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2
到訪啓德的鐵鳥

亦船亦飛機的
「飛剪」

飛機還未出現之前,人們要越洋過海,便全靠最古老的海上運輸工具—船舶,但在汪洋大海裏長期航行,隨時會遇上風高浪急的惡劣環境,要與無情的風浪博鬥一番,不被它們狠狠吞噬,方可安全到達目的地。

船與飛機的微妙共通處

船舶在海上航行,飛機在天空翱翔,兩種交通工具各自一方,但它們在各個方面都有些不謀而合的地方。例如我們「上船」和「登機」,英文同稱on board;船隻及飛機的左舷(即機艙的左邊),英文同為larboard或port,右舷則為starboard。左舷即登船或登飛機的位置,而右舷則是卸貨的一邊。直到今天,飛機的登機橋都安置在飛機的左面,而我們上船,也是從船身的左面踏板進入客艙的。

另外,船舶和飛機航行燈的裝置方向和顏色都是一樣的:船隻的左舷裝置紅燈,右舷裝置綠燈,桅杆及船尾裝白燈;飛機左翼尾端裝有紅燈,右翼裝綠燈,尾翼裝置白燈,俗稱「左紅右綠尾白」,規定不可以使用其他顏色來取代的。若從工作人員方面作比較,兩者都有captain(船長/機長)、first officer(大副)及crew(船員/機務人員)等。

何解船舶和飛機的關係那麼密切?其實都是飛機繼承船舶在航運界的傳統。人們對最古老海上運輸工具的情意結始終仍在。

飛剪快船

高速帆船(Clipper)又稱「飛剪快船」,它的出現將以往傳統帆船航行的時間大大縮短,拉近了人與地、人與人的距離。「飛雲」(The Flying Cloud)高速帆船的出現,締造了從紐約至三藩市只需航行八十九日零八小時的世界航行最快紀錄,而這創舉竟可從1854年保持至1989年,足足超過一個世紀。

Clipper源自Clip這個單字,有「剪、夾子、疾馳、高速」等意思。十七世紀英國詩人德萊頓(Dryden)曾用clip來形容獵鷹迅速飛行的動作。Clipper這個名詞,早在1831年便出現在一幅英國高速帆船的油畫上。

飛剪飛機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開始,水上飛機(俗稱「飛船」)的出現,解決了傳統陸上飛機航程有限的問題,它們可在沒有跑道的情況下在水面起降,是當時唯一能進行洲際飛行的飛機。汎美世界航空公司(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 Pan Am)旗下的水上飛機包括西科斯基(Sikorsky)S-38、S-40、S-42,馬丁(Martin)M-130,波音(Boeing)B-314,都用了「飛剪」這名字。

為了與郵輪競爭,汎美為乘客提供頭等客位,空中服務人員穿着像海軍服裝,採用了和登船程序同樣的登機程序,令旅客乘搭飛剪時,猶如置身在郵輪一樣。

中國飛剪M-130

馬丁M-130是一種全金屬製的長程水上飛機,由葛蘭馬丁公司(Glenn L. Martin Company)因應汎美航空總裁胡安·特里普(Juan Trippe)的要求,設計及製造出的一種能跨越太平洋的飛機。馬丁公司只為汎美建造過三架這類長程水上飛機,包括中國飛剪號(China Clipper)、菲律賓飛剪號(Philippine Clipper)和夏威夷飛剪號(Hawaii Clipper)。

馬丁M-130水上飛機於1934年12月30日首飛,最高速度為每小時180哩(即每小時290公里),每架價值417,000美元。操作馬丁M-130的基本規格,需要六至九名飛行員,包括機長、副機長、二副機長、飛航工程師、副飛航工程師、無線電通訊員、導航員和機艙服務員等,載客量為三十六人(日間),或十八人(夜間)。

香港飛剪S-42

西科斯基S-42是一種長程水上飛機,能夠越洋飛行。S-42廣泛被稱為「飛行飛剪」(Flying Clipper)或「汎美飛剪」(Pan Am Clipper)。西科斯基公司因應汎美航空的要求,只為他們建造十架S-42,當中包括「香港飛剪」(Hong Kong Clipper)。

