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尧舜禹夏商周,从禅让到家天下

华夏族血液都蕴含着道德。尧舜禹,夏商周,治理天下都以道德为核心。有德之统治者,天下归心;无德之统治者,天下共讨之。统治者是否符合道德决定其统治是否得人心,社会是否稳定。

1.唯贤是举是美德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神话传述着远古历史,一代又一代流传。例如,女娲创造万物、盘古开天辟地、有巢氏造房屋、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畜牧业、神农氏尝百草发明农业,又教民“作陶”和“织衣”,以及发明手工艺等,蕴含着远古历史的发展轨迹。

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人物,也是华夏族始祖。炎帝和黄帝同时代。黄帝战胜炎帝,大败蚩尤,然后不计前嫌,融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遗族各部结盟,逐步形成华夏族共同体。华夏族历代子孙,都自称炎黄子孙。这是中国历史的根。

炎黄子孙有很多共同特征。讲究历史传承和注重道德修为是最明显的特点。黄帝死后,天子位传给其孙子颛顼,颛顼死后传给其侄子帝喾,帝喾死后传给其儿子唐尧。这是历史传承。这种历史传承都非常重视道德修为,都是在子孙中挑选有德者而传。

到唐尧时代,这种传承发生了新变化,变成唯德是举,不限制继承者身份。唐尧的继承者不是他儿子,不是他侄子,不是他孙子,而是平民出身的道德模范虞舜。

尧是德高望重者。他高举德治旗帜,不遗余力地推崇美德,引导天下臣民尊崇美德。他当天子后,四海升平,天下归心,他个人声望极高,一举一动都被人推崇、模仿。

尧的儿子丹朱从小不成器,喜欢打架斗殴,无法堪当重任。尧决定进一步推进德治,宣称要禅让天子位给有美德的人,并派人去寻找有美德的人。平民出身的舜,因为孝悌,心地善良,被尧看中。

尧考察舜是不惜代价的。他将两个女儿嫁给舜,派九个儿子去侍从舜。尧最在乎的是德。舜是德治时代大赢家。舜首先用德严格要求尧的女儿,让她们谨守妇道,好好侍候丈夫,然后引导尧的九个儿子相互忠诚友爱,对长辈尽孝道。没多久,他们都成为舜的忠实追随者。

尧欣赏舜办事有魄力,又让他去推行五种教典。舜谦虚学习,尽心尽力,百姓都能遵从。尧又让舜参与百官事务,各种职责范围内的事,舜都能处理得非常合理合法。尧让舜在四门接待宾客,舜的言谈举止非常得体。

接连几项考核合格后,尧派舜一人进入山川林泽打猎采集。他遇到了暴风雷雨,在复杂环境中依然没迷失方向,安全回来了。尧认为舜能力超出了一般人,禅位给他。舜谦让推辞几次,就接受了禅让。

尧禅让后,退休在家,让舜代理执政。舜一边虚心向尧请教治理天下,一边通过管好天下和惩罚恶人树立威信。结果,天下人心悦诚服。

尧让位于舜,让天下百姓都享受到了好处。百姓认为,尧使有美德之人治理天下,造福百姓,是一种旷世美德。后世百姓都将尧当明主来敬仰,将其当作美德的代言人。

2.孝悌是美德之源

尧崇尚道德,推崇德治,自己是道德模范,也选择道德模范舜做继承人,成功实现禅让,为百姓所敬仰。舜被选为继承人,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践行的孝道,符合尧提倡的恭顺美德的优秀品质。

孝是华夏文明和传统美德的核心。百善孝为先,舜重孝道,对华夏文明及历史影响巨大。此后数千年,提到孝子,首推就是舜。

舜的字是重华。他父亲是普通百姓,盲人,人称瞽叟。舜为天下人敬仰,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孝顺,是他个人修为所致。

有时候,敌人是促使一个人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因素。瞽叟是舜天生的敌人,眼睛瞎心也不明亮,不待见舜,还想弄死他。

舜生母死得早,瞽叟给他找了个继母,并生了象。瞽叟宠爱娇妻幼儿,听继妻的话,偏爱狂傲骄纵的象,认为舜妨碍他们幸福,是个累赘,想杀死他。

瞽叟心瞎,舜的心却明亮得像镜子,看穿了他的心思,总能预先找到方法应对他。舜有个至今令人佩服的优点,那就是喜欢看事情的积极面,以德报怨,将任何一种遭遇都当作提升自己修为的机会。他每天小心恭谨,对父亲、继母都很恭顺,对弟弟也非常慈爱。

