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年间手稿本《迦陵词》研究
- 刘伟
- 11715字
- 2021-04-02 14:55:37
第二节 宜兴陈氏家族世系考略
关于宜兴陈维崧的家族世系脉络,学界基本考证清楚,如清代章学诚《宜兴陈氏宗谱书后》一文对宜兴陈氏家族源流支脉考述颇详[13]。目前学界共有三本陈维崧《年谱》,即陆勇强《陈维崧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马祖熙《陈维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周绚隆《陈维崧年谱》(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三本年谱虽繁简详略不一,但都文献功夫深厚,因而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将陈维崧的族谱脉络、生平事迹、作品系年等问题详加梳理,精心辨别考证,对于学界陈维崧研究做出了最为基础而重要的贡献。
陆勇强先生《陈维崧年谱》的长处在于对于谱主心灵世界的挖掘与感悟,如其导师章培恒为此书所作之序所言:“这部《陈维崧年谱》的价值也就在于其研究的深入和由此所显示的时代的若干真实样相以及谱主的复杂的内心活动。以年谱类研究著作而论,这样的深度,在我看来,实在是难能可贵的。”[14]陆勇强《陈维崧年谱》在“传略”部分从陈维崧先祖南宋名臣陈傅良[15]开始,至陈维崧嗣子陈履端结束,对陈维崧的祖上及妻儿子女的生平事迹做了详尽的梳理考述,列陈傅良(先祖)、陈一经(曾祖)、陈于廷(祖父)、陈贞慧(父)、汤氏(母)、时氏(庶母)、陈维嵋(二弟)、陈维岳(三弟)、陈宗石(四弟)、陈维岗(五弟)、妹二人(名不详)、储氏(妻)、妾某(名不详)、三女(名不详)、子狮儿(夭折)、嗣子(即过继子)陈履端等十九人生平文献介绍[16]。此处有一点需要指出,陆勇强先生依照陈维崧《敕赠征仕郎翰林院检讨先府君行略》记述其祖脉渊源:“自宋大儒止斋公居永嘉,由永嘉徙义兴,生仓四公,仓四公生四子……”[17]其实这一段文字需要进一步考证,仓四公应为陈傅良之孙,而不是“止斋公居永嘉,由永嘉徙义兴,生仓四公”,后文有详尽考述。
马祖熙先生乃学界老前辈,工诗善词,在诗词文献整理方面著作颇丰,和陈维崧相关的研究论著除《陈维崧年谱》一书外,还有《迦陵词选注》和《论迦陵词》等论文。马祖熙《陈维崧年谱》虽然在三本年谱中最为简短,但该书脉络分明,考证凝练准确。全书引言、世系表、传略、年谱、附录环环相扣,文气舒宕。该书陈氏“世系表”一章据《重刊宜兴县旧志》《清史稿》《迦陵文集》等资料,以横式树状图列陈傅良(止斋公)、陈仓四(称仓四公,有四子)、陈弘甫(卫辉丞,迁亳村)、陈远(称耕隐公)、陈邦(称思堂公)、陈宪章(称古愚公)、陈一经(称怀古公)、陈于廷(维崧祖父)、陈贞贻(维崧大伯)、陈贞裕(维崧二伯)、陈贞达(维崧三伯)、陈贞慧(维崧父)、陈维岱、陈宗大(维岱子)、陈维崧、陈维嵋、陈维岳、陈宗石、陈维岗、陈时英(宗大子)、陈履端(维嵋子,出嗣大伯维崧)、陈履和、陈某(维岳子,名不详)、陈履平(溶)、陈履中(洢)二十五人[18]。此处有一点需要指出,马祖熙先生也引用陈维崧《敕赠征仕郎翰林院检讨先府君行略》这则文献材料,对陈傅良儿孙两辈人失考。另外,马祖熙先生对陈履平、陈履中长幼排序失考,其实陈履中是陈宗石长子,陈履平应为次子。
但随着新文献材料的出现,关于陈维崧家世的研究日益深化,宜兴陈氏支脉谱系越发清晰,周绚隆先生的《陈维崧年谱》最为晚出,但所利用的新的珍贵文史资料,使宜兴陈氏谱系得到新的补充。该年谱乃周先生历时十余载,查阅上千种文献资料而成,洋洋数十万言,此书一经出版,学界评价极高,被誉为陈维崧生平研究集大成之作,如张晖《第三本陈维崧年谱》一文所说:
周绚隆先生的《陈维崧年谱》(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最为晚出,在充分吸收陆谱和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陈维崧生平的挖掘与考证达到了新的高度,可谓集大成之作。周著《陈维崧年谱》最大的价值在于发现并利用了一批珍藏于各地的家族、地方文献,将陈维崧的家世、生平、交游活动等前所未有地清晰化。[19]
