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骈文为“禹域所独然,殊方所未有”(1),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章形式。从汉魏时期开始,骈文已经在我国文坛存在了将近两千年,与我国古代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骈文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过辉煌也有过低潮,曾经是占文坛统治地位的主流文章形式,成为文章领域革新的对象,也曾遭到过众多的批评。在整个骈文发展史上,汉魏六朝是骈文由发生发展而达到创作高潮的时期,六朝骈文也被当作一代之文学的代表,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列(2)。然而从上世纪初开始,伴随着社会时代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化和文学观念的改变,骈文逐渐失去了存在感,很少有人写作,也不再受到研究者重视。直到近几十年来,才又逐渐引起学术界的注意,研究成果虽然比不上古代其他文学形式之盛,但也在古代文章学术研究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不过,由于曾经的研究沉寂使当代骈文研究具有拓荒性质,加之骈文本身就具有的以独特文章艺术见长的特点,现有的骈文研究,更多还停留在骈文史的梳理和骈文文章艺术理论的探讨上。骈文大多是应用性文体写作,并具有实用功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时代的脉搏,骈文的研究,也不能仅仅是一种文章艺术的研究,也应透过对骈文的研究,观照其书写的社会历史语境。

在现当代,“骈文”是有明确学术指向的一个专有名词。它与以单行只句为主的散体文不同,以两句平行、互为对偶的语句,构成文章的主干。典型的骈文,除精工的对偶句外,还多用四六句式,讲究使典用事,辞采藻绘,声律调谐。骈文的写作有悠久的历史,但“骈文”这一名称,就目前所见资料来看,出现在清代。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对骈文的称呼,有不少学者都曾做了统计,莫道才《骈文通论》归纳为连珠、今文、今体、丽辞、四六、四六文、骈体、骈体文、骈文等(3)。连珠出现在汉代,西晋傅玄《叙连珠》说:“所谓连珠者,兴于汉章帝之世……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览者微悟,合于古诗讽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看而可悦,故谓之连珠。”(4)连珠是一种独立的小型文体,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早期连珠对骈文的形成有影响。六朝时期,连珠是骈文的一部分,连珠的概念不等同于骈文。“今文”“今体”都是相对于古文而言的,意谓当下流行的文体,因为从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流行的文体就是骈文,所以我们今天可以说是当时骈文的别称。唐代还有“时文”之称,其意也相同。丽辞有时也被当作骈文的别称。《文心雕龙》有《丽辞》篇,不过该篇主要从修辞角度立论,所举对偶句例,有诗,有赋,有文,并不专属于骈文。从唐末开始以对偶句和四六句式为基本形态的文章,常见的称呼是“四六”。骈文、散文都是就其语言方式的大致概括,名称出现都比较晚。“散文”一词最早使用于宋代,与之相对的是“四六文”。如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二引周益公语云:“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于浑融有味,与散文同。”(5)“四六”作为骈文专集之名,始于唐末李商隐的《樊南四六》。继后,北宋欧阳修、夏竦等人亦将其所作骈文收为专集以四六名之。南宋始有专论骈文的著作,如王铚《四六话》、谢伋《四六谈麈》、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等。虽然骈文并不专用四六句式,六朝前期,骈文多用四言单句对,梁陈以后,多用四六言隔句对,唐代骈文以四六为正宗,宋人骈文爱用三句以上长联,清人也有学魏晋之四言骈体者,但“四六文”实际也成了对骈文的概称。“骈体文”“骈文”使用于清代,清代仍有许多人以“四六”命名骈文专著,如李渔《四六初征》、孙梅《四六丛话》、陈云程《四六清丽集》、彭元瑞《宋四六话》等,但也多有以骈体、骈文称者。如李兆洛《骈体文钞》、王先谦《骈文类纂》、陈均《唐骈体文钞》、曾燠《国朝骈文正宗》、刘开《孟涂骈体文钞》、傅桐《梧生骈体文钞》、周寿昌《思益堂骈体文钞》、李慈铭《湖塘林馆骈体文钞》、梅曾亮《柏枧山房骈体文钞》、王闿运《湘绮楼骈体文钞》、孙雄《同光骈文正轨》等等。五四以后,学界大多通称为“骈文”或“骈体文”。

