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显微男科麻醉技术的应用

(一)男科手术麻醉阻滞所需的范围

泌尿系统器官位于腹腔、盆腔、腹膜后及会阴部,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输尿管 交感神经的支配与肾区相同。迷走神经分布于输尿管的上中段,下段由骶神经的副交感神经支配。输尿管中下段的神经支与精索、附睾神经有联系。
膀胱 交感神经来自胸12~腰1-2脊神经,通过腹下神经丛支配膀胱;副交感神经来自骶2-4脊神经。
睾丸、附睾、精索 交感神经来自胸10~腰2脊神经。睾丸的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附睾来自骶2-4脊神经。
阴茎、阴囊 感觉神经由骶神经支配。
男科手术所需要的麻醉阻滞范围见表1-5-1:
表1-5-1 男科手术所需要的麻醉阻滞范围

(二)麻醉方法 1.表面麻醉(surface anesthesia)

适用于尿道及膀胱镜检查。大多数病人可在2%~4%利多卡因或0.5%~1%丁卡因表面麻醉下进行,由于尿道黏膜下的静脉窦极为丰富,容易被器械损伤,使局麻药吸收过快导致局麻药中毒。

2.骶管阻滞(sacral block)

适用于会阴部手术。骶管阻滞是经骶裂孔穿刺,注局麻药于骶管腔以阻滞骶脊神经,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方法。骶管阻滞可用1.5%利多卡因或0.5%布比卡因(均加适量肾上腺素),成人用药量一般为20ml。其麻醉时间分别为1.5~2小时和4~6小时。采取分次注药法,先注人试验剂量5ml,观察5分钟,如无不良反应,再将其余15ml注入。
骶管有丰富的静脉丛,除容易穿刺损伤出血外,对麻药的吸收也快,故较易引起轻重不等的毒性反应。此外,当抽吸有较多回血时,应放弃骶管阻滞,改用腰部硬膜外阻滞。约有20%正常人的骶管呈解剖学异常,如发现有异常,不应选用骶管阻滞。

3.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

适用于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及睾丸等部位手术,但对估计血流动力学波动大、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者,还是选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或全麻联合硬外麻醉较好。低血容量、穿刺部位感染、菌血症及低凝状态时也不宜选择硬膜外麻醉。
肾手术穿刺点选胸11~胸12,向头端置管3~4cm。麻醉平面上界在胸1,可得到较好的麻醉效果。输尿管手术选胸12~腰1,膀胱和前列腺手术选腰2~腰5即可。病人能保持正常的呼吸反射,用1%利多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混合液,或单独用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0.5%~l%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时除感觉神经被阻滞外,交感神经、运动神经也遭阻滞,由此可引起一系列生理扰乱。最常见的是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因此术中应注意麻醉平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处理。

4.脊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

适应于输尿管、膀胱和前列腺及会阴部手术。此方法既有脊麻的起效时间快、阻滞效果好的优点,也可通过硬膜外置管提供长时间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不能合作的病人、严重低血容量、凝血功能异常、穿刺部位有感染的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脊椎外伤或有严重腰背痛病史者,禁用脊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
男科手术采用脊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时,穿刺点一般选择腰2~3或腰3~4。蛛网膜下腔阻滞常用的局麻药为布比卡因,常用剂量为12~15mg,最多不超过15mg,一般用0.5%~0.75%浓度,起效时间需5~10min,可维持2~2.5h。手术时间较长时可通过硬膜外给药维持麻醉。
由于男科显微手术的切口为脐眼以下,受到来自骶神经的支配,对于腰部硬膜外麻醉,起效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而骶管阻滞的麻醉效果变异大,维持时间有限等缺点,作者所在医院最常用的麻醉方式就是脊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从而实现麻醉效果确切、稳定及麻醉时间可控的优势。辅助适量的弱阿片类药和咪唑安定或右美托咪定,患者可舒适入睡,并能配合医师。具有术中生命征平稳易于调控,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脊麻的并发症包括轻度的并发症及严重的并发症,前者如:低血压、平面过高、呼吸抑制、脊麻后头痛及背痛;后者如:神经损伤、脑膜炎、马尾综合征、硬膜下出血、脑损伤及死亡等。这些严重的并发症罕见,低于1/10,000。

