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世绘
  • 潘力
  • 3829字
  • 2024-11-04 10:53:58

三、美人画的新样式

18世纪后期是浮世绘的成熟时期,中期的锦绘发明,尤其是几代画师在色彩构图等各方面的探索和尝试,都为浮世绘的飞跃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提供了充足准备。在江户经济的繁荣背景下,市民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平民妇女的形象和日常生活风景也开始成为浮世绘画师的重要题材。因此,这一时期的浮世绘谱写了江户风俗画的灿烂篇章。

矶田湖龙斋

忠实继承铃木春信画风的矶田湖龙斋(1735—1790)原名正胜,俗称庄兵卫,尚无法确认其与铃木春信是否师徒关系,也有学者推测他们为师兄弟或是友人。他早期曾以“湖龙斋春广”和“春广”署名以示铃木春信的渊源,但不久就开始逐渐脱离春信模式,在作品中改署“湖龙”或“湖龙斋”,从他在18世纪70年代(安永年间)前期刊行的大量作品来看,从构图到色彩,在继承铃木春信风格的同时,也逐步表现出新的特征。同样是江户风俗和美人画等题材,相对于铃木春信的古典趣味,矶田湖龙斋笔下的人物更具鲜活生命的真实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正值江户女性发型的变革期,最新款式“灯笼发”(即鬓角的发髻向两边极度张开如透明的灯笼)在他的笔下得到真实记录。

矶田湖龙斋自1777年(安永六年)开始发表独具个性的、强调锦衣花裳和肉感魅力的美人画系列《雏形若菜初模样》,这是一个超过百幅的大系列,庞大的制作一直持续到1782年(天明二年),至今可考的还有近120幅之多。[1]这是浮世绘历史上划时代的花魁系列,不仅以一人一图的形式表现吉原花魁,还加入若干侍女形象。在构图上更别出心裁地将侍女形象缩小,以突出花魁的魅力。大画面形式与锦绘技法的运用,不仅使他的作品在浮世绘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种组合也成为美人画的一种新样式并对后世画师产生影响。此外,还由于这个系列真实表现了吉原花魁的服饰风貌,以至于几乎成为吉原的流行服装志。

雏形若菜初模样 丁字屋内雏鹤

矶田湖龙斋

大版锦绘

38.6厘米×25.4厘米

1777—1782年

神奈川县立历史博物馆藏

《雏形若菜初模样》也是矶田湖龙斋最后的版画作品,约1781年(天明元年)他获得了“法桥”的法号,功成名就后他逐渐从版画师的角色淡出,专注于手绘美人画,《美人爱猫图》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纤细的线描精致地勾勒出人物的动态与服饰,对细节的精确描绘赋予画面以独具个性的感染力。

北尾派始祖北尾重政

铃木春信之后,浮世绘界开始进入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许多流派逐渐形成,北尾派始祖北尾重政(1739—1820)就在此时崭露头角。他出身于江户小传马町的书肆之家,本姓北富士,幼名太郎吉,俗称久五郎。在各种绘本、版画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幼形成对绘画的热爱。他没有拜师入门,完全靠自学成为一代画师。北尾重政的版画制作活动自18世纪50年代持续到19世纪20年代(宝历至文政年间),早期作品明显继承了前辈画师的风格。18世纪70年代(明和至安永年间)之后,他的美人画开始追求实体感,逐渐走出前人的模式。刊行于1776年(安永五年)的三册绘本《青楼美人合姿镜》开启了浮世绘的一代新风。《东西南北之美人》系列是他的代表作,东西南北指当时江户的几个色情区,分别是北边的吉原、南边的品川、西边的新宿、东边的深川。这些地方除了妓女之外,还有男娼出没。江户时代盛行出卖男色的少年歌舞伎男演员,俗称“若众”,也称色子、阴间,从事男娼色情交易的茶馆称为“阴间茶屋”。《东西南北之美人 西方美人》描绘的就是新宿堺町一带的阴间茶屋里两位男扮女装的若众。