清代骈文号称“中兴”,骈文家为了与古文家争地盘,极力主张骈文自古有之,一些骈文选本把入选范围放得很宽,以壮大骈文声势。有的现代学者承袭清人,主张“凡不涉八家之藩篱者,皆不得不归于骈文之列。《骈体文钞》,固已如此。古文词既不足以概散文,则骈文当包汉魏赋家,以迄于宋四六,乃至近代似骈非骈之应用文字,亦皆在其中”(6)。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科学,既不符合我国古代文章创作的实际,也不符合现代学术对古代文章创作的认识。骈文和散文的区别明显,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是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是散文。骈句、散句有时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也可以有少量散句,但只有对偶句构成了文章的基本形态,才能称之为骈文。当然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对文章气势风格的追求。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行殊科。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7)张仁青则认为:“散文主文气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抒写性灵之工具也。”(8)这种说法未必完全妥当,骈文可以经世致用,散文亦宜抒写性灵。但骈文与散文的区别既在于语言形式,也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选择和审美追求的差异,则是无疑的。不过,正是由于骈文和散文在实际写作中存在一些交叉,传统上对具体文章骈散归属也常有歧说。本书在论述各文体骈文的发展和具体的骈文作品时,必然会与散文有所联系。由于无法将全部汉魏六朝文章做一个骈散的分类,本书在论述时并不能保证所有作品都是典型的骈文,只能在举重要的分析例证时,尽量使用历来骈文选本收录的作品。

骈文和辞赋的关系,也需要厘清。对此,研究者大约有四种意见:一是骈文包括辞赋,二是不包括辞赋,三是包括骈赋而不包括其他赋体文学,四是辞赋包括骈文(9)。本书认为辞赋与骈文是并存的两种文体,各自有其独具的特色和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古代文体分类中,赋从来自成一家。在当代赋学研究著作中,辞赋并不隶属于骈文,骈文亦不被视为赋体。辞赋对骈文的发生发展有过直接的影响,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关联的关系,但辞赋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富,本书的研究重点也不在骈文的发生发展这些与辞赋关系密切的问题上。因此,本书不涉及辞赋的内容。

本书以六朝骈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六朝骈文在古代骈文史上,一向有极高的地位。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序》:“骈体之文,以六朝为极则,乃一变于唐,再坏于宋。”(10)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中也认为:“骈体文字,以六朝为极则。作斯体者,当取法于此,亦犹诗学三唐,词宗两宋,乃为得正传也。”(11)关于六朝这个历史概念,本书所指大约有几种情况:一种以建都地域分,指我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建都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吴、东晋、宋、南齐、梁、陈。与之相似的,还有所谓北方六朝,即建都于北方的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及隋。另一种是从朝代更替继承关系上来说,指的是曹魏、晋朝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司马光《资治通鉴》以此六朝作为正统编年纪事。还有是超越地域和继承关系,泛指三国之后唐之前的南北各朝。如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六朝文部分就包括了从西晋到隋代的文章。一般来说,后世常用六朝来泛称三国至隋统一前南北双方。这也是本书中六朝所指的时间段。另外,由于研究溯源的需要,本书也会涉及汉代,尤其是东汉后期的文章写作。不过,六朝不仅是一个历史和政治概念,也是文化和文学概念。比如,就骈文来说,“清人的六朝文主要是指骈文,并且提出了‘六朝体格’、‘六朝家法’、‘六朝之胜’的理论”(12)。对六朝骈文的学习与反思,从隋唐时代就已经开始,中唐以来对六朝骈文的批评,到清代为之一变。清代“选学”大盛,骈文复兴,六朝骈文的代表作品,大多收在萧统《文选》中,清人学习六朝骈文的风气盛行。评价骈文创作也常以六朝骈文为圭臬。如李兆洛在《骈体文钞序》中说自己“少读《文选》,颇知步趋齐梁”(13)。吴鼐《仪郑堂遗稿·题词》中评孔广森骈文说“兼有汉魏六朝初唐之胜”(14)

六朝为骈文发展高潮的历史地位得到普遍认同。关于六朝骈文的研究,相较其他时代,也更为充分。不过,本书关注六朝骈文与传统的骈文研究有很大不同,重点不在六朝骈文的文章艺术,而在六朝骈文和六朝社会的关系。“社会”一词,意义复杂,所指极为广泛。现代意义的社会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社会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我们在使用“六朝社会”这个词时,指的就是六朝这个特定时期各朝代疆域内,有共同文化和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这一时期的人们,通过生产关系派生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从事活动。我们关注的,是骈文这种文章形式和这些社会活动的关系。

本书重点研究骈文在六朝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承载的内容和运用的场合,与当时典章制度、礼仪形式、士人生活的关系等。本书不局限于对六朝骈文形式特征进行探讨,而是引入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理念,结合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从文学与社会交叉的角度,探索骈文与六朝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对六朝骈文及其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文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骈文是典型的古代文学美文,六朝是其发生发展的全盛时期,对这一历史阶段骈文与社会关系的考察,也将为我们今天认识和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给予积极的启示。

