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教学作文的成败重在作中指导(一)

一、走出传统作文“作前指导“的误区

1、传统作文几乎是命题作文“一统天下“,许多作文选材范围很窄,有些甚至脱离生活实际。如《社会主义新风尚》就很难联系中小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他们记忆的仓库里很难找到符合题意的素材,导致学生抄袭作文、编造谎言,扭曲学生的心灵,滋长对作文的惧怕厌恶心理。

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甚至谴词造句上,教师过细的指导犹如框子框住了学生的思路,一味地把教师自己理想化的认识灌输给学生,代表了中小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求异思维难以发展,学生跳不出教师的框,由于受年龄和知识、生活阅历的限制,不可能领会教师的意图。难以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也就很难写出有新意的作文。

传统作文教学带有测评学生全面作文水平的功能,只注重学生的个体活动,往往忽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允许学生咨询问题。许多学生怯于老师的威严和环境,想问而不敢问,在犹豫中耽搁了作文,在性格上封闭了自己。但在自主创新作文的过程中,我们巴不得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表明学生作文的思考和追求,表明他们需要接触和以文沟通。对学生提出的深奥的不易课堂上解答的问题,后进生提出的浅显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将他们喊进办公室,让他们坐在对桌,或坐在身边,进行面对面的授课。而学生可以观察、研究、关注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而且从老师那里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

在构思表达上,受教师提纲和教师“下水文“的限制,中小学生的思路往往是单一的,只顾纵向发展,不注意横向联系,比如写人只顾写行为动作,而忽视人物的神态表情、语言和心理;写事只顾写过程,而忽视事物与环境的联系等等。由于学生的思路狭窄,就难免内容空洞无物,读来枯燥乏味。要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启发学生自由构思、自由表达,重点放在开阔学生的思路、激活求异思维上,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思考,充分认识到同样的题材,可以拟出许多新颖、有趣的题目;同样的题目,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立意;同样的立意,可以采取不同的表现方法。

2、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各主体单元的“教学作文“,虽然从训练范围和条件上向学生开放。要让学生彻底摆脱命题作文的束缚,不作任何指导是不负责任的。教师的引导还是相当必要的。作文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学生有感而发。但在学习自主创新作文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进行命题或半命题作文,尽管学生不大喜欢这种不完全自由的作文方式。指导学生在规定作文范围,限定作文时间的竞争中,显现敏捷的才思,现象不同的创意。教师要提供让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的训练内容,消除对取材的过多限制。比如写一个小伙伴。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小伙伴,每个小伙伴的方方面面又会有许许多多值得记忆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回顾、比较、选择出自己认为满意、最有价值的东西。素材来源于自己,选题来源于自己,构思也由自己决定,所以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二、作中指导的教学程序

第一,激发动机,审题、拟题。

导入时,要选取与“教学作文“基调相符的图画、试写中的优秀作文、“下水文“等等,或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从而激发孩子作文兴趣,引起孩子大脑听觉、视觉、言语等运动中枢的兴奋,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愉快、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其作文的主动性,善于创设情境,由境生情,从而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动机激发要面向孩子的生活实际,针对作文训练重点,解决的问题宜集中、单一,不宜过多,不要脱离孩子的接受水平。指导孩子分析训练要求,明确“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题目的可以用相似的题目来比较弄清题目中每一个词,特别是关键词的含义。对无题的“教学作文“要按照训练要求自定题目;使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培养孩子的拟题能力,一是在阅读教学中,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弄清题目与文章的内在联系,逐步了解拟题材的方法和技巧;二是在作文指导中,引导孩子从自己积累的素材中拟定题目,也可以提供一些精选的素材,让孩子运用阅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拟题练习。列小标题的写法,使得文中有文,给人以袖珍的感觉。小标题的用语,既要求文字字数的基本相同,又要具有内在的选材照应。

