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一自辖所部意见之后,窦建德立刻赶往高士达营中,劝说住了这位名义上的共主东海公。尽管对窦建德势力迅速扩张保有戒心,但高士达仍不失为一位有远见的枭雄,与窦建德一样认为坐观杨玄感与朝廷决胜方为上策,并决心趁机向西攻打雄县、高阳。
高士达之所以选择向西扩张,也是受到诸葛德威的影响,宋金刚虽然在南边狠狠坑了诸葛德威一回,但当他带着大批财货返回上谷之后却又很快与高士达建立了联系。
宋金刚攻破了隶属黎阳仓的小口仓,获取了大笔金银,魏刀儿与他将这些金银全部用来贿赂突厥人,竟成功得到了处罗可汗的青睐。
自启民可汗以来,突厥长期向隋朝表示臣服,甚至在杨广即位以后多次以臣仆身份面见杨广,但突厥毕竟的万里大国,并且随着长时间的修养生意,其国力已经不复开皇年间的衰败。处罗可汗对不断派出使者商人来往中原,对于隋朝渐渐乱起的局面有所了解,而征伐辽东的大败更是让其看到了机会,认为原本百战百胜的隋军已经不足为惧,生起了对中原的企图。
魏刀儿的奉献正好恰逢其时,处罗可汗大喜,不但赏赐给魏刀儿马匹,还从附属的小部族抽调骑兵南下帮助魏刀儿,使得历山飞军在上谷一代势力大涨,最远竟一直劫掠到隋朝腹地的遂城一带,与高士达窦建德所在的河间郡接壤。
因此宋金刚趁势派人联络诸葛德威,在两人的牵线搭桥下促成了两方联合,历山飞军可以从塞北输入战马、兵器和胡骑为高士达所用,东海公军则可以在更加富庶的河间地区收集粮食供给历山飞。
所以才有了高士达趁机向西进军的谋划,趁隋军无暇他顾之际一举打通与上谷乃至塞北的通道,便可以获得来自突厥的援助。
对于高士达而言,既然魏刀儿可以投靠突厥,自己自然也可以,这也是他不以杨玄感为意的原因,若能得到突厥的全力支持,割据河北自己做皇帝都可以,又何必南面向杨玄感这个二世祖称臣。
为了不让窦建德一同享受到这般好处,高士达将窦建德所部派往向南发展,而这也正是窦建德的打算,二人各随心意。
对此,窦建德对元浩谈到:“高士达被突厥人的些许小利所诱,就赶着要上门领封听赏去,可突厥虽然对中原有所图谋,却仍旧对大隋有所畏惧,只敢偷偷许些微利,招揽些小人物而已。正所谓干大事而惜身,指的就是突厥人这般,哪里值得依靠。”
杨玄感造反的消息传到河北各地,河间郡的各县都为之震动,本郡官员仍旧忠诚于杨广,由通守和鹰扬郎将率领郡府所辖的部队南下前去会和皇帝的大军,郡守则怀着对皇帝的一片忠心坐守郡城,并征发所能调集的人力,准备在此危难之时为大隋尽力效忠。
刘雅、高季兴率一军攻打平舒,王伏宝、董康买率一军攻打青县,两路人马公开打出窦建德的旗号攻打城池,昭示着这只力量终于拥有了以堂堂之兵在河北大地攻城克县的实力。
窦建德并未过多关注南下的部队,对他而言一旦部将已经出征,就不会过多干涉前线的事宜,在乱世战争之中,绝没有主帅在后方调遣前线战事的余裕,若是战事不利,只是他窦建德识人不明,用将不利罢了,他的精力要更多的放在对军制和部队的整顿上。
自杨广一伐高句丽以来,朝野形势愈加混乱,河间一带既有从辽东逃来的逃兵败卒,也有心怀野心的破落豪强,更多的还是活不下去的流民都纷纷涌向豆子岗,正是收揽了各种来人,窦建德部扩张到了战兵上万,收容百姓数万家。
对于心怀野心的破落豪强、兵家子弟、江湖豪客,吸引他们的是窦建德、王伏宝等人在河北豪杰中的威望名声,还有窦建德军活跃的战绩;对于很多逃兵败卒,他们只是不愿再为皇帝无谓的送死,却又找不到回家的路径,被迫投奔到叛军之中;而对于最多的百姓人家,吸引他们的只是窦建德待人比较好的一个传言,来寻一份希望罢了。
军士的来源如此复杂,军官将领的复杂程度也不遑多让,光是跟随窦建德时日较长的人中就有跟随窦建德从清河郡出发从军的数百人,还有高鸡泊中收揽的湖区老兵,再加上盐枭、窦氏族人、江湖豪侠,新人、老人、更新的新人,相互之间矛盾重重。
除了人与人之间心思不一,军中制度也有很大问题,窦建德起家的两百人都曾随他一起加入隋军的乡兵,接触过完整的隋军军制,窦建德军自然也就沿用了隋军的军制。
但隋军以十人、五十人、一百人、五百人递次编组,步骑弓各部严密分工的一套军制随着窦建德部人数的快速增长却变得不再适用起来。
以大量来投的小豪族和较小的流民山匪队伍而言,他们的首领往往极为看重自己的这只小队伍,而这种以宗族、故旧为核心的小队伍其战力也正来源于此,因此他们人数不一,各自为政,虽然顶着队主、百人将等名头,但能指挥他们老弟兄的始终还是他们自己,导致有时五百人将要管束一支五十人的队伍还要和其队主商议的局面。
而对于占人数最多的从流民中新招收的士卒,问题则出在其军事素养根本难以适应如此绵密细琐的军制。
在隋军中充斥着世代为兵的府兵,他们祖辈以战争为业,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接受过家传的军事教育,因此一旦组织成军,每一个人都很很快熟悉军中军制,也能很快找出足够数量的下级军官。
但从流民中召集来的丁壮大多根本没有接触过任何军事传承,隋朝继承北周的体制,其府兵绝大部分安置在关中和洛阳河内一带,河北地区已经在几十年的和平之中丧失民间军事传统很久了。
在激烈的战争中又缺乏足够的时间训练这些新兵,队伍的规模扩张的又太快,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从数百人扩充到上万人,导致了既没有足够的下级军官,更没有足够专业的士兵来执行这套大隋军制,一到战时就变成了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的一拥而上,一哄而散。
乱世之中,除了直接的军事,另一个关键问题便是后勤。
窦建德军在战兵之余还吸纳了大量百姓丁壮,一名战兵的粮食花费远远超过普通民夫,并且窦建德也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兵器装备去将这些百姓全部武装起来,因此大多数人口被安置在老营,负责后勤。
和军官缺乏一样,义军中同样缺乏合格的管理人员,起码在眼下大多数士人都不愿意投靠义军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尤为严重。
老营中欺压妇女,相互殴斗的事情层出不穷,管理混乱,有些工匠被一些将领擅自带走私藏,有些妇孺领不到足够的粮食,窦建德最关心的屯田工作也是运行不畅,虽然豆子岗有大片的湖水荒地相连,但组织百姓开垦耕种一事却迟迟无法推动,即便是王伏宝这般英雄人物也认为大丈夫无粮自走,当纵横天下,何必蝇营狗苟。
而现在这重重问题都被窦建德放在了元浩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