瞽叟顽固心狠,继母搬弄是非,弟弟狂傲骄纵,都容不下舜,都想除之而后快。不过,舜孝顺聪明机灵,让他们想杀却找不到机会,想指责却找不到借口。舜20岁时成为闻名天下的孝子、当时的道德模范。舜刚过30岁就被尧选为继承人。

眼瞎心更瞎的瞽叟依然想杀死舜。他对舜公开下了两次手,两次都被舜巧妙化解。

在舜修补仓库顶时,瞽叟不仅搬走梯子,还趁机放火烧仓库。舜借助两个斗笠从仓库顶逃走。瞽叟公开谋杀舜。舜没有仇恨他,没报官,也没将此事挑明。

还有一次,瞽叟和象让舜挖井,然后趁舜不注意时,往井里填土,想将他活埋。鉴于瞽叟有谋杀他的先例,舜事先留了心眼,在井壁挖了暗道。结果,舜从暗道顺利逃走。

瞽叟和象迫不及待地分了舜的“遗产”。舜回家后,跟他们该怎么相处还是怎么相处,丝毫不提此前发生的事,甚至态度更加恭谨。

舜亲自践行孝道,也喜欢重用德行好的人,惩处无德之人,积极在天下推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美德。

尧在世时,舜非常孝敬他;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

舜做了天子,见瞽叟时,也非常孝顺,说话态度和悦恭敬,跟他以前别无差异。对于象,舜不计前嫌封其为诸侯,期待象的子孙以象为诫,发扬孝悌美德。

舜以道德模范身份当上天子,选择继承人也注重道德。治水有功的禹,被推荐做舜的继承人。禹继续推崇尧舜的美德,以德治天下。德治成为此后数百年治理天下最核心的内容。

3.德是可以遗传的

舜因美德获得天子位。其继承人禹因治水有功,被认为具有上天赋予的美德,也获得了天子位。不过,禹的美德更带有“血腥味”。

禹是最著名的治水英雄,是德治时代划时代的人物,改变了历史发展方向。当然,他的成功也是踏在父亲肩膀上获得的。

尧在世时,天下洪水泛滥,漫无边际,淹没了庄稼、山陵、房屋,迫使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尧寻找敢于担当治水重任的人。鲧被推举负责治水。

鲧采用围堵的方法,治水9年,洪水没消退,危害反而变大。后来,舜将鲧流放到羽山,让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贤良,欣然接受任务,带伯益和后稷等能人一起去治水。

禹洒泪告别结婚4天的爱妻涂山氏,踏上治水征程。他带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处测量和观察,发现围堵治水是方向性错误,便创造性采用疏导治水,引导洪水东流入海。

禹日夜奋战,治理洪水。他多次经过家门,都没舍得抽空回去看看家人。

禹根据山川地理走势,将天下分为九州,先将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再去治理名山大川,疏通水道,引导水流往低处。

13年后,禹治水成功,滔天洪水向东流,昔日被水淹没的土地变成良田,百姓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大家认为禹治水有功,推荐他做舜的继承人。

禹当天子后,华夏族活动范围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各种社会矛盾也变多了。禹决定分封有美德者的后代以及亲族,通过此方式传播美德,稳定天下。先后获得禹分封的有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有美德声望的皋陶,还有受禹影响比较大的姒姓氏族、部落和有婚姻关系的酋长。

为统一江南,巩固对东夷统治,禹以天子身份巡察东南各地。他在涂山和各方诸侯相会。各地氏族、部落酋长前来朝贺时,禹举行祭天祀土的祭仪,正式宣告继天子位,封服从的氏族、部落首领为诸侯,诛杀不服的防风氏,铸造九鼎为镇国之宝。

一些没参加涂山相会的氏族、部落得知此消息,纷纷向禹进贡称臣。禹成为有史以来最有权威的天子。就在这一年,禹去世。

禹的天子位是舜禅让的。伯益被大家推荐为他的继承人。既然能让其他有美德者的后裔到地方去传播美德,那么他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不能继承天子位,继续传递美德呢?禹想让儿子启继承天子位,便暗中帮他积蓄实力和声望。