S-42於1934年3月29日首飛,最高速度為每小時188哩(即每小時300公里)。操作S-42的基本規格,需要四名飛行員,包括機長和副機長等,載客量為三十七人(日間),或十四人(夜間)。

1937年4月21日,汎美旗下的S-42「香港飛剪」巨型水上飛機,從美國加州出發,機內一行八人,包括一名汎美機長、兩名副機長,還有大副、三副、四副及五副等人,承載了郵包、郵件及貨物,經過七天飛行橫渡太平洋,途經舊金山(即三藩市)、檀香山、中途島、威克島、關島及小呂宋(即今日的馬尼拉),於同月28日上午,經澳門首次飛抵香港,開創了中港美航空運輸的先河,標誌着航空史上新里程碑的開始。

波音314飛剪

波音314飛剪,是波音公司(The Boeing Company)製造的長程水上飛機,是當時其中一種最大型的飛機。波音314使用了波音XB-15的寬大機翼,以達至橫越大西洋與太平洋的航程需要。波音公司只為汎美航空建造了十二架314飛剪,其中三架因租借問題轉交英國海外航空(BOAC)。

波音314於1938年6月7日首飛,最高速度為每小時210哩(每小時340公里)。操作西科斯基S-42的基本規格,需要十一名飛行員,包括機長和副機長等,載客量為六十八人(日間),或三十六人(夜間)。

1935年

汎美航空公司旗下一架皇牌水上飛機「中國飛剪」(China Clipper)於1935年11月22日正式作首次商業飛行,載着超過十一萬件郵件,從美國三藩市出發,途經夏威夷、中途島、威克島及關島,於同月29日到達目的地馬尼拉。

這張照片中,大家可欣賞到中國飛剪的英姿。它屬馬丁Model 130型(簡稱M-130)大型水上飛機,是汎美三大M-130之首,其餘兩架為「菲律賓飛剪」(Philippine Clipper)和「夏威夷飛剪」(Hawaii Clipper)。中國飛剪的編號為NC14716,又稱Sweet Sixteen。這架水上飛機由葛蘭馬丁公司(Glenn L. Martin Company)製造,造價達417,000美元,於1935年10月9日交付給汎美,為當時全球最大的一架民航客機。

1937年

這張「香港飛剪」的舊照片拍攝於1937年,照片中可見汎美旗下的西科斯基S-42水上飛機,近機頭位置有“Hong Kong Clipper”文字及汎美的標誌。

1980年

汎美航空公司旗下的水上飛機「中國飛剪」,由1934年首次測試飛行至告別空中舞台,只有十一年光影;那架飛機在1945年1月8日於西班牙因一次意外而被摧毀。三十五年後的1980年,汎美航空的第二架「中國飛剪」(China Clipper)誕生,已由飛船改為飛機,螺旋槳轉成噴射引擎,由原來的馬丁M-130,變成波音747SP。這架重生的「中國飛剪」,於美國三藩市出發,啓航前往中國首都北京,真正配合其「中國飛剪」的名稱。

在這張舊照中,我們看到一個外國人正在汎美747SP客機近機首位置寫上「中國飛剪號」,字體為簡體字,但有部分筆劃弄錯了。若汎美找一個中國人來參與,相信效果會好一些。

1936年

這幅彩色插畫來自一本1936年的美國航空雜誌,畫中可看到一艘汎美大型水上飛機停泊在維多利亞港上,汎美航空公司的PAA標誌清晰可見,另外還可看到船夫正協助機組人員從飛機控制室步出機艙。插畫以香港太平山及海港上的大型中國帆船作為背景。

1941年

這是汎美航空公司於1941使用的大型水上飛機飛剪機票套。票套上可看見一架飛翔中的馬丁M-130「中國飛剪」,其航線跨越六大洲,航點包括美國、墨西哥、中美、南美、阿拉斯加州、夏威夷、菲律賓、中國、新西蘭、加拿大、葡萄牙、法國及英國等。

1941年

這是汎美航空免費送給飛剪乘客的PAA時間選擇器。乘客可透過轉動時間圈,知道不同時區地方的相對時間。今時不同往日,現在我們只需拿着智能手機,便可即時知道不同國家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