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譯本序

《浮士德》是歌德畢生的大作,從二十五歲開始著手,到八十二歲完成,花了近六十年的時間。《浮士德》不僅是德國最偉大的文學巨著,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評論家把它和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戲劇並稱為世界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馬克思很愛讀它,在著作中常常引用其中的詩句;列寧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時候,在攜帶不多的書籍之中,也沒有忘記帶一冊德文本的《浮士德》。這部巨著被譯成各種文字,在西方國家之中,往往有十種以上不同的譯本。

這部悲劇中的主人公浮士德,原來是十五六世紀德國的煉金術師,在傳說中有二人,因為浮士德的拉丁文寫法Faustus含有“幸福的”之義,故為煉金術師和魔術師愛用作姓氏。其一為約翰尼斯·浮士德,生於斯瓦比亞的克紐特林根,住於威丁堡。他潛心魔術,過流浪生活,借惡魔之助,在威尼斯想作空中飛行而墜落受傷。另一人為蓋奧爾克·浮士德,他是一位占星家,在當時頗負盛名,但真正的古典學者卻認為他是一個江湖騙子。他跟惡魔訂約,結果落得悲慘的下場。關於以上二人的傳說,有各種說法,最後又被認為是同一人。總之,歷史上有過一個浮士德,而在傳說中卻把各種魔術奇談都牽強附會地集中到他的身上了。

最初把浮士德傳說編成通俗故事書的是約翰·施皮斯,書名《魔術師浮士德博士傳》,於一五八七年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出版,這本書頗受讀者歡迎,屢次再版,並且被譯成外語。其後一五八八年,杜平根大學學生又將浮士德故事改編成韻文出版,並且被譯成英、法、荷蘭文,流傳國外。至一五九九年斯瓦比亞人魏德曼又加上古老的傳說,編成三卷故事書出版。一六七四年,紐倫堡的醫師普菲采將此書重新改作後出版。一七二五年又有一位化名基督教信徒的作者將此書改成縮寫本出版。這本小書頗為暢銷。青年時代的歌德可能從這本書接觸到浮士德的傳說。而前述的普菲采的故事書,歌德在魏瑪完成《浮士德》第一部時,則曾加以利用。

施皮斯的浮士德故事書被譯成英語。傳到英國以後,英國劇作家馬洛(1564—1593)根據這個故事改編成劇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故事》,於一五八八年出版,他把浮士德描寫成為巨人式的人物,肯定知識是最偉大的力量,有了知識就能獲得財富,征服自然,實現社會理想。過去對於浮士德這個人物,都把他當作是背叛天主的人而對他採取排斥的態度,到了馬洛,才脫離教會的偏見,對浮士德採取了肯定的態度。馬洛的戲劇於十七世紀初由英國的旅行劇團到德國各地巡回演出。後來又由德國人改編成道地的德國戲,由旅行劇團往各地演出,同時也被改編成木偶戲。

馬洛的戲劇雖然把浮士德提高到巨人的地位,但是關於浮士德的結果,還未能脫離通俗故事書的窠臼,最後他的靈魂還是被惡魔劫往地獄。直到萊辛,才提出了浮士德的拯救問題,在他的《文學書簡》第十七編中,他指出把浮士德作為戲劇的題材具有很大的價值,他自己也曾寫了浮士德的劇本,在劇本的末尾,當惡魔正在高唱凱歌,要把浮士德的靈魂攫去的剎那之間,由一位天使發出呼喚道:“別高唱凱歌吧!你並未取得對人類和知識的勝利。因為天主把最高貴的沖動授予世人,並不是要讓他們永遠不幸。你所看到的,你認為已經弄到手的,不過是一場幻夢而已。”可惜萊辛的這部作品沒有寫完,只留下幾場,無從窺其全貌。歌德可能知道萊辛的這種構思,從而獲得啟發。

浮士德傳說對歌德創作這部悲劇的影響還應該追溯到他的幼年時代,他在法蘭克福常看到演浮士德故事的木偶戲和通俗戲,但那時的木偶戲和通俗戲,內容淺薄,充滿滑稽戲的情趣。等到歌德長大,進入大學求學,獲得許多體驗,才萌起加以改作的念頭。歌德最初開始寫作的年份,大約是一七七四年左右,那時他才二十五歲(也有說是一七七三年的),寫作的地點是在他的故鄉法蘭克福。到一七七五年,寫成了第一部初稿,即所謂《浮士德初稿》,亦即現在的《浮士德》第一部的前身。但這部原稿後來失落,未能發表。直到一八八七年一月,文學史家希密特去德累斯頓旅行,才在前魏瑪宮廷女官葛希豪生的遺物中發現她繕寫的抄本,於是立即加以刊行。其中關於格蕾辛的情節,為向來浮士德傳說中所無,乃是歌德自己創作的插曲。