又如张明强《文学与史学融通的典范——评周绚隆〈陈维崧年谱〉》(《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5期)一文从扎实的文献学功夫、对陈维崧之行实与交游圈深入而全面的考索、对陈维崧作品的深入分析与系年三个方面评价周绚隆的《陈维崧年谱》:
周先生《陈维崧年谱》达到了精核考据的水准,该著运用文学与史学结合的方法,占有和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对陈维崧一生事迹和交游网进行详实的考索,并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将陈氏作品编年,不论是家世、生平,抑或交游、系年皆事无巨细地罗列出来,是几十年来关于陈维崧研究的集成式力作,也是近年来年谱编撰方面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著作。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文献考功极为深厚,他在为书法家桂馥所作的《晚学集序》一文中曾由衷地说道:“为才人易,为学人难;为心性之学人易,为考据之学人难;为浩博之考据易,为精核之考据难。”[20]可以说,学者能够将文献中的事情原委、人物关系考证清楚十分困难,周绚隆先生于陈维崧研究文献收索之全面、考核之精到,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诚如祁雪芬《考证细致背景宏阔——评周绚隆先生〈陈维崧年谱〉》一文所评价的那样:
一、文献的搜求极尽所能,资料翔实,考证细致,严谨扎实。二、通过考证作者的行踪与交游,展现了当时文坛的群体风貌。揭示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交往关系以及清词中兴的背景与原因。三、书中穿插的一些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使读者得以一窥明清易代之际的大时代风云和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普遍心态。[21]
周绚隆先生《陈维崧年谱》一书所作《亳里陈氏家系表》用纵式树状图列陈傅良以下宜兴陈氏十六世家族世系表,包括陈仓四(宜兴陈氏初祖)、陈官四(二世)、三世祖(失考)、宏甫(四世,入赘宜兴亳村)[22]、五世祖(失考)、六世祖(失考)、陈伯敬(七世)、陈玘(八世)、陈瓛(八世)、陈远猷(九世,猷字为“”)、陈淞(九世)、陈浦(九世)、陈邦(十世)、陈郊(十世)、陈祁(十世)、陈郁(十世)、陈宪章(十一世)、陈大章(十一世)、陈表章(十一世)、陈孝章(十一世)、陈万章(十一世)、陈守章(十一世)、陈建章(十一世)、陈奎章(十一世)、陈谏章(十一世)、陈九章(十一世)、陈道章(十一世)、陈儁章(十一世)、陈孟章(十一世)、陈寿章(十一世)、陈王章(十一世)、陈格章(十一世)、陈纯章(十一世)、陈一经(十二世)、陈一敬(十二世)、陈一教(十二世)、陈于廷(十三世)、陈于明(十三世)、陈于扆(十三世)、陈于泰(十三世)、陈于鼎(十三世)、陈贞贻(十四世)、陈贞裕(十四世)、陈贞达(十四世)、陈贞慧(十四世)、陈宗大(十五世)、陈维岑(十五世)、陈维崇(十五世)、陈维岩(十五世)、陈维巍(十五世)、陈维峻(十五世)、陈维生(十五世)、陈维岱(十五世)、陈维岐(十五世)、陈维崧(十五世)、陈维嵋(十五世)、陈维岳(十五世)、陈宗石(十五世)、陈维岗(十五世)、陈履端(十六世)、陈履和(十六世)、陈履中(十六世)、陈履平(十六世)、陈履吉(十六世)、陈履祥(十六世)、陈履顺(十六世)六十六人[23]。
需要指出的是,周绚隆先生《陈维崧年谱》有宜兴陈氏三世祖、五世祖、六世祖三位失考,笔者查阅大量资料,考证出二世“官四”有子三人,其名分别为亨一(居叶塘)、亨二(守祖居)、亨三(居武进),以为亨二为三世祖;亨二子为云衢公(即四世弘甫,亦称卫辉公);另外根据笔者梳理查询,十三世陈于扆也有后人,其名为陈贞禧,乃陈维崧族叔,擅长戏剧创作,著有《梅花梦传奇》,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八有其“忠义”事略记载。另据相关文献记载,陈履端亦有子,叫作陈克猷。