5.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全身麻醉是男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麻醉方法多选用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配合肌松药;控制呼吸,肌松良好,利于手术操作。适用于所有男科手术的麻醉,特别是手术时间长、手术复杂、心肺功能较差、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的严重疾病病人的手术麻醉;也适用于硬膜外麻醉禁忌者,或病人不合作者。

(1)麻醉诱导:

麻醉诱导可使病人失去意识,同时反射也被抑制。诱导的方法选择取决于病情、预期气道管理中的问题(如:误吸的危险、插管困难等)和病人的意愿。男科手术常用的诱导方法有静脉诱导和吸入诱导两种:

1)静脉诱导:

面罩纯氧给氧后,静脉注入一种强效的短效催眠药。随着意识的丧失,应继续给予静脉麻醉药和(或)吸入麻醉药。病人可持续自主通气或辅助通气。

2)吸入诱导:

给病人预先给氧后,应加入低浓度吸入麻醉药,然后每3~4次呼吸增加0.5%的浓度,直到麻醉深度可满足静脉置管或呼吸道处理。如果是低刺激性的药物(如七氟烷)可采用高浓度单次肺活量吸入诱导。

(2)麻醉维持:

在麻醉维持阶段,麻醉医生需维持病人内环境稳定(生命体征、酸碱平衡、体温、凝血和血容量)和调整麻醉深度。

(3)全身麻醉的苏醒:

当手术接近完成时,随着手术刺激减少,麻醉深度也应减浅以促进迅速苏醒。对残留的肌松药作用进行拮抗,并在苏醒前给予镇痛药。手术结束后,病人在拔管前通常恢复仰卧位。
病人清醒并有反应、肌张力完全恢复时,气道梗阻和拔管后误吸的危险性减少。当病人呼吸衰竭、低体温、延迟苏醒、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应在手术后保留导管直至这些情况好转后再拔管。在全身麻醉苏醒过程中偶尔会出现躁动情况,尤其是青壮年。必须排除病理性原因(缺氧、高碳酸血症、气道梗阻、膀胱充盈)。疼痛是引起躁动的常见原因,可通过谨慎地给予阿片类药物来治疗。

(三)术中管理

游离组织移植术中输注平衡液和羟乙基淀粉液,适当血液稀释可减少血液粘滞度,有利于修复组织的血运,适当采用肝素化可以防止吻合后血管栓塞;在长时间手术中,除常规的循环、呼吸、体温监测外,还需定时测定血气、血电解质等参数,即时调节水和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对于失血、渗液较多的手术,应注意监测心电、血压、脉搏及尿量等,及时补充血容量,避免发生低血压;由于输血有增加传染疾病和发生输血反应的危险,传统的输血观念已在改变,手术中减少输血或不输血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另外,疼痛、低温、滥用血管收缩药及输血输液反应均可引起血管痉挛,影响移植组织的血液供应,故应尽量避免。

(四)术后尿潴留及恶心呕吐并发症的处理 1.尿潴留

其原因可能为:麻醉后神经功能暂时紊乱,排尿反射恢复较晚;腰麻后骶神经恢复较晚,逼尿肌不能收缩,外括约肌痉挛,产生尿潴留;病人精神紧张,尿道括约肌痉挛,不习惯在床上排尿;手术后疼痛使尿道括约肌痉挛,影响排尿;盆腔手术损伤膀胱神经,影响排尿阻。术后尿潴留的预防主要是解除病人忧虑,术前在床上训练排尿动作。发生尿潴留后可用听水流声、针灸、下腹部热敷、嘱病人站或坐位排尿等方法。术后6~8小时如仍不奏效,需施行导尿术。

2.恶心呕吐的防治和处理 (1)非药物预防措施:

手术前适当禁食可减少围手术期恶心呕吐的发生。手术前均需要通过常规禁食来排空胃内容物,以防止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生呕吐和反流、误吸。麻醉诱导期面罩加压给氧时,需采用正确的手法托起下颌,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面罩通气的压力也不宜过大,避免胃部过度膨胀。减少清醒患者避免过度咽部刺激。整个手术过程及手术后都应维持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避免低氧血症和低血压。

(2)药物治疗:

镇吐药物是通过抑制脑内第四脑室的化学感受区、大脑皮层和耳前庭器、或者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而防止或缓解围手术期恶心呕吐。

1)5-HT3受体拮抗剂:

是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化学感受区和内脏传入的迷走神经上的5-HT3受体有高度选择性的拮抗药,它既可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又能阻断外周迷走神经产生恶心、呃逆的向心反射,从而双重阻断恶心、呃逆的发生与传导,从而起到减少应激,平静术野,镇静中枢,稳定患者的良好效果。它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止吐药。属于此类药物的有昂丹司琼(Ondansetron)、格拉司琼(Grasetron)、达拉司琼(Dolasetron)、托烷司琼(Tropisetron)、阿扎司琼(Azasetron)等。这类药物不良反应很少,偶可见头晕、面部潮红、过敏等,偶有引起心律失常的报道。托烷司琼是一种新型、高效、高选择性的52H T3受体拮抗药,因此广泛应用于放、化疗及术后恶心、呕吐的治疗。有文献报道,术毕静注2mg的托烷司琼即可有效预防全麻术后的恶心、呕吐,并认为在应用可能导致恶心、呕吐的药物(如阿片类镇痛药)时,应用托烷司琼的剂量可达到5mg。5-HT3受体拮抗剂的药效及安全性相似,仅存在强度与半衰期差异,与传统型抗呕吐药相比,药效相当甚至更好,而不良反应少,但价格较高,建议用于高危患者。

2)丁酰苯类药物:

丁酰苯类药物通过阻滞多巴胺受体而发挥作用,因此不仅具有镇静、抗精神病和镇吐作用,而且对内分泌系统具有明显影响,并能导致锥体外系症状。
氟哌利多是经典应用于围手术期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的药物,其预防性镇吐效能比甲氧氯普胺强。但氟哌利多副作用发生率高,如锥体外系症状、焦虑好动,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其致心律失常作用,患者可出现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性改变,已有引起多起心脏意外或并发症的报道。美国FDA对氟哌利多的使用多次发出警示,建议即使使用小剂量氟哌利多,也应在其他一线药物使用无效时才考虑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监测12导联心电图,术后还应观察心电图2~3h。虽然有报道小剂量氟哌利多(0.625~1.25mg)与生理盐水相比,引起的QT间期延长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随着新型抗呕吐药物的使用,氟哌利多在防治恶心、呕吐中的应用明显减少。

3)苯胺类药物:

甲氧氯普胺为苯胺类替代物。能兴奋上部胃肠道的活动,使食管括约肌静息张力增加,而贲门括约肌张力松弛,胃肠蠕动增加,胃排空加速。同时能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从而具有明显的镇吐作用。

4)其他药物:

①地塞米松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止吐药,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抗感染效应及稳定细胞膜有关。已有很多关于其预防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报道。该药容易获得,价格低廉,不良反应极少,作为预防性用药,应该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②多潘立酮为强效外周性多巴胺受体阻断药,直接阻断胃肠道的多巴胺受体,可增加贲门括约肌的紧张性,促进幽门括约肌蠕动和扩张的程度,加速胃排空,适用于手术后呕吐。溴必利有强效的镇吐作用,对呕吐有良好的镇吐效果,同时能调节胃肠功能。③选择性u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和甲基纳曲酮,可阻断胃肠道阿片受体,有效防治阿片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

5)联合用药:

联合应用作用于不同受体位点的抗呕吐药物较单一药物更能有效的防治。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现在已经发现到三联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少其不良反应,而且可以增强疗效。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氟哌利多或地塞米松是研究较多的联合用药方法。由于地塞米松没有氟哌利多过度镇静、锥体外系反应及心脏意外等不良反应,所以5-HT3受体拮抗剂伍用地塞米松这种组合方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莫利求 孙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