一七七五年歌德應魏瑪大公卡爾·奧古斯特之聘,於十一月前往魏瑪從政,由於工作繁忙,《浮士德》的寫作中斷了十二年。一七八六年,歌德去意大利旅行,曾將《浮士德》帶去,但沒有能執筆。一七八八年,從第二次遊歷羅馬至歸國後的一段時間內,寫了《森林和山洞》、《魔女的丹房》、《萊比錫奧艾爾巴赫地下酒室》,於一七九〇年復活節在《全集》第七卷中以《浮士德斷片》的形式發表。以後又經過七八年的中斷,其間受到席勒的再三鼓勵,至一七九七年才下決心要將這部大作寫完,於同年六月二十四日寫出《獻詩》,接著寫了《舞臺序幕》、《天上序曲》、《城門外》、《書齋》、《瓦爾普吉斯之夜》、《夜》、《牢獄》等場,其中有些是新寫的,有些是將舊稿補足完成的。至一八〇〇年寫海倫的悲劇,並開始第二部的寫作。一八〇八年由科塔出版社出版《悲劇浮士德》(Faust Eine Tragödie),這就是後來的悲劇第一部。一八〇五年五月席勒逝世,《浮士德》的寫作又中斷了約二十年,至一八二五年(七十六歲)重新開始第二部的寫作,至一八三一年八月才把第二部寫完。寫完後,過了不到八個月,歌德就與世長辭了。

歌德的《浮士德》,結構龐大,內容複雜,歌德自己八十年的全部生活和思想都傾注在這部巨著裡面,具有極深刻的哲學內容,反映廣泛的多方面的生活。別林斯基說這部劇作就是歌德當時所處的德國社會全部生活的充分反映,尤其是第二部,把那從海倫直至拜倫的三千年歷史,中世紀和現代人的思想感情,全都包括了進去,洋洋大觀,令人眼花繚亂。有時節外生枝,令人有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之感。為了便於讀者理解起見,現在將全書各場各幕的內容略作解釋如下:

《獻詩》:作於一七九七年六月二十四日。歌德在青年時代即開始寫作本劇,幾經中斷,後受席勒鼓勵,又重新執筆,想把這部作品完成,故寫此詩,作為獻詞,追敘往日,想起從前聽過他朗誦《浮士德初稿》的友人們,現在有的生離,有的死別,不勝感慨系之。跟戲劇內容並無關聯。

《舞臺序幕》:約作於一七九七——一八〇〇年。仿印度詩人迦梨陀娑的戲劇《沙恭達羅》的序幕而作。這部印度名劇曾由德國詩人福斯特根據威廉·瓊斯的英譯本轉譯成德語,於一七九一年出版,頗受歌德稱賞。這出《舞臺序幕》也與劇情無關。其中登場的三位人物,劇團團長乃是一般的商人,著眼於生意經。小丑志在娛樂觀眾,同時也是長於世故的梅菲斯特之流的現實主義者,而劇團詩人,抱著為藝術而藝術的宗旨,乃是跟浮士德相似的理想家,兩人適成兩個對立面。

《天上序曲》:約作於一七九八年。這是全劇的開端,也是全劇的總序,全劇的眉目。先由三位天使長登場,讚美天主的創造事業,拉斐爾謳歌天界,加百列謳歌地界,米迦勒謳歌太空,接著是惡魔梅菲斯特登場。他是否定的惡靈(否定一切),又是破壞的惡靈(打倒一切),他也是天主的僕人,但是卻跟天主對抗,背道而馳,他不理解天主的功業,他把天主創造的人類嘲笑為可憐的存在,他只著眼人類的缺點,他想破壞人類的存在。他自信能夠引誘浮士德墮落,把他的靈魂劫往地獄。天主認為“人在奮鬥時,難免迷誤”,但也堅信“善人雖受模糊的沖動驅使,總會意識到正確的道路”。他知道不管惡魔怎樣誘惑,浮士德結果總會得到拯救。因此天主容許惡魔跟他打賭,這個打賭的構思,不用說,是受《舊約全書》的《約伯記》啟發而來的。天主同意把浮士德交給惡魔,“聽他安排”。天主為什麼要允許惡魔去進行干擾活動呢?這是因為天主看到“人類的活動勁頭過於容易放鬆,他們往往喜愛絕對的安閑”,因此“要給他們弄個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幹他惡魔的活動”。這樣,惡魔的活動,可以起一種相反相成的促進作用,使人類脫離惰性,永遠不斷地進行更高的活動,而“進入澄明的境域”。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惡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

《悲劇第一部》: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為浮士德部分,敘述浮士德對於知識感到不滿足而極度煩悶;後半部為格蕾辛部分,敘述浮士德跟格蕾辛的戀愛,亦即格蕾辛的悲劇。這兩部分都屬於小世界,亦即市民社會,跟第二部的大世界,亦即政治社會相對照。《悲劇第一部》可分為二十四場,通常版本中並不標明場數,這裡為了顯目起見,根據Knaur版本在每場標題前冠以每場的數字。