陆勇强、马祖熙、周绚隆三位先生之《陈维崧年谱》对宜兴陈氏家族世系已经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对其家族人员生平事件做了基本介绍,考察极为详略。此外,陆勇强《陈维崧家世考述》(《暨南学报》2002年第1期)、邢蕊杰《清代阳羡文化家族文学活动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吕杨《陈于鼎事迹述略及其评价》(《常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吴春彦《亳里陈氏家乘所收钱谦益、吴伟业佚文考论》(《文献》2016年第2期)、吴春彦《清初戏曲家陈于鼎生平事迹考论》(《中华戏曲》2015年辑,总第50辑)、殷亚林《明清之际宜兴曲家群体及其家族传承》(《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王也《论陈维岳对阳羡词派的发展》(《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11期)等论文,也对宜兴陈氏家族世系有着重要的论述。各种文献交差对比后,可基本厘清宜兴陈氏家族世系脉络。笔者在三家年谱和诸篇论文等文献对比梳理的基础上,另根据宜兴档案馆藏乾隆三十三年(1768)所刊《亳里陈氏家乘》《清史稿》《商丘陈氏家乘》以及江苏宜兴地方志(如《高塍镇志》)、陈维崧系列诗文集等文史资料,对宜兴陈氏家族作详要概述:
一、陈氏祖源南宋名臣陈傅良概述
江苏宜兴高塍镇亳村陈氏家族为南宋名臣陈傅良(1137-1203)之后。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温州瑞安人,又号止斋,世称止斋先生,登进士甲科,谥号“文节”。陈傅良三十六岁进士及第,在地方先后任过迪功郎、承奉郎、福州通判、台州崇道院主管、湖南桂阳军知军、提举湖南常平茶盐事、湖南转运判官、浙西提点刑狱公事等,在京曾先后任过礼部员外郎、实录院检讨官、秘书省少监、起居舍人、集贤殿修撰、宝谟阁待制〔宝谟阁是南宋宁宗赵扩嘉泰二年(1202)所设立,内藏其父宋光宗赵惇作品〕等职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深厚的学养使其成为一代学者、理学大家,是永嘉“事功学派”的巨擘,有《止斋文集》等著作传世。叶适在《温州新修学记》一文中谈到永嘉学派构建时指出:“故永嘉之学,必弥纶以通世变者,薛经其始,而陈纬其终也。”[24]叶适也是永嘉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用比喻把永嘉学派喻为一幅精美绣帛,薛季宣(永嘉学派创始人)织经线,陈傅良则织纬线,最后由叶适经纬合一,三位大师奠基了永嘉学派。
陈傅良早孤,九岁时即父母双亡,靠祖母吴氏养育成人。年幼失亲,家境贫寒,但陈傅良聪颖好学,不惧磨难,迎难而上,少年期间的不幸遭遇反而帮助他铸就了朴实真诚、善良正直、坚韧实干的品格。陈傅良为人居正,学风严谨,反对性理空谈,主张经世致用,因而最终成为南宋一代名臣,名列《宋史·儒林传》。陈傅良还是南宋著名诗人,存诗五百余首,郑振铎在其《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将陈傅良诗风概括为“苍劲”[25]。又如,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比较了朱熹、陈傅良、叶适三者诗歌,认为陈诗“刚健”,而且明确指出“朱不如陈”:“朱子在理学家中,自为能诗,然才笔远在其父韦斋之下;能之同辈,亦尚逊陈止斋之苍健、叶水心之遒雅。”[26]叶适在《题陈止斋帖》中对陈傅良诗的成就有一段全面的评价:“余尝评公不用诗家常律,及其意深意精,自成宫徵,而工诗者反皆退舍,殆过古人矣。然惟公能之,欲拳者辙不近也。”[27]