禹死后,伯益埋葬了他,还为他守孝三年。不过,伯益没能继承天子位,被启杀死。启召集钧台大会,宣布自己继天子位,定都于阳翟,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王朝——夏朝。

启打破禅让制,自立为天子,给德治时代的政治带来些许血腥味道,但依旧没改变德治这个主旋律。启凭借禹的余德建立夏朝,但其后代依然要遵循“以德治天下”的铁律,一旦违背就会受到惩罚。

启的儿子太康失德,羿驱逐太康,控制夏王中康,掌控朝政。后来,寒浞杀羿,控制下一代夏王相。太康不注重美德,导致大权旁落,几代夏王成为傀儡。相的儿子少康注重修德,才夺回政权,实现了夏朝中兴。

夏朝传到桀时,桀严重失德,被商汤消灭,历史也从夏朝进入商朝。不过,商朝依然要遵循“以德治天下”的铁律,修美德天下兴旺,不修德则天下衰败。

4.修德的重要性

商族兴起于东方,在商汤领导下,逐渐强盛起来,并积蓄了实力。商汤即天乙,也称成汤。夏朝的腐败和暴政使它众叛亲离。成汤想趁机取而代之。他将国都由商丘迁至亳,并开始积蓄粮草、召集人马、训练军队,尤其是针对夏朝德治特点“以德立威”,诱导临近部落归附。

当时,商族处在氏族社会末期,阶级、奴役和剥削等已产生,但为了灭夏朝,为了得到军民拥护和支持,商汤尽量对百姓宽容优厚,废除那种残暴的政策,实行一些得民心的政策,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尧一样的圣君。

在德治时代,道德对统治者来说非常重要。统治者注重修德,天下百姓便顺从其统治,歌颂其伟业,治理成本就极低;统治者任性妄为,天下百姓就极其愤怒,认为其失德,渴望新的有德之君出现,治理成本就极高,甚至走向水火不容的局面。夏桀失德,成汤有意识修德,赢得民心,天下很快出现“汤修德,诸侯皆归商”的局面。此外,成汤采取伊尹的策略,挑拨九夷等少数民族部落与夏桀的关系。夏桀失德,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征伐夏桀时,成汤高举道德旗帜,先从道德方面对夏桀进行声讨,召开兴兵伐桀的誓师大会,历数夏桀的罪恶,宣传自己奉上天旨意讨伐夏桀,灭夏是上天的命令,是不可违背的,大家要为正义战争,奋勇杀敌,有功的人将受到奖赏,不听从命令的人要受到严厉惩罚。这种先从道德层面声讨后出兵消灭的方式,为后世诸多统治者所效仿。

有个别方国效忠于夏桀。在与夏桀决战前,成汤先派人谴责它失德,再派兵消灭了它,警示其他方国“助恶”的下场就是被灭国。

夏桀羽翼被全部剪除,但他还未意识到自己已经严重失德,处在即将被有德之人取代的境地,“桀亡待汤之备”。成汤率军进攻,夏军没有抵抗就跑到了鸣条。商夏在鸣条决战,夏军被击溃。夏桀逃到了南巢,死在那里。

灭夏朝后,汤回到亳邑,召开诸侯大会,宣布夏桀的失德行为,阐明自己奉天命惩罚失德之君,同时大封诸侯,“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广施仁政巩固政权,发展农业、手工业来稳定经济。商朝初期灾难频繁,加上王室内部争权夺利,让商朝的德治遭到诸侯质疑。商朝只好不断迁都,寻找“天命所在之地”。

盘庚迁都殷,商朝稳定下来,出现中兴,并为武丁盛世奠定了基础。武丁是盘庚的侄子,年幼时曾在民间生活过一段时间,他继位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一心只想振兴大业。武丁先征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不服商朝的方国,传播威德,然后大力鼓励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开创盛世局面。