第一場《夜》:本場的前半場最早作於一七七四年,後半場作於一七九七年以後。本劇的主人公浮士德至此開始登場。他已年過半百,成為當代無比的飽學之士,可是對於知識學問,卻感到不能滿足,於是想乞靈於魔術。這跟一切浮士德傳說中的說法相同,但傳說中的浮士德,要用魔術召喚惡魔乃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塵世的欲望,而在本劇中則不然,他乃是“想通過精靈的有力的口舌”,“了解到許多秘密”,使他能夠“認識是什麼將萬物囊括於它的最深的內部”。他於是先打開諾斯特拉達姆斯的神秘書,觀看大宇宙的靈符,看到大自然的壯麗的奇觀,但這僅是一個奇觀,卻無法將它掌握住,他於是轉而乞靈於地靈。地靈是支配地球上一切現象的精靈,也隸屬於天主,在歌德心目中,地靈乃是一切塵世的生命力和創造的精神威力的化身,他就是“生命的浪潮,事業的狂風”,永遠在活動不歇。浮士德在這一剎那,忽然意識到自強不息的自己,跟地靈非常肖似,可是地靈卻給了他一下當頭棒喝,說:“你肖似你所理解的精靈,不像我!”他受到這個嘲諷,感到極度失望。就在此時,他的助手瓦格納上場。瓦格納是一個實利主義者,只知道關在書齋裡,鉆在故紙堆中,從事歷史的、文獻學的批判,對於自然的生命的躍動漠不關心,跟重視創造精神的浮士德正好成一個鮮明的對照。兩人經過一場辯論以後,瓦格納下場。浮士德在苦悶之余,萌起尋死的念頭,以求解脫肉體的桎梏,“在新的路上貫穿太空的清氣,向著純粹的活動的新天地邁進”。當他正要舉杯服毒的時候,傳來復活節的教堂鐘聲和唱詩班的合唱的歌聲,召喚他轉向人生,他又感到生命的魅力,生存活動的欲望又重新油然而生。

第二場《城門外》:約作於一七九七——一八〇一年。浮士德離開陰鬱的書齋,跟助手瓦格納一同到春光明媚的郊外,接觸大自然和優哉遊哉的市民的生活,可是在浮士德心中卻有兩種思想感情的鬥爭,一種是迷戀於現世的享樂,另一種是想翱翔到超現實的理想世界,因此他還是覺得很苦悶。這就給了惡魔以可乘之隙。梅菲斯特變形為一隻獅子狗,隨浮士德進入書齋。

第三場《書齋》:約作於一八〇〇年左右。浮士德在書齋裡將《新約全書》的《約翰福音》希臘原文翻譯成他喜愛的德語,把“太初有道”譯為“太初有為”,顯示他對於抽象的思索感到不滿足而想進入能動性的現實生活,預示著第二部中的大世界的政治社會活動。獅子狗不喜愛這種宗教氣氛,在室內亂叫。浮士德用基督的十字架像使它現出梅菲斯特的原形。在經過一大段談話以後,惡魔還找不到誘惑的機會,只得先行逃走。

第四場《書齋》:前半場稱訂約之場,作於一七八八年至一八〇〇年。敘述梅菲斯特第二次進入書齋,跟浮士德訂約,做他的奴僕,為他服務,條件是到了來世,浮士德也要同樣替他服務。在浮士德方面,他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會使他滿足,因此他對惡魔說:“我如有一天悠然躺在睡椅上面,那時我就立刻完蛋!你能用甘言哄騙住我,使我感到怡然自得,你能用享樂迷惑住我,那就算是我的末日!”“如果我對某一瞬間說:停一停吧!你真美麗!那時就給我套上枷鎖,那時我也情愿毀滅!”在這裡浮士德跟梅菲斯特作了打賭,跟《天上序曲》中梅菲斯特跟天主打賭正好前後呼應,形成對照。在梅菲斯特一方面,當然他也有他的如意算盤,不過,結果惡魔的算盤還是打錯了。

本場的下半場稱學生之場,劇中梅菲斯特假冒浮士德教授對一個前來求教的新大學生作了一些指導和訓話,這些發言不同於夢想家浮士德的看法,而是代表現實主義者梅菲斯特的諷刺和機智。

第五場《萊比錫奧艾爾巴赫地下酒室》:作於一七七四年,於一七八九年改作。梅菲斯特跟浮士德訂約以後,就立即帶浮士德前去享樂的世界。第一站是萊比錫的酒店,幾個快活的大學生正在那裡飲酒作樂。可是年過半百的老博士浮士德在這些年輕人中間,並不能得到滿足。

第六場《魔女的丹房》:作於一七八八年。梅菲斯特一計不成,又把浮士德帶往魔女的丹房,讓他對著魔鏡,給他看美女的形象,刺激他的肉欲,同時又給他喝一帖靈藥,使他返老還童,變為年輕人。引誘他先去跟格蕾辛戀愛,後又迷戀海倫。

第七場以下進入所謂“格蕾辛悲劇”。有些是《浮士德初稿》之作及改作,有些是一七七四、一七七五年之作。其中自第七場至第十三場敘述浮士德和格蕾辛的戀愛過程,歌德塑造了一個極其可愛的小家碧玉的形象,描寫了她的生活和命運,刻畫出她的鮮明的性格,為全劇中壓卷之作,也是愛情文學中杰出的上乘之作。這一部分大體是歌德青年時代二十五六歲時所寫。