陈傅良子嗣颇旺,据叶适、楼钥、蔡幼学为其所作《墓志铭》《神道碑》《行状》等文记载,他身后共有子女九人,二男七女。陈傅良的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师辙并非其所亲生,是因为妻子初生得女,于是乃从其兄那里过继而来,陈傅良《令人张氏圹志》自言道:“令人初得女,遂以余兄子师辙为己子,以进贺太上皇帝登位表,补迪功郎福州罗源县主簿:次子师朴,以绍熙五年大飨恩,补承务郎。”[28]陈傅良两个儿子分别叫作陈师辙、陈师朴,据蔡幼学《宋故宝谟阁待制赠通议大夫陈公行状》交代:“(傅良)子男二人,师辙承务郎,新监临安府盐官县买纳盐场(楼钥《神道碑》所记与此不同,为‘迪功郎,安丰军寿春县主簿’),师朴承务郎。”[29]陈傅良曾因为朱熹仗义执言,得罪权相韩侂胄而被免官,从此闭门静居,并将居室改称“止斋”。陈傅良晚年生活贫苦,加之次子师朴不幸早亡,极惹人怜,如作为至交老友的楼钥就曾向宋宁宗写了一篇言辞恳切、感人至深的《乞录用陈傅良之后疏》,为陈傅良长子提请进用:
故中书舍人陈傅良以一世名儒,为嘉邸直讲,最蒙恩遇。陛下践阼之初,置之从列尔后困于排抵,几至危殆。起知泉州,不及赴而卒。其家索然;次子已夭;长子师辙,穷匮孤独,曾经一任,改奏京秩,年过五栖迟逆旅,所向不偶,诚为可悯。臣与傅良为布衣交,后又同朝,俱掌内外制,情义至厚,真是畏友。其学问文章过臣远甚,实不忍其后之不振。窃见绍熙中陛下生辰,傅良献诗大蒙嘉赏,亲御翰墨写其诗篇,反以赐之,臣尝再拜而为之跋。奎墨既已刊之乐石,敢以墨本及臣跋语同以上进。伏望圣慈俯赐睿览!兴念簪履之遗,特降恩旨,录其嗣子,上以见圣主甘盘遁野之思,下以慰傅良沉泉之痛。[30]
陈傅良为一代名士学者,其生平可参见《宋史》《止斋文集》等资料,另南宋同是著名永嘉学者的叶适,作有《宋故通议大夫宝谟阁待制陈公墓志铭》;另一位南宋著名学者楼钥,作有《宋故宝谟阁待制赠通议大夫陈公神道碑》,陈傅良的弟子蔡幼学作有《宋故宝谟阁待制致仕赠通议大夫陈公行状》,陈傅良乃瑞安名人,所以《瑞安县志》也多有记载其生平事件。清人孙衣言所撰《瓯海轶闻》[31]一书中对陈傅良的先祖、本人生日、夫人之贤、弟子学生等方面多有记述,是研究陈傅良不可或缺的宝贵文献资料。目前学界共有两本关于陈傅良的年谱,分别是清人孙锵鸣《宋陈文节公傅良年谱》(文言,未标点)、今人周梦江《陈文节傅良公年谱》(点校孙锵鸣之年谱)。再加上周梦江整理点校《陈傅良先生文集》,以上所列,系为研究陈傅良的最重要的学术文献资料。陈傅良的道德品行、文章诗理不仅称道于当时,更延及子孙,其后子孙出现了很多名人贤达,继承发扬了优秀祖风。
二、陈氏家族由永嘉至宜兴的迁徙过程
由上可知,宜兴陈氏家族系出南宋永嘉大儒陈傅良一脉。陈傅良之后由永嘉而迁至宜兴,那具体是由谁迁来的呢?陆勇强先生《陈维崧家世考述》一文指出,南宋末陈傅良由永嘉徙居宜兴湖南,成为当地的新兴世族[32]。陆勇强认为陈傅良自己已经迁来宜兴,马祖熙《陈维崧年谱》依照陈维崧《敕赠征仕郎翰林院检讨先府君行略》记述,亦认为是陈傅良本人由永嘉徙居宜兴,还有一些学者推断,是陈傅良的儿子迁居宜兴。但据笔者考证,陈傅良并没有徙居宜兴之举,此其裔孙陈仓四(承先公)所为也,后文将具体论及。另外,陈氏迁于宜兴的具体时间也值得推敲,陆勇强、马祖熙、周绚隆三家年谱一致认为是南宋末年,如周绚隆先生《陈维崧年谱》明确断定“陈氏家族是南宋末年才移居宜兴的”[33]。其实,陈氏搬来宜兴是在元初,据《亳里陈氏家乘》和陈维岳《家风赋》记载,陈傅良裔孙陈仓四(即承先公)“爱义兴[34]山水,卜居滆湖南(亦称西滆湖,位于江苏宜兴与武进之间)白塔里”[35],陈仓四生于宋恭帝德佑元年乙亥(1275),四年后南宋即灭亡(1279),故其迁宜兴当在元初。陈行山《戊子续修家乘述》更是明确指出“自指挥使承先公于宋元之际由永嘉迁徙到义兴湖头白塔里”[36]。所以,仓四公被后人称为宜兴陈氏始祖,陈行山在《亳里陈氏家乘》中专门为其立传——《始祖宋亲军指挥使承先公小传》。由该小传可知,陈氏自南宋灭亡以后迁往宜兴。但这里有一个疑问,即南宋灭亡时,陈仓四才四岁,但为什么陈行山为其所立小传称之为“宋亲军指挥使”,是《亳里陈氏家乘》记载有误,还是其他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自承先公陈仓四迁居宜兴,元大德五年(1301)生子官四,官四字达之,因而被后世子孙称为“达之公”。官四在元代做过仪宾(仪宾乃公主之婿),《亳里陈氏家乘》介绍官四道:“来宜方二世,而克振家声。”[37]称其有才器,闻望过人,可惜没有详细事迹。“官四”有子三人,其名分别为亨一(居叶塘)、亨二(守祖居)、亨三(居武进),后世以为亨二为三世祖。亨二有子称弘甫,后世子孙称之为四世祖“云衢公”,曾任河南卫辉府同知,治政颇佳,所以子孙亦称其“卫辉公”。弘甫还隆任广东南雄府尹,任上致仕,因“配亳村吴太四女,因徙居焉”[38],自此始定居宜兴高塍镇亳村。