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黄河夺淮期间快速淤长(由砂质海岸过渡为淤泥质海岸)

黄河由苏北入海的最早记载是西汉元年(公元前132年)起黄河曾夺淮入海42年。北宋时期,黄河每隔数十年夺淮一次,但历时不长,对苏北海岸的影响较小。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后,黄河南流时间渐长。1494年阳武决口后,大部分河水经泗水入淮,南流不再断绝直至1855年黄河北归。

12世纪黄河开始夺淮时,淮河口在云梯关附近,是一宽阔的三角港,河口最宽处可达15km,潮区界在盱眙以上。在黄河南北分流的300多年间(1128—1494年),南流部分通过颍、淝、涡、浍、潍、泗等支流入淮,大部分泥沙沿途堆积,河口海岸淤长缓慢,苏北海岸处于由砂质堡岛海岸向开敞淤泥质海岸过渡的阶段。1494年黄河全流夺淮后,径流量和输沙量骤增,且淮河中上游洼地已在南北分流期间逐渐淤高,大量泥沙入海堆积,苏北海岸开始迅速淤长。其中河口向海延伸的速度更是每年高达数百米,到1855年黄河北归时,河口共延伸逾100km到今废黄河口外约28km处(图2.2、表2.1)。海岸类型已由黄河夺淮前的砂质堡岛海岸转变为广阔的淤泥质海岸(叶青超,1986)。

img

图2.2 废黄河三角洲不同时期发育过程示意图(据叶青超,1986)

黄河夺淮期间,除河口迅速淤进外,入海泥沙在海洋动力作用下向南北两侧输运堆积,进而形成范公堤以东的滨海平原和水下沙脊。1494年黄河全流夺淮后,由于三角洲海岸逐渐向海突出和泥沙搬运堆积的滞后效应,入海泥沙越来越多地向两侧相对凹入岸段扩散,滨海平原的成陆速度进一步加快,甚至在黄河北归后依然保持相当快的造陆速度(表2.2)(张忍顺,1984)。

表2.1 废黄河口的延伸速度(据叶青超,1986)

img

表2.2 苏北滨海平原的成陆速率(据张忍顺,1984)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