第十四場《森林和山洞》:敘述浮士德覺得誘騙純潔的少女,受到良心的責備,而投到自然的懷抱中進行反省,但梅菲斯特又用花言巧語把他引誘出去跟格蕾辛相會。本場最初的獨白,原來跟格蕾辛悲劇無關,乃是在遊歷意大利時所作,含有斯賓諾莎的泛神論思想。

第十五場以後,敘述浮士德繼續追求格蕾辛,佔有了她的肉體。就在那天夜晚,浮士德拿安眠藥叫格蕾辛給她母親服用,不過服得過量,她母親竟因此喪命。格蕾辛的哥哥瓦倫廷知道了妹妹的醜事,跟浮士德和梅菲斯特決鬥,竟死在浮士德的劍下。後來,格蕾辛生了個私生子,她把嬰兒溺死,犯了殺嬰罪,被關進牢獄,判了死刑,並且得了精神病。當時浮士德因為殺了瓦倫廷而逃走,不知道格蕾辛的悲慘的下場。在這裡作者插入了一場離題較遠的奇妙的插場,即:

第二十一場《瓦爾普吉斯之夜》:梅菲斯特為了不讓浮士德知道格蕾辛的處境,免得他起悔悟之心,把他引誘到哈爾茨山的山頂,參加魔女的歡會,想繼續把他拖進官能享樂的泥坑。這一場的材料是從妖魔傳說的書本和畫圖中採取而來。當浮士德跟一個美麗的魔女跳舞時,看到她嘴裡跳出一隻紅老鼠,使他在恍惚之中看到不幸的格蕾辛的面影。梅菲斯特為了把浮士德的心從格蕾辛身上吸引過來,又給他看一出業餘演員的演劇,即《瓦爾普吉斯之夜的夢》,這一場插劇可以看出頗受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的影響,其間有許多對於當時社會思想和文壇的批判和諷刺。

第二十二場以後:浮士德知道格蕾辛的慘況,大為震驚,梅菲斯特卻冷酷地說“倒霉的不是她第一個”,浮士德聽了,更為憤怒,給他一頓臭罵。為了突出強烈的調子,歌德在這一場保留了在《浮士德初稿》中所用的散文形式。浮士德要求梅菲斯特帶他去探監,要將格蕾辛救出牢獄。最後一場《牢獄》在《浮士德初稿》中原為散文,約作於一七七二或一七七三年,後來為了緩和過分強烈的印象,於一七九八年改成韻文。在這一場裡,格蕾辛看到梅菲斯特的可怕的嘴臉,感到戰栗,她決心不跟浮士德逃走,情愿聽憑天主安排,服從主的裁判,忍受死刑。就這樣,她的肉體雖然歸於消滅,她的靈魂卻獲得天主的赦免。當梅菲斯特對自己計劃的失敗感到失望,因而叫出“她被審判了!”的時候,從天上卻傳來了聲音,好像嘲笑他似地說:“獲救了!”浮士德無可奈何地隨梅菲斯特而去,從牢內又傳來“亨利!亨利!”的呼喚,顯示這位純潔的少女的心依舊系在浮士德的身上,她的愛情永不泯滅。第一部就在這個呼喚聲中收場。

《悲劇第二部》:在第一部中浮士德對知識學問的無力感到失望而乞靈於惡魔,追求官能的享樂,結果以格蕾辛的悲劇告終。在第二部中浮士德先轉向美的追求,想借此把握人生的意義,結果又以海倫的悲劇結束。第二部的海倫的悲劇跟第一部的格蕾辛的悲劇適成為顯明的對照。美也不能使浮士德獲得拯救,於是又轉而為人類、為社會進行創造的活動,這樣才使他獲得最終的拯救。

第一幕

第一場《幽雅的境地》:經歷了格蕾辛的慘變,浮士德在各地飄蕩,最後來到瑞士阿爾卑斯山中一處風景幽美的地方,投入了大自然的懷抱,以治愈他心頭的創傷。在愛麗爾帶領之下的一群小妖精,象徵著大自然的治療力量。這樣,浮士德的心身得以復元,便去“努力追求最高的存在”,從小世界走向大世界。

第二場《皇帝的宮城》:

1.金殿: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朝廷上,君臣聚會,大臣們紛紛談論國家的困境,由於君不君,臣不臣,國家經濟已瀕於崩潰的邊緣。這時梅菲斯特到朝中弄了個小丑(弄臣)的職位,他提出可以挖出地下的寶藏,來解決帝國的財政困難。皇帝大為心動,催促梅菲斯特趕快進行,梅菲斯特卻建議先舉行一次狂歡,因為他要乘這個慶祝的機會,引浮士德入宮。

2.廣闊的大廳:宮廷的人們舉行熱鬧的化裝遊行和跳舞。歌德曾在羅馬看過狂歡節的遊行跳舞,在魏瑪也曾參加過許多宮廷化裝舞會,他把那些場面采入了這一場戲劇。舞臺有各式各樣的人物登場,從現實世界的人物制花女郎到希臘神話中的女神。浮士德化裝為財富之神普路托斯,梅菲斯特化裝為守寶者貪吝,皇帝化裝為大神潘。浮士德玩弄魔術,製造一場火災,皇帝也遭到火燒,但並沒有燒傷,浮士德最後呼來雨霧,將火撲滅。