陈行山《戊子续修家乘述》亦称弘甫“以人才明经荐任河南卫辉府同知,升南雄府尹,赘亳村吴氏”[39]。就这样,陈氏就从宜兴滆湖之南迁到了亳村,从此,“云衢公”即亳村始祖。陈行山在《始祖宋亲军指挥使承先公小传》一文中详细梳理了陈氏宋末元初的一段家族迁徙史:“我陈氏居亳村自南雄府尹云衢公始,而由浙之永嘉徙义兴,则自府尹之曾祖承先公……公系出宋儒止斋先生裔,生宋德佑元年乙亥,又七年而宋亡,其迁宜当在元初。”[40]这样一次跨朝代、跨地域的迁徙,不仅仅是生存所需,更是铸就了一个家族的荣耀,正如黄宗羲在为陈维崧父亲陈贞慧所作墓志铭所说:“(陈氏)由永嘉徙宜兴,遂为望族。”[41]从“云衢公”弘甫开始,江苏高塍亳村陈氏一支繁衍,人丁兴旺,后代名人辈出。
三、宜兴亳村陈氏家族支脉繁衍梳理
根据前文所知,能够反映陈氏由永嘉迁徙宜兴的文献材料盖有以下三种:陈维崧《敕赠征仕郎翰林院检讨先府君行略》、陈维岳《家风赋》[42]、郭则沄《陈踽公都尉浮湘集序》[43]以及最新的《亳里陈氏家乘》。由于陈维岳《家风赋》亦存于《亳里陈氏家乘》之内,故以往学界多以陈维崧《敕赠征仕郎翰林院检讨先府君行略》之自述为陈氏迁徙过程之依据,如陆勇强、马祖熙二位先生的《陈维崧年谱》均依陈维崧《行略》所记载:“自宋大儒止斋公居永嘉,由永嘉徙宜兴,生仓四公,仓四公生四子,五传生卫辉丞弘甫公,由湖南徙亳村。又五传生耕隐公远猷。耕隐公以名德重一时,文待诏征明尝作《乐耕图》赠之,并系以诗,有‘旧说子真矜谷口,今输元亮傲柴桑’之句。耕隐生思堂公邦,为桐庐丞。思堂生古愚公宪章,古愚生怀古公一经。”[44]其实,陈维崧《行略》所记亦有不准确之处,即家族迁徙由谁完成、迁徙的集体时间、陈傅良与仓四公之关系,根据前文考证,陈氏家族迁徙宜兴是由承先公仓四在元初完成的,陈傅良与仓四公是祖孙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概其时代久远,维崧记忆未细、考证未精之故也。
自云衢公弘甫因入赘来到宜兴亳村,从此枝蔓繁衍亳里陈氏一脉。宜兴陈氏家族,诗书传家,追求仕进,通过科举考试,后人名人辈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根据《亳里陈氏家乘》及《常州府志》(康熙年间)、《宜兴县志》(嘉庆年间)等文献记载可知,陈维崧祖上自亳村弘甫世系如下:云衢公弘甫生三子(三子名不传),由于《亳里陈氏家乘》残损缺失,弘甫子孙两代失考,即周绚隆先生《陈维崧年谱》所缺宜兴陈氏五代、六代祖也。直至七代伯敬公,人丁兴旺,植基深厚。据邢蕊杰《清代阳羡文化家族文学活动研究》[45]一文考证,伯敬公讳以恭,字伯敬。伯敬公有二子,陈玘、陈瓛,耕隐、隐樵两支皆为伯敬公后裔。在《亳里陈氏家乘》卷三、卷六中有清楚的记载:《耕隐公支十世至十七世世传》《隐樵公支十世至十七世世传》,家乘脉系明细,可观陈玘一支尤盛。邢蕊杰博士考证“耕隐公本为廷璧公冢子,后出继同高祖之介轩公”[46],如此可知,陈玘为“介轩公”,而陈瓛或为“廷璧公”。其后,“耕隐公”陈远猷生“思堂公”陈邦(曾任桐庐丞),陈邦生“古愚公”陈宪章,陈宪章即为本书传主陈维崧之高祖也。陈宪章生“怀古公”陈一经。怀古公陈一经笃良品性,以孝廉文明,后世子孙尊之为“怀古公”“孝洁公”,陈一经为陈维崧曾祖父。陈一经有三子:陈于廷、陈于明、陈于扆[47]。其中“少保端毅公”陈于廷,即陈维崧之祖父。陈于廷,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官居正二品),谥号“端毅公”,南明弘光政权追赠“太子少保”(官职为从一品),为宜兴陈氏家族官位最高的一位成员。陈于廷生有四子:陈贞贻、陈贞裕、陈贞达、陈贞慧。其中,有“明末四公子”之称的陈贞慧即是陈维崧父亲。陈贞慧生五子:陈维崧、陈维嵋、陈维岳、陈宗石、陈维岗。至此,本书传主一代清词大家陈维崧呼之欲出,他与纳兰性德、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陈维崧身后有一子三女,多不育。幼子狮儿及两幼女早夭,唯长女长大,适万某,在生育一儿一女后亦夭。维崧亡后,其弟维嵋子履端出嗣大伯一支。维崧生前坎坷多艰,死去亦身后寂寞,唯其所传《迦陵词》稿光耀词坛,不至使维崧英名泯灭。
