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经济社会用水总量控制
- 罗尖主编 秦忠 沈爱春副主编
- 1665字
- 2021-04-09 20:07:03
第二节 社会经济情况
近10年来,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并已初步建立起了以要素市场为核心的市场体系,形成了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稳步增长的格局。第一产业向高效、优质、高产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其比重明显下降并逐步趋于稳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呈上升趋势,金融、保险、房地产、通信、信息服务、运输、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GDP占流域内总GDP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9138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1%,人均GDP为7.1万元;总人口1388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3%。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地理和战略优势突出。流域内有特大城市上海、大中城市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嘉兴、湖州及迅速发展的众多小城市和建制镇,流域内经济一体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等级齐全、群体结构日趋合理的城镇体系,乡镇已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流域内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继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镇扩张速度明显加快。上海加快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带动了沪宁和沪杭沿线发展带、沿江开发带、沿杭州湾产业带、沿海发展带、宁湖(湖州)杭发展带、沿太湖生态服务带的建设与发展。
流域内工业技术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配套齐全,资源加工能力强,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汽车、冶金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电子、轻纺、医药、食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流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已形成沪宁杭高科技产业群和信息产业带,上海浦东新区、虹桥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经济开发区以及苏州-无锡-常州火炬带等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和地方性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了城市综合实力。产业布局方面,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012年,太湖流域总人口59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9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4%。流域人口聚集效应日益凸显,外来人口持续增加是流域人口总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工业增加值约为2262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54188亿元,占全国GDP的10.4%;人均GDP约为9.2万元,是全国人均GDP的2.4倍。从产业分布来看,流域内第一产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5亿元,第二产业25561亿元,第三产业27652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8∶47.2∶51.0。农田实际灌溉面积1655.2万亩,其中水田、水浇地和菜地面积分别为1310.7万亩、185.7万亩和158.8万亩。养殖牲畜997.7万头,其中大牲畜5.4万头、小牲畜992.3万头。
东南诸河区位于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改革开放以来,东南诸河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地区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科技力量日益雄厚,已成为我国经济较发达、产业较密集、发展较快速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东南诸河区社会事业和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在维持较快经济增长速度下,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循环经济规模,经济吸引力大大增强,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以福州、厦门、泉州、温州为中心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和舟山、平潭等海岛区域以及新兴发展区域和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基地加快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消费热点加快涌现,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已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在对台交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2年,东南诸河区总人口为79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663万人),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950.0亿元,人均GDP为56406元;从产业分布来看,区内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90.0亿元、23381.2亿元、18578.9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为6.7∶52.0∶41.3。总耕地面积达3693.6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3004.9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为2853.0万亩,其中水田、水浇地和菜地面积分别为2414.6万亩、322.5万亩和115.8万亩。粮食总产量为1500万t,养殖牲畜4051.1万头,其中大牲畜277万头、小牲畜3774.2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