3.御花園:在前場皇帝陶醉於化裝遊行跳舞時,梅菲斯特玩弄詭計,讓皇帝簽名允許發行紙幣。梅菲斯特立即在一夜之間叫人趕印了幾千張,財政困難立即迎刃而解,國內上上下下,鶯歌燕舞,皆大歡喜。這種紙幣是用埋藏在地下的財寶作為擔保的。皇帝對浮士德和梅菲斯特論功行賞,封他們做地下寶藏的管理人。

4.陰暗的走廊:皇帝在歡樂之余,要看美男美女的典型帕裡斯和海倫的形態,命令浮士德去辦。浮士德以為可借梅菲斯特的魔力辦成,答應了下來。可是北歐的惡魔梅菲斯特乃是中世紀基督教和浪漫的世界的產物,對於異教之邦希臘的古典美的典型海倫無能為力。但在浮士德的逼迫之下,不得已指教他一個辦法,叫他去“母親之國”把海倫的形相借來。這個“母親之國”,乃在虛無縹緲之間,荒涼寂寥之境,沒有時間和空間,與現實隔絕,沒有生命,只有一切造物的形相在那裡飄飄蕩蕩。歌德從普魯塔克的記載中采來這個名稱,實際乃是歌德自己的想象,這種觀念跟他對於原形植物(即植物的原型)的概念以及其他自然科學方面的思想非常契合。浮士德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熱中於前往理想之境,他要“徹底探究”,在梅菲斯特的“虛無裡發現萬有”。因此他奮不顧身,從梅菲斯特手裡接受一把鑰匙,前往“母親之國”去取寶鼎。

5.燈火輝煌的大廳:宮廷裡的眾人等待浮士德歸來,這時宮中的婦女們和侍童圍著梅菲斯特問病,梅菲斯特作了幽默的回答。

6.騎士大廳:皇帝和廷臣們在大廳裡等候,浮士德身穿祭司服攜著寶鼎出場。他用鑰匙觸著寶鼎,鼎中就升起香煙,美男子帕裡斯和美女海倫的形體出現在眾人的眼前。浮士德見到海倫的形象,突然失去了節制,想從帕裡斯手裡將海倫搶來。他用鑰匙觸著帕裡斯,不料引起爆炸,美男美女的形體化為煙霧消逝,浮士德昏迷地倒在地上。梅菲斯特無可奈何地把他扛在肩上帶走,離開皇帝的宮城。

第二幕

第一場《高拱頂、狹小的哥特式房間》:

梅菲斯特把浮士德背到他的原來的書齋裡,讓他躺在床上。他要尋找瓦格納,想靠他制成的小人之助,帶浮士德去把海倫弄到手。書齋裡一切還像以前一樣,不過以前的助手瓦格納現在已經成為博學的學者,當了教授,而從前那位曾向梅菲斯特領教的大學生現在也成為學士,服膺於費希特和叔本華的主觀唯心主義論,成為絕對主義者,盛氣凌人。歌德是注重體驗的人,在這裡通過梅菲斯特之口,給這個青年作了一番嘲弄。

第二場《實驗室》:梅菲斯特進入瓦格納的實驗室,他在燒瓶裡用人工制成的小人已趨於完成,這令人想到現代的試管嬰兒,不過瓦格納的實驗乃是中世紀的幻想,他是用組成人的原料通過蒸餾的化學處理而制成的,目的是讓人類有一種“更加高尚的出身”,不再通過夫婦交媾的生殖過程。這種小人具備精神力而不具備肉體,正像浮士德現在追求古典美一樣,小人也有他的奮鬥目標,就是要獲得肉體而達到完全的成長。兩人的不同的追求,在這裡又是一個有趣的對照。小人通過他的慧眼的神力,透視出躺在床上的浮士德所做的美夢。浮士德所做的夢,乃是希臘神話中海倫的母親勒達跟變形為天鵝的宙斯相通的那個情景。站在一旁的梅菲斯特當然毫無所見,因為他是北方基督教騎士時代的產物,對於古代南歐希臘的異教時代非常隔閡,但為了挽救浮士德,不得不把處於昏迷狀態的浮士德用大氅裹起,帶他前去適宜的場所,飛往希臘神話的發祥地忒薩利亞,並由小人在瓶中發光為他們照路,做他們的帶路人。

第三場《古典的瓦爾普吉斯之夜》:這一場跟第一部中第二十一場《瓦爾普吉斯之夜》相對照,那一場發生在德國的布羅肯山,是屬於浪漫派的,此處在希臘,故稱為古典的。這一場出場人物繁多,光怪陸離,大部分跟劇情無關。