第二,立意思维,选择立意的方向。

立意、主题、中心是三胞胎姐妹,它们就是小作者在作文中想表达的意思,表达的观点或发现,表达的情感。中小学生作文,就是要学会抒发情感。这是作文最根本的东西。虽然“高大全“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但今天有许多老师,让学生从集体出发,去写高尚和伟大;从国家出发,去写爱国精神和民族利益。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引下,让中小学生去写连教师难以明了的世界和人类,让孩子们傻乎乎地仰望苍天,去讴歌生命,歌唱永恒。然而孩子们什么没看见,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写。只能抄袭,只能造假,只能逃避。这是传统作文“高大全”式立意的误区。

写大题材、大情感、大方向,对于教师和作家来说无可非议。但对于小作者来说,还是孩子写孩子,顽皮写顽皮,幼稚写幼稚,去写小东西、小事情,去表现小感情,去发表小议论。一切从小开始,再慢慢地写大,好象小作者的成长一样。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还不成熟,对复杂的社会和多彩的人生还把握不了。拔苗助长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情感仅有善恶,而无大小。即使一种小小的情绪也是小作者作文的中心。小情感是小作者的日常生活,他们为身边琐事,感到温暖或烦恼;他们为思想和想象,日常哭笑。不一定是友情和关爱,不一定是助人为乐,不一定是公而忘私,不一定是奉献和勤劳……而去写吃喝玩耍,去写喜怒悲愁。这样的情感正是孩子们的情感,正是他们心灵深处最本质、最自然疯长的情感。青山之后,定有清泉。

文学是人学,作文和做人密切相关。小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形象无不在他们的作文中呈现出来。作文是社会的,也是生活的。作文,最重要的是具有一种对生活欣赏的态度,乐观、向上、正直、健康。看花花红,看草草绿,看天天蓝,看水水秀,看人人美。有这样的人生,方才烹饪出美味佳肴,写出优美的语言。否则,没有乐观的个性和健康的人生态度,那么作文就会消沉,文字就会沉重。如果文章写得很有文采,而做人做得糊涂,好比做一手好菜的厨师一样遭人唾弃。同一个题材好比一座山、一池湖水。在不同的观赏者眼里,能表现不同的主题。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湖水“。这就需要小作者对于作文的主题有一个确定和把握,即找到文章的重心,然后去显示自己的笔力。

“十“字立意法,即要求孩子生将观察到的人、事、物、景,用心提炼,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再确定立意的方向。有几个方向就由中心向外作几条线段,每一条线段表明一个立意的方向,最后选取一个与自己认识水平相近的立意,然后根据所取的立意广泛搜集材料。

如写《牵牛花》可以引出四条立意方向供孩子选择:⑴反映“我“种牵牛花的乐趣;⑵从牵牛花身上受到的启示;⑶赞扬牵牛花奋力向上攀登的精神;⑷抨击牵牛花依靠别人向上爬的丑恶本质。

第三,选材思维,紧扣写作要求。

写“教学作文“是逆向思维。孩子由写“自由作文“,转到训练组教学作文,会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要引导孩子去“找米下锅“,从参观、阅读、活动中抓点面材料,分辨主次后取材作文。

操作方法、步骤:

1、定向。依据作文的范围确定选材的方向。或根据记事的记叙要素来确定,或按立意要求确定。有几个方面就由中心向外做几条射线,每条射线表示一个选材的方向。如:《一件难忘的事》可以从题目分别向上下左右引 4条射线,分别为时间、地点、事件、情感。

2、划点。让孩子根据观察积累所得素材,分别用词、短语划出表明材料的点来。所标的点,根据孩子对生活的积累,可多可少。如《一件难忘的事》指导学生集体性划点。时间线上列举“四季、早晨、晚上、中午、节假日……“;地点线上列举“班内、路上、田野、校园、家里、城里……“;事件线上列举“野炊、游览、劳动、学习……“;情感线上列举“高兴、喜爱、悲伤、憎恨……“等等。

3、选点。每条线上标明的点很多,没有必要全部入选。主要引导孩子将各条线上的点用线段串联起来,从而确定本次作文的题目、材料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