需要指出的是,宜兴陈氏家族还有另外一支,门庭也极为显赫,举第荣耀。与陈维崧高曾祖父陈宪章同宗远房兄弟的陈儁章,有子名陈一教,陈一教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有子陈于泰(称为“状元公”,又称“谦茹公”)。陈于泰科考极为成功,为明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状元,与吴伟业、夏曰瑚同为一甲前三名。据《明史·余应桂》本传记载:“殿试读卷,取陈于泰第一。于泰者,首辅周延儒姻也。”[48]周延儒宜兴人,少聪明,有文名,年二十连中会元、状元,其后累升其官,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首辅大臣。陈维崧祖父陈于廷和“状元公”陈于泰是同辈伯兄弟关系,陈于廷一生耿直磊落,虽与首辅周延儒是同乡,周延儒与陈于泰还有姻亲关系(二者是连衿),但陈于廷从未利用这层关系依附周延儒。另据周绚隆先生考证,陈于廷与周延儒不但不交好,还形成世仇积怨,陈于廷被罢免官职都与周延儒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连陈于廷去世后,周延儒还欲加害陈于廷后世子孙[49]。
四、陈傅良以下宜兴-商丘陈氏二十四代世系表
远祖:陈傅良,傅良有子二人:陈师辙、陈师朴(早夭),陈师辙子仓四公迁居到宜兴,从此宜兴陈氏繁衍支脉,遂为望族。
一世:陈仓四(宜兴陈氏初祖)
二世:陈官四
三世:三世祖(失考)
四世:宏甫[50](入赘宜兴亳村,亳村陈氏初祖)
五世:五世祖(失考)
六世:六世祖(失考)
七世:陈伯敬
八世:陈玘、陈瓛
九世(陈玘之后人):陈远猷、陈淞、陈浦
十世(陈远猷之后人):陈邦、陈郊
十世(陈浦之后人):陈祁、陈郁
十一世(陈邦之后人):陈宪章、陈大章、陈表章、陈孝章
十一世(陈郊之后人):陈万章、陈守章
十一世(陈祁之后人):陈建章、陈奎章、陈谏章、陈九章
十一世(陈郁之后人):陈道章、陈儁章、陈孟章、陈寿章、陈王章、陈格章、陈纯章
十二世(陈宪章之后人):陈一经
十二世(陈儁章之后人):陈一敬、陈一教
十三世(陈一经之后人):陈于廷、陈于明、陈于扆
十三世(陈一教之后人):陈于泰、陈于鼎
十四世(陈于廷之后人):陈贞贻、陈贞裕、陈贞达、陈贞慧
十四世(陈于扆之后人):陈贞禧
十五世(陈贞贻之后人):陈宗大
十五世(陈贞裕之后人):陈维岑、陈维崇、陈维岩、陈维巍、陈维峻
十五世(陈贞达之后人):陈维生、陈维岱、陈维岐
十五世(陈贞慧之后人):陈维崧、陈维嵋、陈维岳、陈宗石、陈维岗
十六世(陈维崧之后人):陈履端(维嵋子,过继给陈维崧)
十六世(陈维嵋之后人):陈履端、陈履和
十六世(陈维岳之后人):陈履祥(维岗子,过继给陈维岳)
十六世(陈宗石之后人):陈履中、陈履平
十六世(陈维岗之后人):陈履吉、陈履祥、陈履顺
江苏宜兴陈氏十七代世系表
续表
续表
笔者在查阅文献时,还发现大量清代宜兴陈姓诗人,陈玨(字映玉)、陈长庆(字其白)、陈斑(字彬友)、陈闻(字闻生)、陈玉璂(字椒峰)、陈经(字景辰,号墨庄)、陈天策等,这些人都是宜兴人。如陈经,《中国词学大辞典》介绍他为清宜兴人,字景辰,著有《碧云山房诗》《荆南小志》《墨庄古文》《寒庖录》等,编有《续太平广记》。以上这些陈姓诗人是否也属于陈维崧家族一脉,待详加考证!另外,还有一些非宜兴籍的同源陈氏宗亲,如陈世祥,字散木,南通人,陈维崧在文集中常常以“兄散木”称之。
图2:宜兴陈氏十七代世系树形图
笔者绘制了宜兴陈氏十七代世系树形图,图中加黑部分为陈维崧在族谱世系中所处位置(见图2)。
宜兴亳村陈氏后来有一脉迁入河南商丘,即陈维崧四弟陈宗石入赘归德府(即商丘)侯府(即侯方域家)。据笔者考证,陈宗石有二子:履中、履平。其中,履中一脉往下为陈淮(弟:陈洛)-陈崇本(二弟陈懋本,三弟陈邦燮,四弟陈传霖);而履平一脉往下为陈濓-陈彬(弟:陈杲)-陈燕(堂弟:陈焯)-陈重(从弟:陈振斋、陈坛)-陈实铭。自此,中州商丘陈氏一支子孙昌旺,渐为望族。商丘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著名古城,明清以来城内居民素有“八大家”“七大户”之说,其中,陈家即为“七大户”之首。直至今日,人们在河南商丘陈家大院还能听到大量有关陈氏家族荣耀的溢美之词,最常见的赞美之词是“一门五翰林”“兄弟双御史”“四世词馆”等。
河南商丘陈氏七代世系表
续表
[1] 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台北:中华书局1970年版,第591页。