1.法爾薩洛斯的曠野及珀涅俄斯河上遊:浮士德一踏上希臘的土地,就蘇醒過來,第一句就問海倫在哪裡。但是海倫不在法爾薩洛斯。他們就在各處打聽。碰到鳥頭獅、人面獅、美人鳥。浮士德問人面獅可曾見過海倫。人面獅叫他去向馬人刻戎打聽。

2.珀涅俄斯河下遊:浮士德碰到馬人刻戎,刻戎叫他去找女預言者曼托。他們一同到曼托那裡,曼托指點浮士德前往冥府,叫他求冥後放回海倫。歌德原擬在下場寫浮士德入冥府之事,但沒有進行。

3.珀涅俄斯河上遊:這一段分別敘述梅菲斯特和小人的情況。好色的梅菲斯特追求肉欲,受到妖女的誘惑,他跟她們調情,被妖女戲弄了一番。另一方面,小人為了追求肉體的生成,尾隨著兩個哲學家,想依賴自然哲學家,認識自然生長的過程。歌德在這裡對當時地質學上的兩派爭論作了一些諷刺。原來在地質學上,關於地殼的生成有兩種說法,一派主張由噴火而成,是為火成說派,另一派主張由長期的水的作用而生成,是為水成說派。歌德本人大抵傾向於水成說派(在歌德當時,弗賴堡的教授維爾納建成了一個純水成說的學派),不過這兩說都不能使他完全滿足。在《古典的瓦爾普吉斯之夜》這一場中,希臘哲人阿那克薩戈拉作為火成說的代表,泰勒斯作為水成說的代表。在這裡又樹立了兩個對立面。在這一段的最後,敘述梅菲斯特去找女妖怪福耳庫阿斯借形相,她們是共用一目一齒的三姊妹,乃是丑的代表,跟第三幕海倫作為美的代表又是兩個對立面,互相對照。歌德在本劇中慣用這種手法,創造對立面,創立強烈的對比。

4.愛琴海的巖石海灣:以下敘述小人的命運。小人為了要獲得肉體而成長,對水成說的代表泰勒斯發生共鳴。泰勒斯帶他去見老海神涅柔斯,希望涅柔斯給予指導,但是海神今天正碰著一件喜慶大事,他的兒女們正在舉行一次迎神大會。歌德在這裡把筆鋒轉到當時學者們熱心進行探討、爭論的一個問題,這就是關於薩摩特拉刻島的密教崇拜之神卡柏洛。據塔西陀記載,提柏裡烏斯的養子日耳曼尼庫斯於公元十七年去東方途中曾去該島停留,查詢腓尼基人的密教。在十九世紀初,德國的學者克勞埃采和哲學家謝林等認為在這種卡柏洛教的背後隱藏有很大的秘密,作了許多考證和想象。歌德在這裡對他們進行了一些嘲諷。

小人在涅柔斯那裡沒有問出什麼結果,於是又去找善於變形的海神普洛透斯。普洛透斯建議他回到生命的發祥地海洋中去重新發軔,從生物最單純的原始形態開始,再逐步進化而發展成人。

普洛透斯帶領小人前去“永生之海”,“送他去跟海洋成親”。這時涅柔斯的最美麗的女兒伽拉忒亞作了維納斯的接班人,作為女愛神受人崇拜;現在正乘坐著貝殼車渡海而來,小人受到美的魅惑,撞上她的車座,他的容身之器的玻璃瓶被撞碎,他的生命體在海波上燃燒而發光,水火交融,他回到了自然發生之神厄洛斯的懷抱裡去了。

第三幕敘述浮士德對希臘古典美的追求,浮士德跟海倫的結合。

第一場《斯巴達、墨涅拉斯宮殿之前》:從冥府回到世上的海倫,來到斯巴達的王宮之前。在劇中將時代追溯到特洛亞陷落的時代,由於希臘軍的勝利,海倫又被搶奪了回國。她丈夫墨涅拉斯叫她跟侍女們先回宮中,準備用犧牲祭神。她心中感到有些狐疑,弄不清她丈夫的用意何在。她回到宮中,見到一個高大的醜女人,留在宮中當管家。這就是借了福耳庫阿斯的形態而改裝的梅菲斯特。這個醜女人威嚇海倫,說她丈夫叫她準備的犧牲,就是海倫自己,也就是說她丈夫為了懲罰她的變節,要把她處死。唯一的逃避辦法,只有逃出斯巴達,逃到斯巴達北方阿耳卡狄亞的一個新國家那裡去避難,因為在她丈夫出征期間,有一個北方的種族侵入到那裡築起城堡,首領是一個勇敢而儀表堂堂的人,就是浮士德。正說之間,傳來喇叭之聲,她丈夫就要回朝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海倫只得決心前去浮士德那裡尋求庇護。

第二場《城堡內院》:浮士德身穿中世紀騎士宮廷服裝,將海倫迎入城堡,恭奉她為女主,要把財產、王位、一切都奉獻給她。海倫請浮士德跟她一同就座,跟他學習古代希臘詩中沒有的押韻方式,象徵北歐文化和希臘文化的融合。他們偎依在一起,流露出內心的愛慕和喜悅。就在此時,福耳庫阿斯來報告墨涅拉斯已率領大軍前來進攻。浮士德於是下令迎擊。