武丁死后,盛世没能延续多久。到帝辛时,商朝内外矛盾都空前尖锐起来。东南方的诸侯都反叛了商朝。帝辛就是纣。

纣是个有梦想的人,想学习武丁中兴商朝,但只看到武丁武功方面的努力,而没看到在德治方面的修为。他派兵强力镇压东方的莱夷,亲征南方的九苗。商朝的疆土,向东扩张到了东海,向南扩张到了长江流域。大规模战争既消耗了商朝的国力,又激化了它的内部矛盾。商朝兵力不足,对西北方向方国的控制和震慑下降。周国有了崛起机会。

民不聊生是最大的失德。帝辛本想中兴,却导致民不聊生,严重失德。而周国首领周文王、周武王趁机在德治方面做文章,将自己打造成为上天授命的有德之人。周武王率兵攻打商朝,商王纣仓促间组织奴隶来抵御周军。奴隶们毫无斗志,阵前倒戈。牧野一战,商军全军覆没。纣王自认为被上天抛弃了,就跑到鹿台点火自焚了。

周灭商将商灭夏的故事重演了一遍。德治如此重要,执政者对其丝毫不能怠慢。

5.美德与制度完美结合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在镐京举行大典,宣布建立周朝。德治时代的又一轮王朝更迭完成。

为了巩固政权,宣扬周天子的美德,周武王决定分封,即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协助将新天子的威德传播下去。他们管理封国的政务和军事,但必须服从天子号令,传播天子威德,定期向天子进贡,给百姓做效忠天子的表率。

姜太公的封地齐,周公旦的封地鲁,都是当时传播天子威德的模范。此外,周朝还先后册封燕、卫、宋、晋等71个诸侯国。

分封还没完,姬发便死去。13岁的姬诵继位,周公旦代理执政。周公旦即姬发的弟弟姬旦,也称周公。

周公对历史有深远影响。他将道德和政治制度糅合在一起,确立“嫡长子继承制”,规定王位传给嫡长子,其他王子受分封为诸侯。根据这一制度,如果有嫡长子,其他王子不尊重嫡长子或者继承王位,就是违背道德,就是天下的罪人。此外,周公将统治阶层做了塔形设计,从下到上,依次是士、大夫、卿、诸侯、天子。天子处在塔尖上,是最高统治者。针对统治阶层的5个等级,周公制定相对应的服饰和祭祀、会盟、宴饮、朝贡、婚嫁、殡葬等规范,各自遵从规范。从此,上到天子,下到庶人,都有规范所依。每个人所作所为,符合礼仪规范就是符合道德,不符合礼仪规范就是不符合道德。

后人将这套礼仪规范称为周礼。周礼是将道德和政治完美结合的文化制度体系,是德治时代最完美的产物。

不过,周礼尊卑有序的道德,并不是针对所有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针对广大庶民,周公制定了严酷繁杂的刑律。因此,一旦贵族衰落,这种德治将不可避免地崩溃。

周公制定了周礼,也身体力行地实践周礼,在推行周礼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但是依然招人猜忌。他们认为,周公想趁姬诵年幼取而代之。为制止谣言,稳定大局,周公按照周礼规定行事,为15岁的姬诵举行冠礼,宣示他成年亲政。同时,周公还把权力交给太公和召公,自己离开镐京,回封国去。

周公出走后,他哥哥管叔带头蔑视周礼,为了私利煽动商纣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美德加政治治理模式遭到空前挑战。周朝面临着商朝余部复辟危机。姬诵认为维持德治,不仅需要美德制度,还需要强大的武力后盾。他召回周公,命令其率兵镇压。周公率军攻下殷都,杀死武庚,斩杀管叔,向天子诸侯宣示,违背周礼必将受到严惩。

周公辅政7年后,姬诵满20岁,周公便将权力全部移交给他,自己回了封国。

周公制定周礼,为周朝长期统治奠定了政治文化基础,影响深远。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期间就出现了成康之治。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后,对内“以德慎罚”,提倡节俭,缓和阶级矛盾;对外采取进攻战略,武力征服和控制东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并取得巨大胜利。成康时期,周朝十分强大,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500多年后,孔子在鲁国出生。周公后代一直以周礼治理鲁国。鲁国完整保存礼乐文化传统。孔子认为,周公是西周礼乐文化的缔造者和代表者。在周公制礼作乐基础上,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承袭周公开创的文明之路,努力去挽救时弊、改变时风。

孔子一生克己复礼,力图回归到德治最辉煌的时代。能让一个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圣人终生追求,足见德治时代影响的深远和巨大。

