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血吸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六大重点热带病之一,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大热带病。血吸虫病的传播已在77个国家有文献记载,其中52个国家面临的感染风险大,目前全球估计有6亿人口受威胁,感染人口约2亿。全球早期的国家级大规模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均起始于控制中间宿主螺类,1972年WHO召开的血吸虫病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以消灭中间宿主螺类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以达到控制全球血吸虫病的传播。

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有很长历史,是我国主要寄生虫病之一。我国古代的史书上有很多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血吸虫病在我国分布较广,新中国成立以前曾广泛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海、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累计钉螺面积143亿m2,血吸虫病患病人数达1160万,其中晚期病人60万,受血吸虫病威胁的人口超过1亿。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非常关注,高度重视血防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上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先后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以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四川省和云南省以及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江苏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已达到疫情控制标准。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病唯一中间宿主,控制和消灭钉螺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扩散。由于血吸虫病传播环节多、钉螺孳生环境复杂,需采取卫生、水利、农业、林业等各种措施相互配合,综合治理来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水利结合血吸虫病防治主要是通过江湖治理、堤防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改变钉螺生存环境,防止钉螺孳生扩散,从而达到减少人群感染血吸虫病几率的目的,水利结合血吸虫病防控是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以前,水利血防理论和技术研究很少。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与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采用原型观测资料分析、室内和野外现场试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钉螺运动、扩散规律,水利工程运行对钉螺和血吸虫病扩散的影响与预防策略、水利血防技术等开展了系统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提出和应用对20多年的水利血防工作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将在本书各章中分别介绍。

本书共分8章,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有关专业人员撰写。第1章介绍了血吸虫病在国内外的基本情况及其传播规律,水利血防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血吸虫病防控中的作用,由卢金友、王家生、徐学东撰写;第2章介绍了钉螺的生态学特征,由徐学东、闵凤阳、朱孔贤撰写;第3章介绍了钉螺的基本特性和运动规律,由闵凤阳、李凌云撰写;第4章介绍了钉螺随水流纵向扩散和随水位横向扩散的机理,并讨论了洪水对钉螺扩散的影响,由李凌云撰写;第5章分析了三峡工程、引调水工程、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等水利工程对钉螺扩散的影响,由卢金友、王家生、李凌云、徐学东、朱孔贤撰写;第6章介绍了各种水利血防工程措施(阻螺、灭螺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由卢金友、王家生、朱孔贤、闵凤阳撰写;第7章介绍了旋流排螺、大流量引水防螺等水利血防新技术,由王家生、卢金友、李凌云撰写;第8章通过列举典型工程实例分析了已有水利血防工程措施的运行效果,由徐学东、闵凤阳撰写。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长江水利委员会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三峡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对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谨借此机会向奋战在水利血防工作一线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医护人员等致以崇高的敬意!

限于撰写人员的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