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发明不再是偶然事件:拜耳的研发与专利中心

1860年,主产业为印染和化工的德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企业研发中心。当时的背景是:制造商必须通过向化学家购买印染专利来开展业务,高度依赖科学家的偶然发明。为了降低商业风险,企业纷纷启动自建研发团队和管理体系。

拜耳公司的初始业务是生产销售合成染料,其技术源于购买的技术专利。工厂常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很快被同行消化,被竞争对手模仿、同化;偶然的发明在技术上不可持续,但商业是需要持续精进的。为了降低商业风险,拜耳公司聘请了三位刚毕业的化学博士,安排他们到三所不同的大学开展研发合作,主动寻找对公司未来发展有帮助的技术,并且及时将各种研发成果申报专利。

由于重视对研发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拜耳公司很快取得显著的成果,其研发与专利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增加到12名。这些人专职从事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很快从化工扩展到制药等领域。拜耳公司兴建的研发与专利中心,包括稀有化学品室、机械工厂、中央分析实验室三大部分,配置了各种专业人员,以形成相互配合、协同研发的文化氛围。研发与专利中心整体氛围效仿大学,鼓励开放,还配有一个技术图书室,收集了大量藏书。此外,拜耳研发中心还首次将办公室设置成U形工作区,方便工程师交流,以加强协作。开放式办公空间、技术图书室、品种齐全的材料室、各种研讨交流会等,这些加强研发工程师知识交流与工作协作的举措,后来成为研发创新组织的标配。

直到今天,U形工作区仍被各个企业的研发中心广泛采用,像英特尔、惠普、Facebook等研发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都没有单独的办公室,而是采用和工程师一样的U形开放式办公空间(见图2-1),会议室采用全透明玻璃。

图2-1 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也在开放式空间办公

研发与专利中心的创建,让拜耳公司的发明如潮水般涌现。拜耳公司通过不断强化研发与专利中心,改进研发与创新管理体系,提高了公司发明产出的效率,并且实现了对企业研发和专利主动的、有目标的规划。拜耳公司通过对研发过程的控制,实现对多个团队和项目的管理,同时推进多个研发与专利项目,使发明不再只是天才个人的“神话”。

研发中心的组织与管理体系的建设,被放在企业的一切事务之上,这是拜耳公司实现百年基业长青之“密钥”。目前,公司已形成高分子、医药保健、化工、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产品种类超过10000种,成为德国最大的产业集团。1899年,拜耳公司生产的阿司匹林被称为“世纪之药”,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印染工业和化工业率先在欧洲发展起来,德国的莱茵河畔云集了大量制造业企业。但是,经过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18年席卷欧洲的瘟疫后,企业所剩无几。1860年以后,存活下来的企业都有一个特点:自建研发中心,持续产出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