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狂亦侠亦温文:金庸的光影片段(新版)
- 吴贵龙编著
- 1355字
- 2024-11-01 19:59:12
序一
潘耀明
《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作家聯會會長
當翻閱吳貴龍編著的《亦狂亦俠亦溫文——金庸的光影片段》清樣書稿,我不禁浮想聯翩……
香港的「金庸館」今年二月二十八日落成,我剛巧人在美國。返港後,香港文化博物館盧秀麗總館長打電話來,希望為我安排一次參觀。
我在一個周末上午,偕同鋼琴大師劉詩昆的夫人、「鋼琴公主」孫穎女士前往參觀。
事前,我提供了幾張金庸的手跡及捐贈了一批金庸的資料,供「金庸館」展出。
我提供的金庸手稿,大都與讀書有關,其中有一份《讀書心得》,聽說頗受觀眾關注。
金庸寫道:「我的讀書心得,只是孔子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讀書之對於我,那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事,只次於呼吸空氣、飲水、吃飯、睡覺。我曾經想:坐牢十年而可以在獄中閱讀天下書籍;或者,十年中充分自由,但不得閱讀任何書刊。兩者由我選擇,我一定選擇『坐牢讀書』。我讀書沒有心得,就如呼吸飲食之沒有心得,那是極大的享受。古人稱筆為『不可一日無此君』,在我心中,『不可一日無此君』者,書也。」
這份手稿是我一九九七年為《明報月刊》策劃一個「名人讀書心得」專輯時請金庸寫的,十年後重讀金庸這段話,仍然令人縈迴不已!
多年來,我一直呼籲建立「金庸館」,並為此而奔走。
「金庸」是香港一座耀目的文化地標,不光是他的讀者滿天下,金庸已蔚然成為學術殿堂一門炙手可熱的課題,不少碩士、博士論文,都是以他的作品為研究題目。此外,金庸作品版本、手跡也成為海內外收藏愛好者趨之若鶩的對象。
「金庸館」的建立,可說是應運而生。
某次在一個酒會中,遇到當年民政事務局曾德成局長,曾向他表達建立「金庸館」的強烈願望。他表示自己也有此意,只是覺得眼下金庸手跡、資料不多,感到為難。我建議可以公開徵集金庸的資料,海內外金庸粉絲大不乏人,應無問題。
這是三年前的事。結果經過兩年的籌備,特別在康文署副署長吳志華博士、盧秀麗總館長的努力下,「金庸館」終於建立了。期間有些珍貴手跡,如《笑傲江湖》手稿,還是我從中介紹聯繫而取得的。
曾德成「被退休」後,仍然關心此事。「金庸館」開館,他還親自赴會。
在此之前,為配合「金庸館」的建立,我受到康文署、藝發局的委託,舉辦了「我與金庸——球華文散文徵文獎」。徵文在球二十多個地區和國家進行,海內外共有一百多個文化團體、傳媒負責人共襄盛舉,稿件如雪片飛來。
這一徵文,在內地、台灣及海外反應十分熱烈,可惜香港的傳媒,包括香港電台、無電視等十分冷待,不予報道,令人納罕。可見香港某些傳媒只對政治話題及與政治相關的文化話題感到熱衷,對香港純文化十分漠視!
這是題外話。這次獲公開徵文首獎的,是來自台灣的失明人士李堯,他是利用供盲人閱讀的凸字,讀畢金庸的集。他來香港領獎,帶了一套金庸《倚天屠龍記》的第一本,那是他已逝的父親遺下的,是一九八七年台灣遠流版。他非常珍惜這個版本,請金庸給他簽名,最後金庸給他蓋了印章,為此他喜出望外。
為海內外讀者所樂意收藏的金庸相關資料,除了版本外,刊登金庸早年作品的報章、雜誌、金庸作品的電影海報及推廣品,都是愛好者的珍藏。
本書作者是有心人,他下了苦功,收藏了不少金庸的相關資料,並對此進行系統梳理、注釋,有條不紊,令人一開眼界。相信這是作者第一階段收藏的物品,日積月累,將有更多更珍貴的資料面世!
二○一七年三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