳定,有的地区山前有螺,山后无螺;有的在同一水系,一些支流有螺,另一些支流无螺。但遇到大的洪水,钉螺往往沿水系和沟渠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