6.伟大的不务正业者

德治与政治制度完美糅合,再加上强大的武力后盾,周朝进入德治时代鼎盛时期。成康之治后多年,姬满登上历史舞台,让德治遭到了新挑战。

姬满即周穆王,在位55年,喜欢神游,曾两次率军西征,打败过西戎各部落,还俘虏过5个部落首领,把中原的丝绸带到西域,对开通丝绸之路做了贡献。

按照周礼,姬满作为天子是不务正业的。他特别喜欢游玩。他终日躺着闭目养神,沉浸在梦游狂欢中,不管国家大事,常常让大臣们干着急。

姬满常常游兴大发,心中不装国事,也不惦记百姓,一心周游天下。他坐着豪华马车,携带着丝绸,借着“巡游”美名,去说服西北各民族部落归顺周朝,同时满足自己西游的愿望。

姬满一行来到河西一带时,遇见古老游牧民族——月氏。月氏首领蒯柏綮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姬满一行离开继续西行时,赠送蒯柏綮大量丝绸,也接受了蒯柏綮献的10张豹皮、26匹良马。

此后,姬满西行更顺畅。他骑着月氏人进献的良马,继续向西去,一路穿越沙漠绿洲。每到一个地方,他就把丝绸、铜器、贝币赠送给当地酋长。当地酋长也回赠马、牛、羊和酒。双方都非常讲究礼仪。

姬满出了河套地区,向西经乐都、积石,由西夏氏再向西到珠作氏,最终到了舂山、珠泽、昆仑之丘,见到了传说中的西王母。姬满献上丝织品,和西王母进行交流。西王母在瑶池边上盛情款待了姬满。他们一起尽情饮酒作歌,乐而忘返。

分别之时,西王母和姬满深情对唱,还相约三年后重聚瑶池之畔。

这个历史故事充满浪漫色彩。从周朝当时政治环境看,姬满西行说服西北部落归顺,传播周朝威德,其一言一行是符合周礼的,但他“不恤国事,不乐臣妾”,为满足自己的愿望和爱好西行,又是不符合周礼的,是天子不务正业的表现。因此,周礼到姬满这里,遇到了新时代新内容的挑战。

从历史的角度看,姬满是一位伟大的超越历史时空的人物。他西行的举动,传播了华夏文明,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了奠基。丝绸通过月氏人传到西方后,西方商人乃至统治者都为开辟丝绸之路前赴后继。到汉朝时,张骞最终全线开通了丝绸之路。这一点,或许是姬满当年所未想到的。

在德治时代,姬满一些违背周礼的举动,却留下了穿越时代的历史功绩,这或许就是德治时代最值得津津乐道的事,也是读历史时最值得深入思考的。

7.失德者是令人愤怒的

周穆王姬满喜欢游玩,有悖周礼,深受非议,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周朝影响力,而他的子孙中有一位周王,为君却违背周礼美德,挑战百姓忍耐底线,被愤怒的百姓赶走。这个周王就是周厉王姬胡,德治时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残暴君王。

让姬胡成为历史负面典型的事件是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是周朝德治走向衰败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在德治时代,统治者自身举动是否符合道德,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虽然无法制裁违背道德的统治者,但他们有自己的底线,有表达自己不满的权利。统治者忽略这点,必将付出代价。

姬满死后,姬繄扈继位。姬繄扈死后,姬囏继位。姬囏死后,他叔叔姬辟方继位。根据周礼,这明显违背制度和道德。姬辟方死后,姬囏的儿子姬燮在诸侯帮助下夺回王位。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姬辟方继位违背礼制,姬燮继位虽然有一定正当性,但同样违背礼制——以非礼制手段对付不讲礼制的人。不难看出,周朝礼制已经遭到公开破坏。周夷王姬燮的权威遭到了挑战。有诸侯开始违背礼制,不再朝拜周天子。

此时,随着私田不断开发,周朝井田制遭到破坏,贵族内部分化严重,一些失势贵族和贫困士阶层沦落为国人,即平民。他们对现有秩序原本就有所不满。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越来越依靠山林湖泽。而山林湖泽是周天子赋税的重要来源地。与民争利,成为周天子必须面临的问题。