1

东西南北之美人 东方美人

北尾重政

大版锦绘

36.8厘米×26.2厘米

18世纪后期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2

东西南北之美人 西方美人

北尾重政

大版锦绘

38厘米×25.3厘米

约1777年

私人藏

青楼名君自笔集 濑川 松人

北尾政演

画帖一册

各48.8厘米×36.4厘米

1784年

千叶市美术馆藏

《艺妓与持三味线箱的女子》是北尾重政个人画风的生动写照,当时流行的“灯笼发”在作品中得到了逼真的表现,温厚的存在感成为他的美人画有别于其他画师的鲜明特征。北尾重政虽然没有留下太多的单幅锦绘,但刊行了大量绘本,由于当时的绘本多是成本低廉的单色“墨拓本”,通过租书屋的流通,他的画风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北尾重政还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他精通书法和俳句,俳名“花蓝”,这也对其弟子产生广泛影响,众多门生也皆具有较高的文学素质。

素有“北尾三杰”之称的北尾政演(1761—1816)、北尾政美(1764—1824)、窪俊满(1757—1820)等均是佳作频出的画师。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也是以制作绘本为主,单幅锦绘较少。北尾政演的画业几乎都集中在黄表纸的插图上,18世纪80年代(天明年间)是他画业的高峰期,制作插图逾百幅。此外,他还有很好的文学才能,自1779年(安永八年)开始北尾政演就兼任文学创作,在制作浮世绘的同时,也以戏作名“山东京传”撰写各类戏作的脚本,在文学与绘画两个领域都得到世人的认可。北尾政演至今可考的单幅锦绘有50余幅,主要制作于18世纪80年代前期。[2]代表作《青楼名君自笔集》,以新年的吉原为题材,描绘衣冠豪华的花魁们,细致的描绘表现了吉原的奢华气氛,背景上配以花魁自题的和歌与中国古典诗词,可见他对文学的关注。19世纪00年代(宽政至文化年间)之后,他放弃了北尾政演的画名,专注于黄表纸的创作,并委托其他画师为其制作插图,此后以山东京传的艺名活跃于文学界。

六玉川 野路之玉川

窪俊满

大版锦绘

38.7厘米×26厘米

18世纪后期

山口县立萩美术馆 浦上纪念馆藏

窪俊满早年曾随南苹派画师学画,1779年(安永八年)前后入北尾重政门下,两年后开始发表小说插图。锦绘技术发明之后,18世纪80年代末浮世绘曾一度流行避免使用鲜艳色彩的手法,日语称为“红嫌”,顾名思义,红色的使用受到限制,画面偏向冷色调。这正符合窪俊满的美学趣味,他以此制作了不少颇具特色的版画,代表作包括《六玉川》系列,其中人物形象舒展,色彩淡雅,带着古朴的诗意。与此同时,窪俊满还制作了许多手绘美人画,从中不难看出南苹派的风格手法。窪俊满同样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也作为狂歌师和戏作者发表作品,狂歌号为“一节千杖”。他画业的后期主要从事狂歌拓物的制作,拓物是免费派送的非卖品,在制作技法上较之作为商品的锦绘更加追求豪华。窪俊满被公认为多才多艺的画师。[3]

