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害怕接种疫苗的时候

说教用语

“不要哭哦,我们忍忍就好啦!”

鼓励用语

“好痛吧,你做得好棒哦!”

在医院里,经常会听到小孩子哭。

尽管医生与护士想尽各种办法,但只要孩子们去医院接种过几次疫苗、看过几次牙医,在孩子们心目中,医院的氛围从此就会与“恐怖的体验”联系在一起。因为孩子觉得医院是和日常其他地方不太一样的场所,而且感觉父母在那儿也和平常不太一样……

我们心里明白,世界上没有一直哭的孩子,可是在候诊室看到旁边比自己孩子还小的孩子都能不哭不闹,作为父母还是会很焦虑。

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想着,要怎么做才能从“目前不好的状态”(检查时必定大哭的状态)变成我们“期待的状态”(不哭不闹能够忍耐的状态),那必然会让自己疲惫不堪,很不快乐。因为我们总是想着:我必须得做点什么。

与之相反,那些一直期待着“这孩子什么时候会成长到下一阶段呢”的父母则会轻松自如很多。

这是从一位母亲那里听来的故事。

她家里有姐弟两个孩子。4岁的儿子因为鼻炎经常去看耳鼻喉科,每次去医院的时候,还没出门就开始抽抽搭搭地哭。姐姐以前也经常去耳鼻喉科治鼻炎,但是姐姐从2岁开始就不哭了。父母对姐弟俩的差异感到很困惑,不知所措。

儿子在候诊室时还开心地看着动画片,可是一听到护士叫他的名字,马上就“我不嘛”地开始哭起来。据说得护士和妈妈一起按住他,才能让医生顺利地完成鼻子和喉咙的检查。

护士说:“有不哭的孩子,也有很大了还是会哭的孩子,不要太在意,没什么大不了。”妈妈也接受并认同了“这孩子就是这样的性格”。

但是,前几天出门的时候,妈妈感觉到孩子变了。

在候诊室时不看DVD了,而是端端正正地坐着。听到护士叫他的名字时,还没等妈妈和他说,他自己就走去诊查室了。诊查的时候,孩子也主动张大嘴巴让医生检查。医生和护士都夸奖说:“今天好棒啊!”孩子也很开心。

那位母亲给我描述了她当时的心情。

“我明白那孩子和以前不一样了。我觉得孩子自己也不想在检查的时候哭。他也想尝试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不哭不闹地顺利完成检查,他真的做到了。我原来一直在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我虽然高兴,可是更多的是淡淡的寂寞。紧紧抱着孩子进诊室的时光真是一去不复返了。”

这样的事情放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会发生,这只是成长过程中普通的一步。孩子自己也知道大哭大闹是丢人的事。

如果父母知道这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由自己来主导的让人头疼的一步”,那么,也许父母的心情会稍微轻松一点。

有人会说:“啊,终于度过这个阶段了。但是,还有好多必须要做的事情在等着,真不容易啊……”

但是,如果和这位母亲一样,像愉快地期待种子发芽那样去看待孩子,不是更好吗?

学会爬的时候。

可以扶着东西站起来的时候。

和这个阶段一样,当孩子依靠自己不断强大的力量面对世界时,这样的美好瞬间总是让我们感动不已、回味良久。我们不禁期待:“接下来,孩子又会有哪些令人感动的事情呢?”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心态,“如何才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我们父母必须做些什么”。如果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一种“愉快地期待孩子自身的成长及孩子靠自己达成目标”的心态,不仅可以减少育儿期间的疲累,还能增添我们的喜悦。

然后,在这个期待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出父母们更好的心态,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时,父母们会想:孩子一定会有办法的。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孩子就像能够感受到父母的这些想法一样,一点一点地培养出了自己的坚强与自信,慢慢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