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库泥沙问题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一、库区河道概况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为175m,相应的库区范围从坝址至上游660~760km(江津至朱沱之间),库区面积1084km2。图4-1为库区朱沱至坝址段的示意图。三峡水库穿行于川东低山丘陵和川鄂中低山峡谷区,根据河道地形地貌特征,库区朱沱至坝址可分为以下四段:

朱沱至江津油溪段,长约100km,两岸为起伏平缓的丘陵,地质构造为宽广的复向斜,没有峡谷,地形平缓,河床开阔,枯水河宽300~500m,洪水河宽600~1000m,河床组成多为卵石,部分河段的江底层为岩盘。

江津油溪至涪陵段,长222km,沿江地势起伏较大。长江自西向东依次横切6个背斜山脉,形成华龙峡、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黄草峡、剪刀峡等峡谷。经过向斜谷地则河谷宽广,故该河段峡谷与宽谷相间,江面宽窄悬殊,最宽处达1500m,最窄处如黄草峡仅250m。峡谷一般不长,江面狭窄,谷坡陡峭,基岩裸露,两岸山峰矗立,高出江面300~400m;宽谷段江面开阔、岸坡缓坦,河道弯曲,两岸山峰距江较远,阶地发育,河漫滩宽,江心常有石岛,岸边则多碛坝。

涪陵至奉节段,长约323km,其中上段长江流向东北,至万州市急转东,到白帝城入三峡。河段内河谷基本沿向斜层发育,流向与构造线一致。谷地宽阔,江面最宽处达1500~2000m,谷坡平缓,河道弯曲,碛坝很多,两岸丘陵起伏,冲沟稠密。万州市以下的巴阳峡,系长江下切石质河漫滩造成,江面窄,水流湍急。奉节稍上是关刀峡,宽仅150~200m,至奉节河谷又放宽。

奉节至坝址长167余km,为著名的三峡河段,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个主要峡谷段组成。峡谷为中、高山峡谷,峡谷间为低山丘陵宽谷,白帝城至庙河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中山峡谷库段,庙河至坝址为结晶岩低山丘陵宽谷段。峡谷段江面狭窄,岸壁陡峭,基岩裸露,河宽一般为200~300m,最窄处仅100余m;宽谷段江面比较开阔,岸壁平缓,汛期河宽一般达600~800m,个别达1000~1500m。峡谷上游的开阔段,往往形成峡口滩,呈汛期淤积、汛后冲刷的周期性冲淤变化。两岸溪流入汇,且来沙颗粒较粗,停于溪口,形成溪口滩。滩段或束窄江流,或流势险恶,或形成跌水,成为碍航的急流滩或险滩。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后,其中大部分滩险已被淹没或得到改善。

图4-1 三峡水库库区示意图

库区河道水位年变幅大,年内水位变幅达30~50m。河道洪峰陡涨陡落,汛期水位日上涨率可达10m,水位日降落率可达5~7m。库区河道水面比降大,水流湍急。江津至长寿河段为2.29‱~1.79‱,随着流量增大而减小;长寿至丰都河段为2.15‱~1.65‱,随流量增大而增大;丰都至奉节河段为1.90‱~0.98‱,随流量增大而减小;奉节至坝址为3.17‱~2.07‱,随流量增大而增大。全库区河道平均水面比降约为2‱,急流滩处水面比降达10‱以上。

库区河道泥沙输移以悬移质运动为主,推移质输移量不大。由于河床比降大,河床大部分又由基岩或卵石组成,故水流挟沙能力有较大的富余。库区河道卵石运动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由于河谷宽窄相间,在峡谷上游的宽阔河段,汛期峡谷壅水,卵石输移率减小,而枯水期则增大;峡谷段则相反。

二、建库前库区河道演变特性

库区河道在建库前的演变特性,受河道边界条件的制约,以及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具有如下特点。

