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好性格成就孩子的一生
- 好性格,好命运:培养孩子好性格的第一方案
- 张姝主编
- 6220字
- 2021-04-09 17:08:10
良好的性格应该从小培养
儿童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六岁以前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教育得好,以后孩子的性格自然会好;倘若教育得不好,良好的性格就难以形成。
1.教育孩子保持良好性格
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格,父母就必须从小对其培养、教育。尤其在孩子年幼时,父母更应该重视这一点。
例如,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分享好吃的东西:当小朋友来家玩时,引导孩子把大的水果拿给小朋友吃,自己吃最小的,建议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等。当孩子上学后,父母可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要事事总考虑自己的利益等。孩子在这些小事中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性格。
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儿子,你应该有这样的志向: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引诱你去做‘一个人所不应该做的事’:坚决不要为了金钱而放弃你的人格与自尊,去为他人做种种不正当的工作!不管将来你从事何种职业,你应该尊重你的人格,保持你的操守。在你以后做一个律师,或一个医师,或一个商人、一个伙计、一个农夫、一个议员、一个政治家时,不要忘记,你是在做一个‘人’!从最初,到最后,直到永远!”
摩尔根对儿子说的话,告诉读者一个道理,人格与自尊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高尚的人格和高贵的自尊都来源于良好的性格。从小培养孩子优秀的性格,才能保证他们长大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保持可贵的品格。
2.懂得爱护和尊重孩子
父母和老师的爱与尊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良好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
爱与尊重使孩子们有安全感,觉得自己重要和有价值。当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爱护时,孩子在感情上会依赖他们。那种依赖感使孩子对父母的言行更加敏感,也更能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爱护孩子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仅要与孩子平等相处、融洽交流,还要尊重、信任孩子。这些都意味着爱护孩子们善良、美好的心灵,让他们形成宽容待人的良好性格。
请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的小故事:
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打另一名同学,随即将其制止,并责令打人的同学去校长室。
陶行知先生回到办公室时,那位男生已在办公室等候。
陶行知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温和地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说着,陶行知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男生接过第三块糖后,悔恨地哭了:“校长,是我错了,我不该采取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不该打自己的同学。”陶行知先生接着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不到五分钟的谈话,却让这位男生不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让他心服口服,一生难忘。
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块糖,奖励遵守时间的好习惯;第二块糖,奖励尊重师长的好品质:第三块糖,奖励见义勇为的好行为;第四块糖,奖励主动承认错误的好精神。
陶行知先生不同凡响的教育效果表现在:一是看到并制止打人事件,但并没有马上批评打架的行为;二是进行及时调查,弄清事情真相:三是出乎意料的谈话方式让男生解除心理反抗;四是实事求是地从男生的过失中发现优点,促其改正错误。
通过这次平等的谈话,男生不仅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也强化了自身的优点,同时感受到来自校长的理解和尊重,进而从陶校长身上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而且单纯,我们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去感受,以信任换取信任。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培养好孩子的自信,及时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以及心灵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帮助,以此来促进孩子好性格的发展。
良好性格的养成都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果我们家长也能像陶行知先生那样,在生活中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多尊重和爱护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性格。
好性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有人曾这样说过:“良好的性格是成功的一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性格,对他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1.从小培养孩子良好性格
为什么良好的性格要从孩提时代培养?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性格包含着复杂的心理成分,大人们的一言一行、家长的脾气秉性、老师的教育引领、社会的诱导等,无不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固然不可或缺,但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如果父母知书达理,正直开明,有爱心、耐心、包容心,善良诚实,知道怎么引导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会使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培养出孩子的良好性格;反之,如果父母虚伪、自私、道德低下、庸俗、霸道、冷漠,没有爱心,那么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性格就很有可能会变得任性、冷淡、暴躁、自私自利、不和群、嫉妒,甚至没有同情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但人格不健全,而且在生活中也很难找到真正的友谊和乐趣。孩子的性格常常是父母性格的写照,著名作家老舍分析自己性格的时候曾说过:“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性格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关系,心理活动乃至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性格因素。因此,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最基本的是良好性格的塑造。孩子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巴甫洛夫曾指出:“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二者之间的混合物了。”决定性格的还是后天环境,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主要是家庭环境。
