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颈部影像学:眼科卷
- 鲜军舫 史大鹏 陶晓峰主编
- 4435字
- 2021-04-19 18:13:39
第三节 眼眶炎症
一、眶内蜂窝织炎
【概述】
眶内蜂窝织炎(intra orbital cellulitis)为细菌性感染引起的眶内软组织急性炎症。常由鼻窦炎、外伤睑腺炎、颜面部化脓性感染引起。以小儿发病为多,是造成儿童突眼最常见的原因。
【病理】
大多数眼眶蜂窝织炎继发于鼻窦炎。鼻窦的感染很容易由菲薄的骨性眶壁或其他孔道扩散至眼眶。另外,感染还可以沿着相互连通、缺少瓣膜的面部、鼻窦和眼眶的静脉系统蔓延。病变的位置很重要,眶隔前的感染一般很少影响眼眶功能,而眶隔后的感染可影响视神经和眼的运动功能。
根据眼眶蜂窝织炎的发展阶段不同,本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个类型:①炎性水肿;②骨膜下蜂窝织炎和脓肿:③眼眶蜂窝织炎;④眼眶脓肿;⑤眼静脉和海绵窦血栓形成。由于以上各期表现有重叠,因此严格区分各个阶段较为困难。大约2/3的眼眶感染继发于鼻窦炎,大约25%的眼眶感染发生于外伤后,另有8%~10%通过皮肤感染蔓延至眼眶。
【临床表现】
临床上表现为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障碍,可伴有视力减退。如感染不能及时控制,可导致眼上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眶内脓肿,颅内受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和硬膜下脓肿,可出现相应神经症状。
【影像学表现】
超声表现:B型超声显示眼睑增厚。将超声探头偏向上睑或下睑时,见眼球回声位于图像一侧,而眼睑一侧声反射增强,且无明显边界,组织间回声界面增多。
CT表现:眼眶蜂窝织炎分期不同,CT表现不尽相同。炎症早期,眼睑软组织增厚,眶隔前软组织密度增高并增厚,边界不清,眶内结构尚正常。随着病情进展,病变累及眼内肌锥外,常见眼外肌增厚和边缘模糊,球后脂肪密度略增高,其内斑点、索条影增多。之后,眶内结构界面不清,眶内软组织密度弥漫增高,并眼球突出。扫描可同时显示眶周结构的病变,对于明确感染来源有帮助。病变向颅内蔓延可造成硬膜下脓肿,甚至脑膜炎。增强扫描可以显示增厚强化的脑膜和环形强化的脓肿壁。
MRI表现:MRI扫描可以清楚地显示眼眶内、外的结构和病变。炎症早期,病变局限于眼眶肌锥外间隙,病变多位于眼眶内侧和与鼻窦相邻处,与眼外肌相比,病变呈T 1WI中等信号,T 2WI高信号,边缘模糊且不规则,常伴有邻近鼻窦炎症。弥漫性蜂窝织炎可造成眼眶内结构不清,眼球不同程度突出。T 1WI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可见眼眶内炎性组织弥漫性强化(图3-9)。脓肿形成时表现为眼眶脂肪内边界不清的软组织团块影,脓肿内因脓液含较多的坏死成分而T 1WI为低信号,T 2WI呈高信号。脓肿壁纤维组织较多,呈T 1WI低信号,T 2WI等、稍低信号。增强扫描脓肿壁明显强化,中央坏死区无强化,脓肿内外壁均较光整(图3-10)。在DWI序列上脓肿内部弥散受限,呈高信号。蜂窝织炎还可造成眼上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此时患侧眼眶内脂肪较对侧呈T 1WI低信号,T 2WI高信号改变。MRI扫描对继发颅内的脑膜炎和硬膜下脓肿也可清晰显示。
图3-9 左眼眶内蜂窝织炎
A~D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示左侧眼眶内结构不清,眶内脂肪间隙模糊,可见条片状低信号影,眼球后部变形,眼球轻度突出;B.横断面T 2WI脂肪抑制,示左侧眼睑及邻近软组织肿胀,呈高信号,并见相邻左侧筛窦炎症,同侧海绵窦受累
图3-9 左眼眶内蜂窝织炎(续)
C.横断面增强后脂肪抑制T 1WI,示左眼眶内炎性病变不同程度强化,左侧海绵窦明显增宽及强化;D.冠状面增强后脂肪抑制T 1WI,示左眼眶内、外软组织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
图3-10 左眼眶脓肿
A~D为同一患者。A.CT冠状面软组织窗,示左眼眶下部肌锥内、外间隙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模糊;B.MR横断面T 1WI,示左眼眶下部病变信号不均匀,边缘呈等信号,中心呈低信号;C.MR横断面T 2WI,示病变边缘呈略高信号,中心呈高信号;D.MRI冠状面增强后脂肪抑制图像,示病变边缘明显强化,中心无强化
【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案】
MRI可明确病变发生的部位、范围,并且可以显示病变发展至不同阶段时相应的MRI信号特点,是眶内蜂窝织炎的首选方法。DWI序列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及鉴别诊断】