[2] 周韶九选注《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陈维崧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页。
[3] 《亳里陈氏家乘》:现馆藏于宜兴市档案,系民国二十九年(1940)开远堂藏本。该《家乘》珍存于宜兴陈氏后人手中,最先由严迪昌发现于民间,抄录部分内容。后来陈氏后人将该族谱文献捐献于宜兴市档案馆。此《家乘》文献研究价值巨大,如对阳羡词派研究、对宜兴地域家族文学文化研究均有着重要意义。
[4] 谭新红等《苏轼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版,第361页。
[5] 谭新红等《苏轼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版,第286页。
[6] 郭英德《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苏轼·杂体》,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481页。
[7]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045页。
[8] 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160页。
[9] 潘光旦《近代苏州的人才》,《潘光旦文集》第9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10] [清]陈维岳《家风赋》,见《亳里陈氏家乘》卷十八(现馆藏于宜兴市档案),民国二十九年(1940)开远堂藏本。
[11] 邢蕊杰《清代阳羡文化家族联姻与词文学集群生成》,《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2] 统计数据参见殷亚林《明清之际宜兴曲家群体及其家族传承——以吴炳、万树为中心》,《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13] [清]章学诚《校仇通义》,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92页。
[14] 陆勇强《陈维崧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5] 陈傅良,也有典籍记作“陈传良”,“传”的繁体字“傳”与“傅”极为相近,故讹误。在陆勇强、马祖熙、周绚隆三位学者所编著《陈维崧年谱》中均为“陈傅良”,故本书采用“陈傅良”说。
[16] 陆勇强《陈维崧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17] 陆勇强《陈维崧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8] 马祖熙《陈维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19] 张晖《第三本陈维崧年谱》,2012年8月22日《中华读书报》。
[20] 阮元《晚学集序》,见桂馥《晚学集》卷首,《续修四库全书》1458册,第642页。
[21] 祁雪芬《考证细致背景宏阔——评周绚隆先生〈陈维崧年谱〉》,《博览群书》2015年第4期。
[22] 马祖熙《陈维崧年谱》中宜兴陈氏四世祖“宏甫”为“弘甫”。
[23] 周绚隆《陈维崧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24] 冯克诚《陈亮、叶适“事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
[25] 郑振铎在其《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05页。
[26] 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8页。
[27] [宋]叶适《题陈止斋帖》,见叶适《水心集》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2页。