2.如何培养孩子良好性格
(1)正己。
首先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要让孩子从小懂礼貌,知道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家长就要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做出表率。身教胜于言教,这样做,孩子自然就从父母的身上学到种种美德,在心灵中就会撒下文明礼貌的种子。
(2)注重教育方式和态度。
父母应该常备“理智”这个家庭教育的“节制器”,因为孩子的有些性格就是父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副产品。
(3)把握好教育内容。
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孩子的性格,这就需要把握好性格培养的内容。性格有社会评价意义,也就是说,性格有好坏之分,如善良、勤奋是好的性格特征;虚伪、懒惰就是不良的性格特征。
(4)创设良好的家庭气氛。
具有活泼、开朗、热情、乐观等良好性格的孩子,一般来自和谐融洽的家庭,孩子能在幸福的生活环境中快乐成长。
(5)注意家庭地位、条件的影响。
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让孩子树立勤俭节约、劳动光荣的意识。父母有钱有权,不要在孩子面前炫耀,更不能让孩子有一种权力和金钱至上的想法,引导孩子自食其力,树立向善的品德,靠自己从小不断的学习、积累,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如果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就要保持生活上的自信,教育、引导孩子踏踏踏实实做人,不要自卑,要乐观向上,认认真真读书学习,将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改变生活。
(6)注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的影响。
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惯孩子,要学会和孩子谈心。发现孩子性格孤僻时,要多和孩子一起运动或做游戏,耐心倾听孩子的话语。父母不能居高临下,更不能打骂孩子。父母要公平地对待孩子,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建议。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孩子主动参与到家庭的一些事务中来,增强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办事能力和积极进取的性格。
(7)增进父母与孩子的心灵沟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家里和父母亲接触的机会越多,心灵沟通时间越长,其体力、智力就越发达,个性品质就越健全。
(8)要考虑到孩子的自身特点。
做父母的一定要与孩子同玩同乐,与孩子一起快乐学习,一起观察身边的事物。要经常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的学习和成长情况,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给予纠正。让孩子在多方关爱下,发展好健全的性格,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改造孩子性格父母无可替代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孩子首先接受的是来自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例如,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父母的每一个表情,都会对子女的成长和发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有些人说的那样:孩子的性格、品质、自尊、自信等大多是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孩子的自主和自立能力、心理承受及心理平衡能力、社交能力及合群、协作素质等大多也都是家庭教育的成果。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性格,父母的作用是无人能替代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真实的、深刻的。有这样一个令很多父母很受感动和启发的故事:
一天,在美国某大学的课堂上,突然出现了一个50多岁的老妇人。开始大家并没有感到奇怪,因为人人都有权利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但过了不久,很多学生发现,这个老妇人并非是一时兴起,也不是退休之后为填补空虚才来这里的。
每天清晨,老妇人总是最早来到教室,温习功课,认真地跟着老师阅读。老师提问时她也会出一头的汗。她的笔记记得工工整整,年轻的学生很多都借她的笔记来做参考。考试前老妇人更是紧张兮兮地复习、补缺。
心理学课上,老教授对年轻的学生说:“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育好孩子,你们可以问问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养的孩子。”
大家一打听,果然,这位老妇人名叫朱木兰,她的女儿就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女部长——赵小兰。
可见,父母的影响力对于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是任何人也不能相比的。自古以来,人们都很重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例如,《三字经》中有“养不教,父之过”之说,中国古代的孟母教子的故事,陶侃母亲和岳飞母亲教子的故事,近代名人梁启超、叶圣陶等人的教子故事,这些都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古代的大教育家,被人们尊为“亚圣”的孟子,他的母亲是伟大的,这种伟大体现在她对孟子的教育上。据载,孟母曾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可以说,孟子尚在母腹中时,孟母就已开始了对他的教育。“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官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孟母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不辞辛苦,三次搬家。她走过荒凉的坟地,走过嘈杂的市场,终于走到了清静的学校旁边,也走进了伟大的中国史书之中,更走进了中国人的口碑之中。
然而,在现代的亲子教育中,一些父母也起着“启蒙”的作用,只是他们的“启蒙”教育不是积极的、有益的教育,不是对孩子的成长和发育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是给孩子一种扭曲的、错误的教育。有这样一个事例:
公交车内人声嘈杂,中门第一排双人座位上,是一幅亲子图。坐在母亲膝上的一个小男孩,与母亲面对面坐着,并用尖细的声音叫着,扯着母亲长长的头发用手指搅着玩。坐在旁边的父亲在玩手机游戏。孩子玩腻了头发,无聊地抽动身子弯来扭去,脑袋像拨浪鼓。突然一个大幅度后倾,脑袋撞到了中门的扶手上。那铁质的扶手岂是能随意碰的?被撞痛的男孩立时号啕大哭。年轻的母亲惊慌失措,用手掌狠狠地拍打着扶杆,大声骂着:“坏死了,把宝宝撞痛了。打死你!打死你!”又轻轻地抚摸孩子的后脑勺,“妈妈打坏家伙,宝宝乖,宝宝不哭。”孩子泪眼婆娑,转过身学着妈妈的样子,用小手使劲地拍打着扶杆,哽咽道:“坏家伙!打死你!”