第三場《阿耳卡狄亞》:浮士德和海倫在塵世的仙鄉阿耳卡狄亞度著快樂的婚後生活,生了一個兒子歐福裡翁,這個早熟的天才乃是奔放不羈、不受時間和空間束縛的詩的化身,他洋溢著生命的活力,不斷地往上空翱翔,要去參加自由的獨立戰爭,他從山巖上縱身躍入空中,不幸墜落在父母的腳邊摔死。合唱隊唱起了挽歌,這首挽歌實際是為悼念拜倫而作。拜倫去希臘參加獨立戰爭,不幸死於密索隆基。歌德對拜倫極為推崇,稱他為他那世紀的最大的天才。從歐福裡翁的身上,可以看到拜倫的面影。海倫看到兒子的死亡,聽到兒子從地底發出呼喚母親的叫聲,她擁抱了一下浮士德,也去追隨兒子於地下,她的形骸消失了,只剩下衣服和面紗留在浮士德手裡。隨後,海倫的衣裳又化為祥雲,裹住浮士德,往空中飛去,再把他帶往現實的世界。梅菲斯特解除了偽裝,恢復他的原形。至此,浮士德對美的追求,又以海倫的悲劇而告終。從此要走上另一條大道,去從事更高的社會政治活動。

第四幕

第一場《高山》:浮士德駕著祥雲,離開古典的希臘,降落到德國的高山頂上。他望著飛逝的雲團,好像看到海倫的幻相,他看著飄浮的輕霧,又好像看到格蕾辛的姿影。這是為了給第五幕最後出現的格蕾辛作張本。這時梅菲斯特也踏著七裡靴趕了過來,他經過前幾次的失敗,還要繼續對浮士德進行誘惑。他給他描述繁華的都市生活,法國路易王朝的榮華,可是浮士德經過幾次幻滅,現在卻想要幹出一番大事業,他說“事業最要緊,名譽是空言”。他在從希臘飛回的途中,看到腳下的大海,頓時起了雄心,要征服海水,與海爭地,在沿海一帶荒涼不毛的沼澤地上,圍墾出新的土地,為人民建立新的理想之邦,他向梅菲斯特說出他的愿望,要他幫助促成。正在此時,從前那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在解決了財政困難以後,驕奢淫逸,弄得國家陷於無政府狀態,叛亂不斷擴大,出現了一個新的反逆皇帝。兩者之間爆發了戰爭。梅菲斯特建議浮士德去幫助皇帝平息叛亂,以便在事後得到皇帝的賞賜,把那一片沿海的廣大土地賜給他做封地,這樣就可以實現他的宏偉的計劃。浮士德當然從命,梅菲斯特當即給他派出了三勇士前去助戰。

第二場《前山山上》:敘述兩軍對壘,浮士德帶著三勇士出戰,梅菲斯特也借助魔術,使用水攻、火攻,又借來強大的音響,幫助皇帝取勝。

第三場《反逆皇帝的軍帳》:皇帝獲得勝利,論功行賞。浮士德獲得沿海的一大片土地做封地,不過那兒還是一片大海,還沒有陸地,尚有待於他去經營開發。身兼大主教的宰相責備皇帝與魔術師勾結,乘機要挾勒索,暴露出教會的野心和貪婪。

第四幕跟其他部分不同,在以前沒有打過腹稿,有人認為這是八十二歲的老歌德,為了急於完成第二部而匆促寫成的,所以分量不多,內容也欠充實。

第五幕

第一場《曠野》:一個旅人來到海濱的曠野,尋訪過去救過他性命的老夫老婦,從這一對老夫婦的口中,介紹浮士德在這裡填海圍墾、開發一片廣大的土地、為人民造福的偉大事業。浮士德曾叫他們遷讓,另外撥給他們新居,但他們不相信圍墾之地,不肯做拆遷戶。

第二場《宮殿》:年已百歲的浮士德在宮中悶悶不樂,因為那對老夫婦不肯遷讓,他們的房屋插在他的領地上面,使他不能登高望遠,觀看他的一切成就,不能一眼看到人類精神的偉大創造,就像眼中的刺一樣,使他覺得極其煩惱,甚至要發狂。梅菲斯特於是受命去處理這個問題。

第三場《深夜》:守塔人林叩斯在望樓上看到老夫婦的住處升起一片火光,原來浮士德叫梅菲斯特去跟老夫婦商量,用另一處地方交換,請他們遷讓,而梅菲斯特帶著三勇士前往,竟不由分說,將他們驅逐。老夫婦被嚇死,旅人被打死,屋裡的炭火被打翻,房屋著火焚燒,連同教堂和菩提古樹都化成灰燼。浮士德受到良心的責備,深感內疚。

