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与实践
- 卢靖
- 1956字
- 2021-04-09 18:59:57
前言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在国内各领域已广泛应用,近年来在水利水电行业的应用尤为突出,通过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促进了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在水利水电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在《水利水电工程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L/T5214—2005)等标准发布以来,使得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在水利水电行业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亦使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在设计、施工、检测与验收等方面更趋规范化、标准化,有力地保证了建设工程的质量。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建(构)筑物地基的沉降、提高建筑地基的稳定性、消除地震液化。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应用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除了可以加固处理水工建(构)筑物(坝、堤、闸等)的地基外,还可对已建成的土石坝(堤)体进行加固处理。如云南省昆明松华坝水库主坝后坡玄武岩风化碎石土松散坝壳,采用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提高了坝体的密实度,为大坝加高、水库扩容奠定了基础。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同时也是提高土石坝(堤)体及地基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云南省南盘江盘虹桥河堤多次滑坡段采用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加固处理之后,有效地保证了河堤的抗滑稳定。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的处理深度,常规条件下不超过20m,主要原因是受起吊机具及施工难度等因素限制。对于处理深度要求超过20m的工程,当起吊机具的起吊能力满足要求时,其施工工艺、技术工艺、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等均可达到技术要求。如三峡水利枢纽二期围堰水下抛填风化砂振冲加固工程,其加固处理的深度超过了30m。在国内,目前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的最大加固深度已经达到34m。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在国内已有30余年的应用历史,但目前在方案设计上仍处在半理论半经验的状态,某些设计参数还需要凭经验确定,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因此,当确定采用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时,应按照建(构)筑物的级别等级进行必要的现场试验,为设计方案的拟定选取合理的参数。
振冲法地基处理的效果与建设场地地基土的类别和性质、振冲器的类型和型号、振冲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参数的选取有关,应通过原位平板静载荷试验确定地基的加固效果、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以及变形模量等。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和其他地基处理方法一样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当建(构)筑物对地基的要求与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符合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条件时,才能充分发挥其技术的优势,同时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采用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时应对建(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研究,对采用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作出评价。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对砂类土地基具有良好的挤密效果,亦是消除地基地震液化的有效方法,这一结论已被日本等国家多次地震后的工程实例所证实。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在施工机具、施工工艺等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在常规电动振冲器机型的基础上,又已陆续生产出100kW、125kW、130kW、180kW等型号的大功率振冲器,并已在工程中投入应用,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遗憾的是,现行标准主要仍是针对30~75kW电动振冲器,而大功率电动振冲器、液压振冲器等施工设备以及水气联动等辅助施工工艺等,由于工程实例数量所限,标准中尚未列入。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大型新建工程广泛展开,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近岸与人工吹填建设项目以及西南大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开发,使得国内振冲行业在地基加固处理项目中的工作量,呈连续成倍递增趋向,同时也使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在技术装备、施工工艺、工程应用技术条件与工程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高速发展。在技术应用能力与实施工程的复杂程度及工程规模等方面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技术装备方面,为满足国内工程界不断增进的需求以及近年来国内施工企业广泛参与海外工程实践,进一步了解、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使得我国在振冲技术装备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大功率液压、电动振冲设备的引进与开发研制的成功,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国际先进振冲技术装备与工艺等方面的差距。
与上述情况相比,现行的标准在各方面均已表现出较大的滞后,已不能全面反映国内实际工程的应用水平,也无法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为此需对现行标准进行修订,以满足我国基本建设行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并为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对规范国内地基与基础工程市场行为与秩序,提高我国相关施工企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促进企业与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与重要的意义。在此形势的驱动下,编者萌生了编写本书的设想。
本书有关资料来源,一为编者亲身经历,一为业内有关专家的支持、帮助,因此才得以成功地收集到这些工程资料,并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在此向所有给予支持、帮助的有关专家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资改进。
编 者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