然而,旁边的父亲仍投入地玩着他的游戏,丝毫没有察觉宝贝儿子的痛苦遭遇。直到儿子用手推他:“爸爸,帮我打坏家伙!”他这才回过神来,“噢,爸爸帮你,打死坏家伙!”于是,同仇敌忾的一家,劲儿往一处使,三只拳头一齐敲打着扶杆,喊口号似的大叫:“坏死了,打死你!”
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总会不自觉地模仿着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被撞痛了,应该告诉他要接受教训,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要尽量避开,注意安全,并要孩子坚强地忍受不慎撞击的疼痛。然而,这里的父母却给孩子传递着一种报复的心理。可以这样说,孩子的性格是“成也父母,败也父母”,所以,父母在培养和改造孩子的性格上,要起到积极的作用。
那么,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性格的塑造者,父母又应该如何改造孩子的个性呢?有心理学家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种方法:
让孩子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当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起码在孩子进入社会以前)。所以,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更是父母影响的结果。
在父母不同行为习惯的影响下,有的孩子形成了很好的习惯,而有的孩子却形成了很坏的习惯。所以父母应该要求孩子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孩子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孩子的第二天性。让孩子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当孩子对这种优秀的行为习以为常,那么,孩子的好性格也就形成了。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精神支柱,是孩子最信赖、最亲近的依靠。父母在生活中的一些表现,例如,父母的个性特征,对家庭的责任意识,父母对待自己长辈、邻居、朋友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的精神状态,父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等等,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父母的一言一行也必然地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不能在自己沉迷于赌博时,还强制要求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不能在自己撒谎时,还要求孩子做有诚信的人;不能在自己面对挫折唉声叹气时,还高声要求孩子坚强乐观;不能在自己对工作三心二意时,还要求孩子在学习上认真负责、持之以恒。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父母要想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就应该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有些父母常借口忙而很少与孩子沟通,对于孩子的事要么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要么是武断包办、集权专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剥夺了孩子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判断的权利,等孩子出了事才觉得不可思议。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利用吃饭的时间或在一起散步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孩子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孩子的学习情况等。这样,有利于及时捕捉孩子思想上的细微变化,进行积极的引导,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让孩子学会放弃和分享
让孩子学会放弃,那么他得到的不一定会少,让孩子学会分享,也许他所收获的令人难以想象。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当一个人拥有8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们都吃掉,因为你把这8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能吃到了8个苹果,也只能尝到一种味道,那就是苹果的味道。
当然,如果你把8个苹果中的7个拿出来给别人吃,尽管表面上你丢失了7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7个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后你还能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也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从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甜梨,最后你可能就吃到了8种不同的水果,尝到了8种不同的味道,看到了8种不同的颜色,得到了7个人的真正的友谊。
因此,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要他们学会用自己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孩子来说更加重要的东西,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自身的需要,而且还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所以说,放弃是一种智慧,学会分享才会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