姬燮死后,他的儿子姬胡继位,即周厉王。为了改变王室经济状况,姬胡听从卿士荣夷公的馊主意,对山林湖泽实行“专利”政策,由天子直管,不准国人染指山林湖泽之利。很多百姓依靠山林湖泽之利活命呢!统治者不以苍生为念就是失德,何况统治者剥夺国人赖以生存的权利呢!此政策引起镐京国人不满,怨声载道。周朝又遇到了德治危机。

召穆公进谏姬胡:“京城百姓不满,都在抱怨那件事!”姬胡不仅不听劝谏,反思自己政策是否失误,还命令卫巫监督国人,禁止谈论国事,违者杀头。

断人谋生之路,还不准人发牢骚,这种高压政策与周礼精神严重违背。统治者失德,比夏桀、商纣还要严重啊!姬胡不管这些,还对国人“道路以目”感到十分满意。他很自得,告诉召穆公:“我有能力制止国人发牢骚。他们再也不敢议论我!一切尽在我的掌控之中!”

召穆公劝姬胡:“这是强行堵住国人的嘴!堵塞一条河,一旦河决堤,灭顶之灾就来临了。事实上,堵住国人的嘴,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要大于河水决堤所带来的!就像治理洪水要疏导,治理百姓也要让人畅所欲言!”

姬胡认定自己是天子,即使让国人愤怒了,国人也不能将他怎么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百姓眼里,德就是天。公元前841年,被断了生计的国人集结起来,拿着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跟姬胡拼命。姬胡准备调兵遣将,进行镇压,但左右如实告诉他:“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参加造反了,无兵可调了!”

见此,姬胡没其他办法,带领亲信逃离镐京,到彘去避难。他这一走,直到公元前828年病死在那里,都没能回到镐京。

国人攻入王宫找不到姬胡,转而要杀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太子藏起来,让儿子装扮成太子,交给国人,才平息他们的愤怒。

国人平息怨恨后,纷纷离去。此时,周朝没有天子,贵族们推举周公和召公代理朝政大事,重要政务由高层官员一起商量着处理。国人暴动就这样不了了之。

不顾百姓生计就是统治者失德。周厉王姬胡挑战国人底线引发的国人暴动,是百姓对失德统治者的宣战,严重削弱了周朝统治基础,导致贵族与平民分裂。当然,这事也是平民维护自身权益和德治的一次伟大举动。此后,统治者的举动只要被认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便能赢得百姓支持,否则不仅百姓不支持,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也会反对。这是国人暴动的历史意义所在。

8.亡国丢命的玩笑

国人暴动后,周厉王姬胡逃走,根据周礼德治精神,周朝并未重新册立天子,而是由周公和召公共同代理执政。公元前828年,姬胡死去,周公和召公才拥立姬静继天子位,即周宣王。

姬静目睹了国人暴动,继位后吸取教训,革除弊病,重用贤臣,广开言路,惩罚贪官污吏,重视农业生产,同时放松对山林湖泽的控制,让国人可以依此谋生。经过一番改革后,周王室的威信逐渐有所恢复,以前不朝见的诸侯又来朝拜了。

不过,姬静所创立的中兴没彻底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并未恢复到德治高峰期,依旧有少数诸侯不肯出力拱卫王室,甚至有诸侯蓄谋叛乱。姬静借助恢复的国力,企图用武力恢复天子威严,对猃狁、西戎、徐戎、荆楚等诸侯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在公元前789年讨伐姜戎时惨败,险遭俘虏,威信扫地。连年征伐,兵役徭役负担沉重,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导致其子周幽王姬宫湦继位后遇到更大的社会危机。

姬宫湦继位后,不但没有采取措施减轻百姓负担,缓和内部矛盾,反而重用虢石父等人,专门从事搜刮剥削,导致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此时,周朝畿内又相继发生地震、旱灾等,导致百姓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面对这种局势,姬宫湦不思挽救,不仅未向百姓实施恩惠,还做了比祖父周厉王姬胡更失德的事。

褒珦劝姬宫湦抚民安国,救济百姓。姬宫湦任性到极点,不仅不听劝谏,还下令将褒珦关押起来。这一举动令天下臣民侧目。

为了救褒珦,褒氏家族进献美女褒姒给姬宫湦。姬宫湦沉迷能歌善舞、美貌惊人的褒姒,立她为妃,将万般宠爱集中于一身,并释放褒珦。从此,姬宫湦不理朝政,陪褒姒共享荒淫奢侈的生活。