骈文研究,自刘勰《文心雕龙》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心雕龙》文体论部分,涉及众多骈文作家作品的评价,而其创作论部分,也有许多篇都与骈文的创作有关。如其中的丽辞、声律、事类、熔裁、夸饰等篇,都与骈文艺术特征的研究有关,《文心雕龙》本身也是用骈文写作的,清代王先谦《骈文类纂》所选骈文,分类以论为先,论说类首先就是《文心雕龙》全书50篇。《骈文类纂》选骈文两千来篇,时间跨度一千多年,给《文心雕龙》如此重要的位置,实在是因为其在骈文创作史上和研究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不过,《文心雕龙》并不是只针对骈文文体的研究专著,而是针对文学的理论著作,只因这一时期文学领域中,骈文占的地位太重要,所以涉及相关论述。宋以前的骈文研究,大多是这样。如唐代日人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之类著作,都是这种情况。研究骈文的专门之作,是宋代骈文话的出现。如王銍《四六话》、谢伋《四六谈麈》、洪迈《容斋四六丛谈》、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等等。在近年出版的《历代文话》和《历代文话续编》等系统整理文话的著作中,历代重要的骈文话,基本梳理清楚。此外历代还有一些单篇论文,如一些骈文选本的序言、清代阮元等骈文研究家的文章,还有大量骈文选本的评点等等,都是古代的骈文研究的重要成果。

但总的说来,古代的骈文研究还不够系统,比较零散。20世纪初,出现了多部重要的骈文史和骈文通论,如钱基博《骈文通义》、金钜香《骈文概论》、刘麟生《骈文学》《中国骈文史》等,标志着骈文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其他门类的研究一样,进入了现代。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期,中国大陆的骈文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在我国台湾地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张仁青的《中国骈文发展史》《六十年来之骈文》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陆骈文研究呈现出复苏局面,产生了众多高质量学术论文和具有开创性的研究著作。在当前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骈文研究已逐渐不再是冷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新的学术研究增长点,日益走向繁荣。但骈文学界对骈文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骈文理论、骈文发展通史、骈文断代史以及部分作家作品的研究上。近年来,又开始重视对骈文文献系统专门的整理和研究。但总的说来,骈文研究还不充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对骈文与社会文化发展关系的探索,还值得深入思考。

本书所涉及的六朝骈文,也是近些年研究热点之一。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1997)、陈鹏《六朝骈文研究》(2009)、丁红旗《魏晋南北时朝骈文史论》(2012)、牟华林《萧纲骈体论稿》(2016)等著作,探讨了骈文产生的内在机制及其传统文化、社会审美思潮背景,勾勒了骈文在魏晋南北朝逐步成长壮大的全过程,从文体的角度论述了骈文产生、发展以及在六朝不同类别文章中的演变情况,探讨了骈文在艺术形式上的若干特征。众多单篇论文探讨的问题,则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骈文在魏晋南北朝发生发展过程的勾勒和作家作品研究;二是骈文形式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三是六朝骈文文学价值和审美特性的研究;四是六朝骈文历史地位和影响的研究。综观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一方面,关于六朝骈文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和审美特性,以及文学史地位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六朝骈文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骈文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语境关系的研究不够,这方面的研究只有个别专门论文,尚无专著出现。二是缺乏对六朝骈文文学内容、社会功用和精神蕴含的研究。现有的研究,很少探讨骈文内容所承载的六朝时期的社会生活、骈文在当时各种社会场合的运用及其功能,以及骈文折射出的当时士人的精神面貌。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六朝骈文研究向全面纵深发展。

六朝骈文,大多具有应用文的性质,不仅其内容和形式都是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并共同传承了中国文化传统,而且与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相比,其社会功能或效用更为直接。本书将六朝骈文文体形式与其文学内容和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研究骈文与社会的关系。在前人已有的大量关于六朝骈文文体发生、发展过程这些艺术本体性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特别重视六朝骈文承载的社会文化内容及其运用场合和社会功能,以期厘清六朝骈文的存在方式、与当时社会机体的关系及其生成、流传与时代社会文化的相互制约与推动。

具体说来,本书将从三个方面切入:

一是从文体学的角度选择重要文体的骈文,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剖析。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大兴时期。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八种:“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15)陆机《文赋》分文体为十类:“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16)此后,文体分类层出不穷,种类愈来愈多。刘勰《文心雕龙》将80多种大小文体归整入论文叙笔20篇当中,出现在篇题中重要的文体亦有30多种。萧统《文选》“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17),将文体分为37类。面对繁多的六朝骈文作品,选择代表性文体进行条分缕析,符合六朝骈文发展实际,也易于操作。鉴于六朝时期运用骈文形式的文体众多,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关联程度也各有差别,衍生出来的骈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各异,我们主要在与社会政治生活关系密切的应用性文体中选择了几种进行重点论述。同时,这些文体自身的成熟和骈俪化的过程比较漫长,其社会功能也往往是承接历史上已有的功用,所以在论述分析中,往往会溯源到汉代。

二是从与骈文写作密切相关的书写现象入手。六朝许多骈文都是公文性质,其书写的过程,不仅是文章艺术创作的过程,还是一种社会活动,其写作的缘起、内容和运用场合,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有着直接关系。本书论述将关注骈文各文体写作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具体的骈文文本的书写过程。六朝骈文中,特别是公牍文书中还有许多是由他人代笔,公文代拟的现象十分普遍,本书将辟专章探讨这一特殊的书写现象。

三是对骈文写作代表性作家的个案分析。六朝骈文作家众多,在讨论文体和写作现象时,必然离不开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因此,我们选择了骈文写作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的作家,进行个案研究。

本书关于文体和内容、写作现象和典型作家的研究,既是各有侧重的,又是互有交叉、相互印证的。本书秉持文学和史学的双重眼光,多视角地进行研究。既重视六朝骈文艺术形式和文本的深度分析,也关注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事实和文化环境,将文与史紧密结合,融会贯通。以广泛的文献搜集和文本阅读为基础,以文体和内容、写作现象、作家个案分析为重点,进而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分析。

汉魏六朝时期,骈文由产生而逐步成为文章创作主流,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汉末以来的社会转型、文化生态的变化具有密切关系。骈文不仅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文,更是实用文,是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典章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骈文写作渗透到当时士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士人扮演社会角色的重要工具。本书力求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把骈文发展放在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变迁中来考察,发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精神,将六朝骈文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文人生存状态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其作为一个时代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活动的一种方式来审视,解剖一个时代士人活动的社会场景、审美心理,论述这一时期骈文写作的历史合理性。


(1)刘师培:《中古文学论著三种》,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页。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序第1页)

(3)莫道才:《骈文通论》(修订本),齐鲁书社,2010年,第9页。

(4)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383页。

(5)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第27页。

(6)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翟序”,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页。

(7)钱基博:《骈文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16页。

(8)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19页。

(9)姜书阁:“以赋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或主要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汉代。”“而到了建安时期和魏、晋以后,就不然了,赋只是骈俪的一体,它已不再独立发展,而只是随着整个文学的发展变化而有所变革,赋更没有影响别的文学体裁的作用了。它已成为附赘悬疣,去之为快,作者甚少,世亦不复重视。”尽管唐有律赋,宋有文赋,“但它们的地位远不如汉赋在汉代文学上的统治地位了”。“就是这样,赋就在文学史上消失了”(姜书阁:《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268—269页)钟涛:“本书的骈文概念,不包括辞赋。近世一些研究者,往往把辞赋也归入骈文之列。刘麟生《骈文学》《中国骈文史》、金钜香《骈文概论》、姜书阁《骈文史论》、张仁青《骈文学》等研究骈文的专著,都把辞赋也列入研究对象之列。这样一来,表面上对探寻骈文本源与流变似乎不无方便之处,而实际上却是混淆了辞赋、骈文各自的源流。”(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5页)奚彤云:“在使用骈文概念时还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要严格将它与辞赋划清界线。由于辞赋与骈文都有藻饰的倾向,南朝以后辞赋又有骈化倾向,所以有部分清人是将辞赋看作骈文的一类,在编撰骈文集时亦将它收录在内,这便影响了现当代的某些研究者,如刘麟生、瞿兑之、姜书阁等人在各自的骈文史中都涉及了辞赋。但意识到辞赋与骈文相异的人也不胜枚举,笔者亦认为辞赋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特殊文类,它与骈文的分界是很明显的。”(奚彤云:《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史稿》“导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页)翟景运:“骈文在本质上说属于文的范畴,赋则介于诗文之间,严格来说不是同一文体。”(翟景运:《晚唐骈文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页)

(10)曾枣庄:《中国古代文体学·清代文体资料集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第836页。

(11)王水照:《历代文话》第9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424页。

(12)马茂军:《论六朝文派》,《文学评论》2016年第2期。

(13) [清]李兆洛选辑:《骈体文钞》李兆洛序,岳麓书社,1992年,第1页。

(14)张舜辉:《清人文集别录》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265页。

(15)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71页。

(16)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66页。

(17)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