胜川派始祖胜川春章

另一位擅长手绘美人画的画师是胜川派始祖胜川春章(1726—1792),他本姓藤原,名正辉,字千寻,是宫川派画师宫川长春的入门弟子,因此取画号春章,后改画姓为胜川。胜川春章是少有的在版画歌舞伎画和手绘美人画两个领域都取得很高成就的画师,他在1775年(安永四年)刊行的绘本《当世女风俗通》的跋文中就有“春章一幅值千金”(出自“春宵一刻值千金”)一语。他还与诸侯大名等权贵人物有来往,晚年在大和山藩主柳泽信鸿的资助下,专注于手绘美人画的制作。胜川春章的经典之作当属生动表现四季风情的《妇女风俗十二月图》系列(现存十幅),以各具特色的季节风物为题材,细腻刻画各阶层妇女的形象和活动,如其中的《十月 炉开》一幅描绘了旧历十月初亥日,一群正值花季的民家少女围坐茶炉玩抽签游戏的情景,膝上的宠物和窗外的红叶传达着天真美好的气息。《妇女风俗十二月图》与另一系列《雪月花》(三幅)一道被日本文部省列为国家“重要文化财”,这是至今为止对手绘浮世绘的最高评价。[4]胜川春章的弟子胜川春好(1743—1812)、胜川春英(1762—1819)主要活跃于歌舞伎画领域。

1 七月 七夕

2 八月 名月

3 九月 重阳

4 十月 炉开

妇女风俗十二月图

胜川春章

绢本着色十二幅

各115厘米×25.7厘米

约1783年

静冈 MOA美术馆藏

一笔斋文调的《伊势海老的恋舟》画面取伊势龙虾的吉祥之意,少女和她身后的“若众”还有一只拟人化的章鱼,一起捧读手卷上的和歌。日语“海老”即龙虾,伊势龙虾出产于日本三重县志摩半岛,最早记述“伊势海老”的典籍是1566年的《言继卿记》,龙虾的长须也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在讲究食鲜的日本,龙虾被奉为高级食材的珍品。身披金属感十足的暗红色铠甲,加上华丽醒目的触角,令人联想到勇猛果敢的武士,由此成为“威风凛凛”的吉祥物。江户和大阪等地的诸侯为了庆贺新春,将龙虾作为装饰物,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伊势海老的恋舟

一笔斋文调

中版锦绘

26厘米×17.5厘米

18世纪

私人藏

风景画大师葛饰北斋(1760—1849)(早期画号胜川春朗)也出自胜川春章门下。他早期的美人画大多是修长的鹅蛋脸,小口微张,细腻的线条描绘出妙趣横生的容貌和姿态。《风流无双七时尚》为七幅组画,是葛饰北斋唯一的云母拓美人画头像系列,现存仅此两幅。华丽的云母拓增添了画面气氛,纯粹的表情和无意识的肢体语言让人感受到女子的天真无邪,巧妙记录了江户女性日常生活中俏皮的一面。《红姑娘》表现两个在洗漱的少女,一个正在化妆,一个刚洗完头发,嘴里含着一颗野果“红姑娘”,又名灯笼果;《远目镜》表现的是打着阳伞的武家夫人,和梳着岛田发髻、看着被认为是日本制造的朱红色望远镜的少女。两幅画面都配合新奇的玻璃器具。葛饰北斋一生使用过30余个画号,画面上落款的“可侯”是葛饰北斋39岁(1798年)至52岁(1811年)期间的画号,因此这种鹅蛋脸美人像俗称“可侯美人”。

1

风流无双七时尚 远目镜

葛饰北斋

大版锦绘

39厘米×25.5厘米

1801—1804年

山口县立萩美术馆 浦上纪念馆藏

2

风流无双七时尚 红姑娘

葛饰北斋

大版锦绘

39厘米×25.5厘米

1801—1804年私人藏

二美人图

葛饰北斋

绢本着色

110.6厘米×36.7厘米

19世纪初期

静冈 MOA美术馆藏


[1] 日本浮世絵恊会編『原色浮世绘大百科事典』第七巻、大修館、1982、12頁。

[2] 日本浮世絵恊会編『原色浮世绘大百科事典』第七巻、大修館、1982、66—68頁。

[3] 日本浮世絵恊会編『原色浮世绘大百科事典』第七巻、大修館、1982、72—75頁。

[4] 小林忠監修『浮世絵師列伝』、平凡社、2006、62——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