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读淮河
-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农林水利工会淮河委员会编著
- 1973字
- 2021-04-16 18:30:17
登太白顶,寻淮河源
赵 萍
清明时节,杨柳吐芽,桃花绽开,办公室全体职工利用这难得的三天假期整装出发,开启了“走读淮河”主题实践活动的第一站,走进桐柏山——寻找淮河源。大家对此次活动颇为重视,出发前人人都做了一点功课,期待着揭开神秘淮河源头的面纱。
众所周知,千里淮河被华夏儿女尊为“风水河”,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渎”。其发源地桐柏山太白顶,位于河南省、湖北省边境地区,主脊北侧大部分在河南省境内,属淮阳山脉西段,西北—东南走向,故归属河南省桐柏县。桐柏山区域不仅有独特的淮源文化,更兼具盘古文化、佛道文化、地质文化和红色文化。
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都不太好找,大多数都位于地形复杂、路途艰辛的西部地区;而淮河的源头却交通便利,易于游览探觅,所以来到桐柏山,一定要亲自去看看淮河的源头。我1981年调入淮委工作后,已先后3次去过淮源,但都仅仅走到淮源镇固庙,《禹贡》载“大禹导淮自桐柏”指的就是这里。当然到了这里也就算是到了淮源,但是追寻源头还是应到桐柏山的太白顶。淮源镇是浓郁的淮源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集结地,留有禹王庙、禹王锁蛟处,康熙祭祀书写“灵渎安澜”的手迹,淮源亭和淮源井,字大如斗的“淮源”碑刻,绝壁数丈、瀑布倒挂、浪花飞溅的水帘洞等古迹景观,足以令人仰慕。这次,“走读淮河”的我们又一次驻足此地。故地重游,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为我们的淮河骄傲,为我们的淮河自豪。
在领略了淮河博大精深的文化后,我们匆匆赶往神秘的太白顶。可能是专家评价桐柏山“比华山高险、与黄山竞秀”或是山路不通的缘故吧,淮委好多前辈都没登上过桐柏山主峰太白顶。相比之下我是幸运的,能在退休前有机会亲历淮河发源地主峰太白顶,圆探寻淮河源之梦想,衷心地感谢“走读淮河”活动。
大约是上午10点多钟,我们驱车前往太白顶。一路上,随着汽车在弯曲的山道上行驶,生机盎然的桐柏山渐入眼帘。两旁形态各异、连绵起伏的山峰,泛着绿意的片片松柏,都让人心情高亢。时间关系,我们的车停在了半山顶,据说从这里登太白顶只要30分钟。我们30多人的队伍下车后沿着通往太白顶的石阶步行上山。台阶很陡,队伍渐渐地拉开了距离,三三两两、稀稀拉拉。我是比较怕登山的,不一会就气喘吁吁起来,走一段歇一会,很快就落到队尾。应该说这条登山的路修得还是比较好的,听说这条路是1997年元旦开通的。感谢桐柏山的人民,让我们享有这番幸福。可想而知,早些年前的探源是多么艰苦的事情,这也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吧。
山间小路好似山的一根纤长的手指,一挽一绕让我们曲曲折折了50分钟终于到了太白顶。带着怦然心动的感觉发出疑问,这就是淮河的发源地吗?太白顶上有一块不大的天然平地,我的同事在那抢拍着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天然画卷,而我却深吸着山间里清新的空气,极目远眺,尽情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层峦叠嶂、山水相依的无限风光。在云雾缭绕的环抱中,竟然有一种飘飘然,不知所在的感觉。桐柏山太白顶海拔1140米,素以雄奇险峻、灵秀隽永而著称。我和同事们欢呼着攀上太白顶刻着1140米标志的石碑前,啪啪不停地按着相机快门,留下了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带着北视中原,南阅楚天,万山俱下的豪气,我高声呐喊:“太白顶,你好,我来了!”。
说起太白顶,还有段脍炙人口的传说。相传在天地未分、大水茫茫的混沌之时,盘古爷首出开天辟地造山,当造到桐柏山山峰太白顶时,正逢太白金星(又名启明星)临照,即时彩霞四射,金光冲天,在天地之间形成了一道金光闪闪的光柱,呈现出立地擎天之状,继而又瞬间消失,盘古爷见此景甚为震惊,即命名此峰为太白顶,顶立于中原大地。
太白顶上有座云台禅寺,寺内祖师爷殿和大雄宝殿供奉着极乐佛等,终日香烟缥缈,宛如仙境。起初是道教庙观,至清乾隆四十九年道徒皈依佛教。据说,鼎盛时期有僧众600余人,史有“南普陀,北云台”之称,为佛教临济宗白云山系祖庭,堪称中原的布达拉宫。我们去时正赶上云台禅寺修缮,显得有些冷清。
在淮河源头桐柏山太白顶
在云台禅寺的东侧,有口著名的大淮井,青石砌的六角边井台,不太起眼,这便是千里淮河的源头。井里的水很清澈,不知道有多深,云台禅寺僧众就是饮这口井水。唐代茶圣陆羽考察天下沏茶名泉时,将淮源之水列为“天下第九佳水”。旁边摆摊的一位村民告诉我们此井很神奇:几月不下雨,也不会枯竭;下再大的雨,也不会溢出来。真是太神奇了,虽貌不惊人,但淮河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在山下汇成滚滚洪流,一泻千里直奔东海。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朴素无华的淮河之水滋养了两岸27万平方公里的子民,让人崇拜。
登太白顶,寻淮河源,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和遐想,重新感悟到人生存在的价值,要活得有意义,更要做有意义的事。尤其在当下,作为一名治淮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守护淮河的重任,不论现在还是将来,我都会坚定这一信念,诚实做人,扎实做事,完成好本职工作,以感恩之心报答淮河的培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