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宁州刺史!

宁州东与子午岭,南与泾河,西北、东南分别与合水县及正宁县相邻,其州方圆两千六百余里,境内有泾河、马莲河、九龙河、城北河等七条河流穿州而过,在关中也属于中州建制。

而宁州的刺史,对于秦睿来说却是如雷贯耳,他就是被阎立本誉为“海曲直明珠,东南直遗宝,”的并州人-狄仁杰,在秦睿原来那个时代被喻为“神断”的传奇人物。

说到狄仁杰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年轻时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被授为汴州判佐,后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寺丞。他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调露元年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后随先帝巡幸汾阳宫充任知顿使。

至年初,转任宁州刺史,虽然到任并没有多久,但从他汇报的赈灾具体情况看,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各方面的事人家早就给你梳理好了,他和武三思这两个钦差只要把朝廷的赈灾物资如数发放就行了。

总而言之,两位上差可以四处走走看看,哪儿有不满意的尽管说,宁州府上下一定让上差和百姓都满意,使得此次天灾能够平稳的过渡,宁州赈灾之功,钦差专使可以毫不费力的唾手可得。

能省事,谁当然也不愿意劳心、劳神,武三思与狄仁杰是旧相识,他当然知道狄怀英是个处事稳妥,凡是到手的政务,一准都办得漂漂亮亮得,官箴极好,不管是先帝还是太后对其都赞赏有加。

“怀英兄,你是先帝拙拔的能臣干吏,又在地方上磨砺多年,这州府政务,你肯定是比我们这些武官要清楚地多,怎么分配朝廷的物资,你可以任意施为。”

“不过,本官与秦将军进城的时候,可是看到不少百姓吃的是麸糠,粥棚里排队的仅仅是老弱妇孺,这是怎么回事?而且你全州的壮劳力皆以麸糠为食,那他们又如何有力气修筑堤坝呢!”

武三思是草包不假,他当然不会注意到市面上的细小之处,这些话都是秦睿说给他听的,这家伙也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的还给狄仁杰,既然要把此次的差事办好了,那就得多问问,以免出现纰漏。

听到武三思这话,捧着茶盏的狄仁杰先是看看了一脸希翼的武三思,接着又看了看神情自若的秦睿,随即呵呵一乐;他当然知道见微知著如此的,并不是身为正使的武三思,而是最近两年在军中崛起的骁将-秦睿。

“两位上差都是军伍中人,行事作风不喜欢拐弯抹角,下官也就不卖关子,与两位上差把事情的原委说明白了,如此才好伸手要东西,不是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句老话,也是句大实话;宁州地处关中,自古以来就是狭乡,即便贞观年间,朝廷施行了狭乡迁宽乡的政策;但几十年后的今天这里依旧是狭乡,老百姓手里握有的土地还是极少数的。

宁州有很多百姓,寻常年间为豪绅们的佃户,不仅要背上沉重的佃租,还有要承担各种的税务和兵役,手里根本没有多少财产,更经受不住天灾的折磨。

今年呢,泾河、马莲河、九龙河的堤坝,年久失修、四处泛滥、水患猖獗,这就迫使百姓不仅要背上佃租和税务,口粮更是短缺的紧,许多百姓家中甚至都没有隔夜之粮。

没粮食怎么办?要么与豪绅们高价赊粮,要么活活饿死,亦或者为匪为盗,求一条活路;如此一来,怎么为宁州百姓解决口粮,修筑好堤坝,才是狄仁杰这个父母官最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凡是有些“见识”的官儿都明白,关中的粮价自贞观中期起斗米仅三、四钱,若是年景不怎么丰饶,也就五、六钱一斗。

可现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那些有背景的奸商、豪绅纷纷屯粮,已经将米价抬到五十钱一斗,这么高的粮价,谁买的起!

而且,朝廷拨付赈灾物资是有严格流程的,即便是加急办理,宁州也得自己撑一段时日,所以万般无奈之下,狄仁杰将府库中的粮食以一斤换五斤的比例,换取了大量的麸糠,命宁州境内所有男人,在朝廷物资拨发之前,皆以此为食。

老弱妇孺身子弱,经不起折腾,也不忍心她们吃牲口才食的东西,所以狄仁杰专门留了一份口粮给她们。且严格按照唐律施行,筷子插在碗中不到,饭团子毛巾裹着不渗,凡是筷子在锅中扶起之所,主管官吏不论大小,一律斩立决。

“怀英,为什么不变通一下,实在不行可以借嘛,用官府作保都不行吗?也不至于让老百姓吃麸糠过活,这有些不成体统了。”,武三思放下手中的茶盏,沉声说了一句。

武三思是混账,是草包,这没错,可身为外戚的他还是不屑在百姓嘴里扣着三瓜俩枣的,所以他实在是想不通,狄仁杰为什么宁可苦了百姓,也不愿意张这个嘴,难道是怕丢面子吗?

对于武三思的问话,狄仁杰并没有马上回答,反而是笑吟吟的看着秦睿,笑着言道:“秦将军,你以为老夫为何要这么做呢?”

呵呵......,“狄公,你这可是不厚道啊!只给一碗茶,就想让本将把东西都倒出来,这算盘打的够精了。也是,你是山西人,山西人落生就会做买卖,也罢,也罢!”

“三思兄,宁州的地势北高南低,堤坝也是顺着河道北高筑,南低筑,如此一来不管汛期的水如何长,都可以保证北坡堤坝的少量耕田万无一失,而南坡较多耕地则稍有风吹草动,便是一片汪洋。”

“按照常理说,出现了决堤的情况,地方官一定泄洪,先保大、后保小,把损失降到最低;但从现在堤坝的形式看,历任刺史都是选择保小而不保大,这不耐人寻味吗?”

听到秦睿说到这,武三思是一脸懵逼,而狄仁杰却是笑的更灿烂,随即问道:“那秦将军以为是什么原因呢?”

“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北坡的土地全部都属于勋贵豪绅,历任的地方官不敢得罪不起他们,所以将泄洪的对象转嫁到百姓身上。”

“如果狄公这次选择是百姓,那么宁州上下得豪绅势必会想尽各种办法横加阻拦,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粮食的价格无限提高,迫使官府和百姓因为肚皮的问题而妥协。”

“本将认为,宁州上下的百姓,之所以能无怨无悔的跟着你这位刺史吃麸糠,就是为了保住手中的田地,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宁州堤坝修复进度如此之快,想必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