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进展
- 潘庆燊 陈济生 黄悦 胡向阳
- 4898字
- 2021-04-16 20:19:51
参考文献
[1]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志(卷二 第一篇,水文)[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水文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曹广晶,王俊主编.长江三峡工程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韩其为,黄煜龄.水库冲淤过程的计算方法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G]∥长江水利水电科研成果选编(第1期).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74.
[5]黄煜龄,厐午昌,万建蓉.水库泥沙冲淤过程的数学模型程序说明及方法验证[R]长江科学院,1990.
[6]欧阳履泰,黄煜龄.三峡水利枢纽下游河床冲刷对防洪航运影响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7]黄煜龄,黄悦.三峡工程下游河道冲刷一维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5-16-02-03-05)[R].长江科学院,1995.
[8]黄悦.三峡水库下游宜昌至大通河段冲淤一维数模计算分析(二)[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1996—2000):第七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9]韩其为,何明民.三峡水利枢纽(175方案)下游河道冲刷和演变的计算与初步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10]韩其为,王崇浩.三峡水库下游河道冲刷计算和分析以及河床演变趋势研究(“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5-16-02-03-04)[R].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5.
[11]毛继新,韩其为,鲁文.三峡水库下游河道冲淤计算研究[C]∥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1996—2000):第七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12]林秉南.关于一维动床数学模型的讨论[G]∥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成果汇编(160~180m蓄水位方案).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1988.
[13]杨美卿.坝下游河道冲刷粗化及水位下降预估[G]∥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成果汇编(160~180m蓄水位方案).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1988.
[14]陆永军,张华庆.水库下游冲刷的数值模拟——模型的构造[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3(1).
[15]陆永军.三峡工程坝下游浅滩整治一维及二维泥沙数值模拟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1996—2000):第六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16]周建军.数学模型初步验证及各蓄水方案的水库淤积计算[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1—2005):第五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7]毛继新.三峡水库近期淤积计算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6—2010):第二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8]黄仁勇.三峡水库蓄水运用20年水库淤积计算[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6—2010):第二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9]李义天,黄颖,韩飞.三峡建库后宜昌至沙市河段数模计算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1—2005):第四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0]李义天,吴伟民.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平面二维及一维嵌套)泥沙数学模型研究及初步应用[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21]高凯春,李义天.三峡工程坝下游沙卵石浅滩河段一、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1996—2000):第六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2]黄成涛.宜昌至大埠街河段一、二维嵌套数学模型验证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1—2005):第四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3]丁道扬,童中山.三峡水利枢纽下游河床下切数学模型方法探讨[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24]窦国仁,赵士清.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二维全沙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初步应用[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25]范北林.三峡工程坝下游重点河段河道冲刷二维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5-16-02-03-06)[R].长江科学院,1995.
[26]周建军.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及其在三峡工程中的初步应用[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27]陈国祥.三峡以下重点浅滩河段二维水流泥沙数值模型[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28]陆永军,张华庆.平面二维河床变形的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3(3).
[29]陆永军.葛洲坝枢纽船闸航道水深问题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C]∥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1996—2000):第六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0]董耀华.葛洲坝枢纽下游近坝段整治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1996—2000):第六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1]彭凯,喻国良.重庆港区推移质二维数学模拟研究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32]彭凯,方铎,温贤云.二维正交数值网格生成的解析——数值势流理论方法[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89(5).
[33]方春明.长江阧湖堤河段泥沙二维冲淤计算[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1996—2000):第七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4]方春明.重庆河段水流泥沙二维数学模型计算[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1—2005):第五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5]张杰.重庆主城区河段二维水沙数模计算分析[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1—2005):第五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6]陆永军,韩龙喜,杨向华.三峡坝区泥沙冲淤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1—2005):第三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7]何明民,韩其为.挟沙能力级配及有效床沙级配的概念[J].水利学报,1989(3).
[38]何明民,韩其为.挟沙能力级配及有效床沙级配的确定[J].水利学报,1990(3).
[39]韩其为.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研究[C]∥第一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光华出版社,1980.
[40]韩其为.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的研究[J].科学通报,1979(17).
[41]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泥沙工程学教研室.河流泥沙工程学[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
[42]谢鉴衡.河流模拟[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43]黄煜龄,梁栖蓉.三峡水库泥沙冲淤计算分析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44]韦直林,等.黄河泥沙数学模型研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7(10).
[45]吴伟民,李义天.河道水流泥沙运动一维、二维模型嵌套及交界面连接问题[R].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科研报告,1990.
[46]李昌华,金德春.河工模型试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1.
[47]谢鉴衡主编.河流模拟[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48]惠遇甲,王桂仙.河工模型试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4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河工模型试验规程(SL 99—95).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50]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TJ/T 232—199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51]长江科学院.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综合报告[R],1990.
[52]长江科学院.三峡水利枢纽泥沙淤积、施工通航、永久通航及枢纽防淤减淤措施的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53]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三峡工程175m方案坝区泥沙模型试验报告(二)[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研究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4]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三峡水利枢纽泥沙淤积、施工通航、永久通航及枢纽防淤减淤措施的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55]长江科学院.三峡工程175m方案初步设计阶段坝区泥沙模型试验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坝区泥沙研究报告集(1992—1996):第一卷.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
[56]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三峡工程初步设计船闸上游缓建隔流堤方案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坝区泥沙研究报告集(1992—1996):第一卷.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
[57]清华大学.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坝区泥沙研究报告集(1992—1996):第一卷.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
[58]潘庆燊,杨国录,府仁寿.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59]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动力学及河道整治教研组.河流动力学[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
[60]窦国仁.全沙模型相似律及设计实例[C]∥窦国仁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61]长江科学院.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铜锣峡河段泥沙模型试验研究综合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62]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青岩子河段泥沙模型试验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63]张瑞瑾,谢鉴衡,王明甫,黄金堂.河流泥沙动力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64]唐日长,饶庆元,张植堂,胡冰.葛洲坝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设计和验证试验[G]∥葛洲坝枢纽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成果汇编.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84.
[65]清华大学水电系泥沙研究室.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重庆河段泥沙冲淤问题的试验研究总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66]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问题试验研究总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67]长江科学院.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模型试验研究综合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68]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王家滩河段泥沙模型试验总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6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问题试验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70]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长江防洪模型设计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报告[R],2008.
[71]王兆印,黄金池.泥沙模型试验中的时间变态问题及其影响[J].水利学报,1987(10).
[72]吕秀贞,戴清.泥沙河工模型试验中的时间变态问题及其误差校正途径[J].泥沙研究,1989(2).
[73]陈稚聪,安毓琪.河工模型中时间变态与水流挟沙力关系的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1995(8).
[74]长江科学院.丹江口水库变动回水区油房沟河段泥沙模型试验研究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75]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重庆主城区河道泥沙模型验证试验报告[R],2008.
[76]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重庆主城区河道实体模型试验研究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6—2010):第三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77]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重庆主城区河段冲淤变化与整治方案试验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6—2010):第三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78]重庆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重庆主城区河段冲淤变化与整治方案试验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6—2010):第三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7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三峡工程坝区河段泥沙淤积试验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6—2010):第五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80]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三峡工程坝区河段泥沙淤积试验研究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6—2010):第五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