褒姒长得美艳,内心却冷若冰霜,进宫后从来不笑。姬宫湦好奇,但无论如何也博不得褒姒一笑。他的好奇心被激发后,拿出高额奖赏去寻求能让褒姒发笑的人。失德天子用重赏吸引来失德臣子的失德点子。虢石父献计:点燃烽火戏弄天下诸侯,她看到诸侯被戏弄后的狼狈样子,定能哈哈大笑。

在那个时代,烽火是一种紧急军事报警信号。为了在犬戎等入侵时能及时预警,镐京附近的骊山建了20多个烽火台。发现犬戎侵入时,烽火台上的守护人员就会点燃烽火,临近烽火台见到烽火,随即跟着点火,向诸侯传递警报信号。诸侯看到烽火,就知道镐京出现紧急情况,就必须起兵勤王,率兵赶到镐京。没有敌情就点燃烽火,那就是天子在戏弄诸侯,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开玩笑。

姬宫湦没有多想,带褒姒上骊山,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突,各地得到报警的诸侯慌忙率军赶往镐京勤王。到骊山时,诸侯们没见到一个犬戎兵,却见周天子和褒姒坐在高台饮酒作乐。姬宫湦派人告知诸侯:大家辛苦了,这里没危险,天子跟你们开玩笑而已,请回去吧!诸侯们一脸蒙,得知被戏弄,怀怨而归。褒姒见此,忍不住大笑。

姬宫湦见此,不仅奖赏了虢石父,还如法炮制了几次。几次后,诸侯见到烽火,都当天子在戏弄他们。这让周朝陷入极度危险中。

为了讨好褒姒,姬宫湦色迷心窍,藐视“立嫡不立长”传统,废掉太子姬宜臼,而改立褒氏所生儿子姬伯服,还想将姬宜臼杀掉。姬宜臼发觉后逃到申侯那里。姬宫湦一不做二不休,又将宜臼母亲申后废黜,立褒姒为后,并将申侯降为申伯。姬宫湦废嫡立庶和无故降诸侯爵位,都明显失德,严重违背礼制,极大地激化了内部矛盾。

申侯决定为姬宜臼讨回公道,先发制人,联合犬戎一起攻到镐京。犬戎进攻镐京。姬宫湦令人点燃烽火报警,但没一个诸侯立即带兵赶来勤王。姬宫湦被乱兵杀死,身首异处。

等到镐京失陷,周天子被杀消息传来,诸侯们才意识到这一回是真的危险了,纷纷起兵勤王。犬戎人见各地援军将到,将镐京抢掠一空,将其烧掉后退去。随后,姬宜臼继位,史称周平王。由于镐京被焚烧,犬戎人占领关中许多领地,姬宜臼在卫侯、晋侯、郑侯、秦侯支持下,东迁洛阳。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

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朝渐渐丧失驾驭、控制四方诸侯的势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变而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大动荡岁月来临了。德治时代已经日落西山了。

9.德治时代回光返照

周平王姬宜臼东迁,郑武公、晋文侯、秦襄公等诸侯居功至伟。姬宜臼让郑武公和晋文侯一起辅佐王室,并正式册封秦襄公为诸侯,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赐封给他。此时,虢石父不仅未反思自己给王室造成的创伤,还册立姬余臣为天子,即周携王,企图掌控周朝。晋文侯全力支持姬宜臼,于公元前750年灭掉姬余臣,结束两个天子并立的局面,稳定了东周局势。

不过,周王室此时势力顶多抵得上中等诸侯。一些势力较大的诸侯,例如郑侯、晋侯、齐侯、鲁侯等,为争夺土地和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姬宜臼无能为力,不能制止。一旦遇上势力强大的诸侯与周王室产生利益冲突,姬宜臼还不得不屈服退让,以此避免祸端和麻烦。

郑武公死,郑庄公要接任卿士。姬宜臼趁郑庄公没到洛阳,擅自任命虢公代替他。郑庄公赶往洛邑,强行当上了卿士,还逼迫姬宜臼给个说法。姬宜臼慑于其实力,再三赔礼道歉。郑庄公不依不饶,当了卿士,还要姬宜臼交换儿子做人质。姬宜臼身为天子,却不得不与臣子郑庄公交换儿子做人质来发誓,足见德治体系已经到了相当尴尬的境地。