(1)河道平面和纵横断面形态保持不变,年际间各河段弯道、汊道、深槽和洲滩的冲淤规律保持不变,泥沙冲淤平衡。由于河道河岸稳定,控制了河段内的泥沙冲淤部位,且河道水流挟沙能力富余,一个水文年内泥沙冲淤即可达到基本平衡。一般说来,由于峡谷段汛期的壅水作用,导致其上游段发生局部泥沙淤积,宽谷段汛期主流线变动,或凸出岸线的阻水作用,均会形成缓流区和回流区而发生泥沙淤积。但在当年汛末水位下落期,流量较大而水位较低时,即形成所谓走沙水,淤积物被大部分或全部冲走。臭盐碛、兰竹坝和土脑子淤沙区是川江三大淤沙区,每年汛期泥沙淤积量达数百万立方米,汛期末落水期即被水流冲走。其中瞿塘峡上口的臭盐碛河段,汛期峡谷壅水较强,加以水流漫滩取直,深槽泥沙淤积,1962年汛期实测淤积量达1740万m3,汛期后落水期泥沙即被全部冲走,深槽年内冲淤幅度达20m。有关臭盐碛河段的演变特点详见本章第三节。

(2)由于河床边界条件的控制作用,水流运动受到约束,河道内的弯道段、汊道段以及局部岸线凹进段,泥沙冲淤变化具有许多与冲积平原河道不同的特点。弯道段如距坝址460km的丝瓜碛河段为一大弯道,深槽靠凸岸,汛期主流居中,凸岸深槽受五羊背河岸突嘴的挑流作用,土脑子一带深槽泥沙淤积,1985年汛期实测淤积量达728万m3,汛后水流归槽,当年12月底淤积物全部被水流冲走。汊道段如坝址上游410km的兰竹坝汊道段,左汊为主汊,右汊为支汊,汛期支汊口门迎流,主汊发生泥沙淤积,1983年汛期主汊实测淤积量达260万m3,汛期后水流集中主汊,淤积物至当年11月即全部被水流冲走,主支汊地位长期保持不变。局部岸线过于凹进的河段,形成回流区(俗称回水沱),泥沙冲淤年内保持平衡,如铜锣峡上口的唐家沱和下口的郭家沱,均为长期存在的回流区,沱内建有码头(图4-2)。有关丝瓜碛河段和兰竹坝河段的河道演变特点详见本章第三节。

三、干流库区形态特征

三峡水库受河道地形地貌约束,库面平面形态宽窄相间(图4-3),除坝区段和宽谷河段外,大部分库段库面宽度不超过1000m,宽于1000m的库段大都分布在万州至忠县库段内。水库淤积前干流库区深泓纵剖面变化较大,一般峡谷段深泓高程较低,宽谷段的深泓高程相对较高,平均深泓变幅在11~67m,呈锯齿形态(图4-4)。由图4-4看出,奉节至坝址段的巫峡深泓最低点达到-34m,平均最低与最高点变幅大于77m;丰都河段的灶门子附近深泓最低点达到44.5m,最低与最高点变幅大于80m。按水库蓄水运用前的起始地形和入库流量4100m3/s的水面线计算,相应坝前水位175m的库区各段平均库面宽度及平均水深分述如下。

图4-2 唐家沱与郭家沱位置

图4-3 三峡水库淤积前干流库区库面宽度变化情况

图4-4 三峡水库淤积前干流库区深泓纵剖面图

三峡水库坝区段(太平溪至坝址)库面较宽,坝前水位175m时,平均库面宽度为2387m,平均水深为76.22m。

奉节白帝城至太平溪段主要为峡谷河段,区间有诸多中小支流和小溪入汇,形成较宽的溪口滩。坝前水位达到175m时,该段峡谷段平均库面宽度为684m,平均水深为89.87m;宽谷河段平均库面宽度为1225m,平均水深为92.11m。

万州沱口至奉节白帝城段为开阔至峡谷过渡段,库面宽度比下游段稍宽。坝前水位175m时,峡谷段平均库面宽度为829m,平均水深为66.65m;宽谷段平均库面宽度为1317m,平均水深为65.74m。

涪陵至万州沱口段主要为开阔段或宽谷河段,库面较宽。坝前水位175m时,涪陵至忠县段平均库面宽度为1125m,平均水深为42.51m;忠县至万州段平均库面宽度为1232m,平均水深为51.47m。

朱沱至涪陵段为平缓的丘陵河段和宽谷与峡谷交替段,处于回水变动区,蓄水后该段水位抬高相对下游段小,库面宽度较库区常年回水区小。坝前水位175m时,朱沱至朝天门、朝天门至涪陵宽谷河段平均库面宽度分别为558m、930m,平均水深分别为6.93m、24.96m;峡谷段平均库面宽度分别为249m、402m,平均水深分别为30.82m、39.31m。

由上述库区形态分析可见,三峡库区干流段除坝区段和局部库段外,干流库区库面宽度一般为700~1700m,为典型的河道型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