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传输机是近期的热门科技课题,前些时间已经在预热,搞得沸沸扬扬的,并且安排在今天直播。
罗美凤打开新闻频道,头条就是隔空传输机的直播链接,直接点击进入了直播间。
直播画面分为左右两屏,分别是两台隔空传输机。两台传输机在两个省会,相邻数百公里。
每台隔空传输机都由传输台和控制台组成,传输台是圆形的台子,边上有三根等间距的柱子,柱子是扁圆的,并且越往上越往内侧弯曲;控制台则类似飞机的操作台,有很多显示屏和操作按钮。
根据直播画面的备注,其中一台是传出端,另外一台是接收端。其实两台机器都可以传出和接收,只是今天的演示只演示一遍,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传出,另外一个自然是接收了。
根据画面来看,传出端这边显然更加热闹。控制台前坐着两个工作人员,其他几个工作人员在到处走动准备着什么和维持秩序,传输机企业领导和合作媒体在旁边见证。接收端只有三四个工作人员。
传出端现场直播的主持人是一个三十出头的短发女性,带着职业的微笑,神情兴奋地宣布:“亲爱的各位观众朋友们,目前隔空传输机的各项准备工作即将就绪,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来临了。”
只见控制台前其中一个工作人员和在临场指挥的领导在比划手势,反复确认着什么。现场主持人看似乎没这么快开始,拿起手中的小抄开始聊起隔空传输机的研发历程,谁谁在啥时候提出这个构想,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不过没讲多久,旁边有人过来跟她耳语了一句,她顿时喜笑颜开,声调也提高了几分:“现在终于要开始了,非常荣幸,这次的隔空传输机要用大家已经看到的一件物品作为传输物。”顿了一下又说,“没错,聪明的观众已经猜到了,正是我手中的这个麦克风。”
主持人说完把手中的麦克风交给工作人员,从同伴那里接过另外一个。工作人员接过麦克风后,放到传输台台面的中心点上,然后退到传输台几米开外。
控制台那边工作人员和临场领导相互比划了OK的手势,然后在操作台上掀开一个盖子,按了一下显露出来的绿色按钮。
只见传输台周围的三根柱子内侧开始有肉眼可见的电流出现,持续朝着传输台顶部中心点快速射了过去。三股电流的交汇点处猛然形成一个近乎圆形的电球,电球里电流高速跳跃,发出‘滋滋’的声音。
控制台那边,工作人员又打开另外一个盖子,里面是一个蓝色的旋转按钮。随着他缓慢地扭动这个按钮,传输台的电流和电球越来越大。然后,在一瞬之间,传输台顶部的电球消失了,几乎与此同时,传输台上的麦克风不见了。而另外一台传输机同样的位置则出现那个麦克风。
现场一片欢呼。
“哇,太神奇了,大家看到没?真的传过去了!”主持人大声说道,特别是最后几个字,“那么,现在我们采访一下临场负责人林总。”
摄影师随着主持人指示的方向移动到之前那个和控制台工作人员沟通的临场领导。
“林总好。”主持人来到林总身边。
“你好。”林总看向主持人又看了看镜头。
“林总能给我们的观众朋友们大概讲述一下那个麦克风怎么传过去的吗?”
“嗯,好的。”林总对着镜头说,“隔空传输机的传送呢,其实是跨空间传送的。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移动都是连续过程,比如刚才你朝我走来,这个过程是连续的。隔空传输其实是一个不连续的过程,是跳跃的。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比喻来说就是,从这边撕开一个空间裂缝,把物体放进去,然后在别的地方再打开一个裂缝,把物体放出来。两个物体在真实世界相隔几百里,但在这个异空间其实是没有距离的。”
“真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比喻,”主持人夸赞一番,又问,“我们注意到,传输发生前传输台有大量的电流交汇,这是怎么回事呢?”
“任何运动的产生一定是伴随着能量的转换的,”林总解释道,“隔空传送也是要消耗能量的。传送的物体越大,传送的距离越远,那么需要消耗的能量也越大。而我们采用的就是电能。目前虽然隔空传输是实现了,但是能耗成本比较大,所以后续优化的方向就是降低能耗,这样才能落实到实际的应用中。”
“噢,原来是这样。相信随着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一定很快可以取得突破的。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可以传输生命体,这样我们人类就能直接传输到火星上,那多棒呀。”
主持人继续描述着美好的愿景,然而林总却尬笑道:“生命体传输可能言之尚早。”
“是吗?”主持人给自己圆场,“没关系。长江后浪推前浪,总会有实现的一天的。”
后面的场景就是各种场面话,介绍在场的工作人员以及对主要人员的一些采访,比如为了这个项目做了多少努力,后续的有什么愿景之类的。
罗美凤没有继续往下看,她心想,麦克风看起来好像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了,但会不会是所谓的“魔术”呢,其实是两个长相一样的麦克风而已。
而事实上,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隔空传输机这个课题背后是由大财团支持的,他们的核心目的并不是民间应用,而是为了时空传输机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