[28] [宋]陈傅良著,周梦江点校《陈傅良先生文集》卷五十,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1页。
[29] [宋]陈傅良著,周梦江点校《陈傅良先生文集》附录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6页。
[30] [宋]楼钥著,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十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63页。
[31] [清]孙衣言《瓯海轶闻》(上),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215页。
[32] 陆勇强《陈维崧家世考述》,《暨南学报》2002年第1期。
[33] 周绚隆《陈维崧年谱》(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34] 义兴,即宜兴,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太宗年号讳,改义兴县为宜兴。直至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才复改回宜兴。
[35] [清]陈行山《始祖宋亲军指挥使承先公小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1940)开远堂藏本。
[36] [清]陈行山《戊子续修家乘述》,见《亳里陈氏家乘》卷首,民国二十九年(1940)开远堂藏本。
[37] [清]陈行山《二世祖元仪宾达之公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1940)开远堂藏本。
[38] [明]陈于廷《府尹云衢公小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1940)开远堂藏本。
[39] [清]陈行山《戊子续修家乘述》,见《亳里陈氏家乘》卷首,民国二十九年(1940)开远堂藏本。
[40] [清]陈行山《始祖宋亲军指挥使承先公小传》,《亳里陈氏家乘》卷十一,民国二十九年(1940)开远堂藏本。
[41] [清]黄宗羲《陈定生先生墓志铭》,见《南雷文定前集》卷七,《国学基本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24页。
[42] [清]陈维岳《家风赋》,存于《亳里陈氏家乘》卷十八,民国二十九年(1940)开远堂藏本。
[43] 郭则沄《陈踽公都尉浮湘集序》,《龙顾山房全集》之《骈体文抄》卷二,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本。
[44] [清]陈维崧著,陈振鹏标点,李学颖校补《陈维崧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页。
[45] 邢蕊杰《清代阳羡文化家族文学活动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46] 邢蕊杰《清代阳羡文化家族文学活动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47] 殷亚林《明清之际宜兴曲家群体及其家族传承》一文为“陈于虔”,见《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周绚隆《陈维崧年谱》中为“陈于扆”。
[48] 许嘉璐主编,章培恒、喻遂生分史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明史》第八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328页。
[49] 周绚隆《陈维崧年谱》(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1页。
[50] 马祖熙《陈维崧年谱》中标列宜兴陈氏四世祖“宏甫”为“弘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