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者序

《范多弗与兽性》一书有一种魅力,就像塞壬的歌声,吸引着与它相遇的人,靠近它,发现它。此书完成于1895年,其手稿躺在一只板条箱里,存放在旧金山一家仓储公司的仓库里,经历过旧金山的大地震和全城大火,并且意外地幸存了下来,于1914年即作者逝世12年后出版问世。如果说安然度过地震和大火是一种幸存,那么希望此次的重译也是一种幸存。

每一种选择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当看到书名《范多弗与兽性》的那一刻就被震慑住了,知道这不是一个有着美好结局的故事,必定充满了无光、挣扎、苦闷的日子。所有的难过都有相似之处,或是你从身体里分离了出来,自己和自己对话,或是在书中,和那个虚无却又真实的角色对话,大概人类相似的情感就是超越虚无进行沟通的桥梁。而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受过伤的人,向你倾诉着他的痛苦。

这本书原来有一个译本,但已停版。这么好的一个故事,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不然作为一本书的生命就会终结。于是我和我的朋友重新合译了这本书,一字一句地打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就想着要重新赋予这本书生命,让更多的人能切身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美丽与凄凉。当这本书的翻译接近尾声的时候,就像踩着凹凸不平的石头在荆棘里穿行,终于爬到山顶看到了云层和万束光芒。

这本书大部分的翻译都是在疫情期间完成的,那段时间所有人都困在了家里,一切的活动都取消了,在外压抑,于内挣扎,真真是黯淡的日子。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平平淡淡,但是越到后面,越觉精彩。好的作品擅长积势,再爆发。读完它,需要一点点的耐心,才能享受到它带来的精神震撼。

书中主人公范多弗家境优渥,哈佛毕业,被父亲寄予厚望。他也曾怀揣巴黎拉丁区的艺术梦想,也曾热忱于纯洁的爱情,也曾三五好友共度大学时光;遗憾的是,他逐渐耽于声色,染上恶习,一再堕落,结果失去了爱人、亲人、朋友,还迷失了自己,变得与野兽无异,最终沦落为境地可怜的清洁工。本书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其心里痛苦挣扎的过程,就如同被湖面摄住的影子,灰暗却清晰。

本书作者弗兰克·诺里斯也是从哈佛毕业,父亲是珠宝商,家境优越,擅长画画,范多弗身上多少有些作者的影子。作者在大学期间,受到左拉自然主义的影响,以致后来的作品都有体现主人公内心人性和兽性的斗争,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细腻而真实。

人性皆有弱点,有时候善弥补着恶,有时候恶催化着恶。每一种堕落都有缘由,有人见之窃喜,有人闻之唏嘘。而作为译者兼读者,却是希望故事不要到此结束,希望主人公能重拾自己,让身体里美好向善的一半再次散发光芒。然而要多少的善意,才能让一颗枯萎死去的心重新跳动呢?人的内心和一颗种子遵从着同样的自然法则,阳光照进来就开,水分散尽后就败。自然法则下的遗憾是一种美,能与更多的人遇见,也许是这个故事最美好的结局。

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