周天子的权威严重减弱,诸侯国内篡权政变以及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传统德治体系名存实亡,天下不再太平了,华夏文明也面临着空前危机。这时,齐国相国管仲提出一个对华夏族发展方向有决定性影响的建议——尊王攘夷,即势力强大的齐侯高举德治旗号,以诸侯长身份管理华夏族内外的事务,对内打击违规的诸侯,对外打击入侵的少数民族。

从历史角度看,尊王攘夷是德治时代的回光返照,虽然离周礼规定的德治差得远,推崇的是建立在谋私利、追求霸权基础上的德治,但挽救了华夏文明,同时让后世人看到无论在任何环境下治理天下,道德都不可彻底丢失。

尊王是重整德治的核心。诸侯不尊王,是德治体系崩溃的重要部分。为了实现霸业,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依靠自身强大实力,提出诸侯必须“尊王”,谁不尊王,齐国就派兵教训谁。楚国人不服周,不向周天子进贡。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联合几个诸侯国,率领联军进攻楚国。面对被诸侯群殴,楚侯不得不当面承认错误,保证以后按时向周天子进贡,履行做臣子的义务。这一举动令齐桓公声望大振,让天下感觉到久违的德治时代又回来了。

除了要求诸侯尊王,遵守周礼,齐桓公同样要求周天子要尊重周礼。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姬阆告知诸侯他想改立太子。齐桓公认为这有悖周礼,便在首止会集诸侯,率领大家一起要求姬阆遵守传统。诸侯不尊王,不守周礼,被齐桓公率军群殴,周天子不遵守,又遭到齐桓公率领诸侯一起来劝谏。姬阆服软了,与各位诸侯一起誓盟,重申太子正统地位。郑文公看不过眼,认为齐桓公在威逼周天子,甩手离开首止。第二年,齐桓公就率领众诸侯国教训了郑国。

诸侯不守礼制,齐桓公联合其他诸侯去教训;天子不守礼制,齐桓公也联合其他诸侯去约束。齐桓公成为德治维护者,声望远超周天子。面对这种局势,周天子不得不顺水推舟,正式授予齐桓公教训不遵守礼制的诸侯的权力。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会盟上,齐桓公招待了鲁侯、宋侯、曹侯等诸侯,还招待了周天子的代表宰孔。齐桓公的霸业达到巅峰。从此,维护德治的权责从天子手中转移到诸侯那里了。

按照传统周礼,诸侯国间发生矛盾打起来了,周天子有责任出面制止,诸侯国遭到外族入侵,周天子有责任出兵保护,但事实上,周天子势力太弱,根本履行不了责任,导致在诸侯间声望大跌。齐桓公既打着尊王旗号维护德治,也高举攘夷旗号,承担出兵保护诸侯免遭外族入侵,这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替代了周天子履行责任。

公元前663年,山戎大举入侵燕国,齐桓公出兵救燕国;公元前661年,山戎灭掉邢国,齐桓公派兵打退山戎,帮助重建邢国;公元前660年,狄人灭掉卫国,齐桓公又派人重建卫国,等等。

攘夷政策不仅让一些弱小诸侯对齐桓公感恩戴德,还让他的霸业越来越显得合理合法合道德。极度推崇周礼的孔子,在谈到尊王攘夷的主张者管仲时,竟然也不顾管仲奢侈好财的道德瑕疵,对其由衷赞誉:“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当然,尊王攘夷并不是真正恢复德治,而是立足于谋私利基础上的德治。齐桓公看清楚这点,成就了霸业,而宋襄公没看清楚本质,最终为德治殉葬。

宋襄公是周朝最后一个有德治情怀的诸侯。后世有人认为宋襄公是仁义之君,具有贵族精神;有人批评他是假道学,虚伪残暴;有人认为他是妇人之仁,贻笑千年。从东周历史看,德治基础已经崩塌,尊王攘夷仅仅是德治的回光返照,是面临内乱外患的过渡措施。齐桓公看清形势,成就霸业,宋襄公以德治情怀行事,最终为德治时代殉葬,两人结局不一样,但都值得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