第四場《半夜》:廢墟上升起的濃煙,被一陣陰風吹到浮士德身旁,四個灰色影子的女人,隨著煙氣飄來。其中匱乏和困隘,對於富貴而具有強盛的意志力的浮士德無法接近,罪孽也不能接近超人的浮士德,只有憂愁從鑰匙孔裡鉆了進來,因為浮士德借惡魔之力建立大業,卻殺了無辜的老人,於心不安,他覺得跟惡魔結交,束縛了自己的自由,想跟惡魔分道揚鑣,心裡籠罩著黑夜的陰影,所以憂愁乘虛而入。此時,盡管浮士德的精神仍然充滿活動的欲望,但他的體力已逐漸衰微,因此最後被憂愁吹了一口氣,就使他雙目失明,這就宣示著他的肉體的解體。但盡管如此,他的心中還有光明在照耀,他還要想趕快在他未死以前,完成他想幹的大業。他抓緊時間,叫他的手下拿起鐵鏟鐵鍬繼續進行開發新土地的工作。

第五場《宮中大院》:浮士德已距死不遠,梅菲斯特命令他手下的鬼怪們給他掘墓。但是那些鏟鍬的聲音,在盲目的浮士德聽來,卻像是為了建設新土地、挖土開河的聲音。他還夢想著建立一個理想的人類社會,他說:“我愿看到這樣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結鄰!”但這種理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要靠人們努力奮鬥去爭取:“要每天爭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兩者的權利”,而一旦這種理想能夠實現,他說:“那時,讓我對那一瞬間開口:停一停吧,你真美麗!”浮士德說完此話,就倒下去了。這是因為當初浮士德跟梅菲斯特打賭的時候,曾說過:“如果我對某一瞬間說:停一停吧,你真美麗!那時就給我套上枷鎖,那時我也情愿毀滅!”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惡魔得到勝利,實則不然,當初浮士德在打賭時說:“我如有一天悠然躺在睡椅上面,那時我就立刻完蛋!你能用甘言哄騙住我,使我感到怡然自得,你能用享樂迷惑住我,那就算是我的末日!”又說:“我一停滯,就變成奴隸。”現在浮士德雖已百歲,依舊渴望“每天爭取自由和生存”,想繼續不斷地活動,並沒有停滯,而且現在浮士德所說的這一瞬間,並不是惡魔用享樂將他迷住的瞬間,而是他自己進行無私的不斷努力,實現為人民造福的理想的瞬間,實現這種最高的理想,就接近天國,他的靈魂就不會進地獄。所以梅菲斯特雖然看到浮士德的肉體毀滅,卻無法佔有他的靈魂。因此當惡魔埋葬浮士德,等候著要攫取他的靈魂時,由天使下降,撒出玫瑰花,將惡魔播弄一番,而把浮士德的靈魂帶往天國去了。至此,惡魔的打算終於完全落空。

第六場《山峽、森林、巖石、荒涼之地》:這一場處理浮士德的靈魂獲救問題。浮士德的獲救,主要是由於他自己的不斷努力,“凡是不斷努力的人,我們能將他搭救”,但同時也由於“來自天上的愛”。這是為了要符合西方人的宗教觀念,他們認為單靠自己的努力還不能沐神福,還要加上神的恩寵,所以歌德在這裡搬出了聖母瑪利亞,並且還搬出第一部中的格蕾辛,作為一個已獲救的悔罪女子,來替浮士德向聖母求情。於是由這位象徵永恒的天主之愛的永恒的女性將他的靈魂導入榮光之境而升天。

以上將本劇各幕各場的劇情和內容作了一個簡要的解釋和說明,至於評價問題,有關文獻很多,在這裡不擬多談了。總的說來,這個劇本通過浮士德這個人物的發展,體現出新興資產階級的進步的知識分子追求為人類社會謀求自由和幸福的理想的目標而努力奮鬥的精神,說明只要人們肯努力實踐,敢鬥爭,敢爭取,就會克服一切矛盾和困難,不斷前進,走向光明的大道,這一生活的真理,在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意義。

在翻譯時除了在意義方面力求忠實於原文,在譯文方面力求明白曉暢以外,在詩體方面也力求移植原詩的形式。因此在行數方面,大體上是一行對一行,押腳韻也基本上按照原詩的押韻方式,原詩中有些不押腳韻的,譯文也避免押韻。至於每行的步數,則採取我國譯莎劇慣用的以頓代步的譯法,每頓以二字至三字為限,這種辦法當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原詩為抑揚格,還是揚抑格或是抑抑揚格,在譯詩中就無法表現出來了,而《浮士德》這部劇作,詩步變化很多,不像莎劇那樣從頭到底幾乎都是抑揚五步格無韻體詩。歌德在本劇中使用了各種詩形,包括但丁在《神曲》中所使用的三聯韻體詩和古希臘詩體,這些,在翻譯時都跟原作亦步亦趨。

劇本中有大量的希臘神話中的神名、人名和地名,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均按希臘原文讀音譯出,譯名主要參考楚圖南譯的《希臘的神話和傳說》。

最後要說明一下:《浮士德》是一部不太易懂的古典著作,原文中有許多矛盾之處,還有許多意義含糊、晦澀費解的地方,各研究家和注釋家常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尚無定論。譯者孤陋寡聞,魯魚亥豕,在所不免,尚祈海內專家和讀者們指正。

錢春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