眼眶蜂窝织炎的诊断要点:①常见于小儿;②急性起病,早期眼睑肿痛伴红斑,累及眶内造成突眼,眼肌麻痹;③病变多位于眼眶内侧和与鼻窦相邻处;④边缘模糊且不规则,严重时造成眶内结构不清;⑤增强后眶内炎性组织弥漫性强化,常不均匀。
鉴别诊断:眼眶蜂窝织炎需与眶内发展较快的肿瘤进行鉴别,如横纹肌肉瘤。二者均可表现为急性发病,临床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病变的表现。在影像上,眼眶蜂窝织炎范围更为弥漫,可累及颅内结构,合并脓肿时,密度、信号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眶壁骨质破坏少见;横纹肌肉瘤范围相对局限,密度、信号相对较均匀,多可见眶壁骨质破坏。
【诊断精要】
眼眶蜂窝织炎常见于小儿,病变多位于眼眶内侧和与鼻窦相邻处,边缘模糊且不规则,增强后眶内炎性组织弥漫性不均匀强化。CT和MRI改变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
二、炎性假瘤
【概述】
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又称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idiopathic or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OI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肉芽肿。因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类似肿瘤,镜下所见为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故称为炎性假瘤。炎性假瘤通常见于成人,患病年龄多在中年,儿童大致占炎性假瘤患者的6%~16%。单侧多见,少数为双侧。在成人中,出现双侧病变往往提示系统性血管炎或系统性淋巴组织异常增生。然而,约1/3以上的儿童患者中通常为双侧累及,但很少与系统性疾病有关。病变可侵犯眶内多种结构,但常以某一组织为主。
【病理】
炎性假瘤最基本的病理改变是以成熟的淋巴细胞为主的多形性炎细胞浸润及纤维血管增生。根据细胞成分不同,可分为三个类型:淋巴细胞浸润型、纤维增生型和混合型。
(1)淋巴细胞浸润型:
最为常见,多发生于眼眶纤维脂肪组织和泪腺内,病变为灰白色肿块,无包膜,易破碎。镜下为成片的淋巴细胞,可形成滤泡,伴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病变内可见少量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
(2)纤维增生型:
临床上称为硬化型炎性假瘤,眶内多种组织(包括纤维脂肪、眼外肌、视神经鞘、骨膜及眼球筋膜等)可被侵犯,形成硬性瘢痕组织。镜下可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胶原化,其间散在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或成片胶原纤维周边有少量淋巴细胞。
(3)混合型:
以慢性炎性肉芽肿为主,在增生的纤维血管组织中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类上皮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病变可累及眶腔内单个结构,如眼睑、眼外肌、球筋膜囊、视神经鞘等,亦可弥漫累及整个眶腔。
【临床表现】
本病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发生和发展。常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和水肿,眼球突出和移位,眶内结节或肿块,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或萎缩,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因炎症累及部位、病变组织类型和病程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根据病变累及结构不同,影像学可有不同表现。病变一般呈软组织密度,增强后可有不同强度的强化。以增生肿块为主者,可位于眶内任何部位,多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缘较清晰,相邻眼外肌受压移位,边界欠清。累及泪腺者,典型表现为泪腺增大,眶部和睑部多同时受累,无明确的局灶性肿块,病变密度均匀,邻近脂肪间隙模糊,可呈网格状改变,并可蔓延至周围结构,眼睑亦可见增厚。累及眼外肌者,可见一条或多条眼外肌弥漫性增粗,边缘毛糙,肌腱附着点常可见受累增厚。累及球筋膜囊者,可见眼球壁增厚,边缘毛糙,邻近脂肪间隙模糊,增强后可见强化。累及视神经鞘膜者,可见视神经弥漫增粗,边缘毛糙,增强后视神经边缘环形强化。弥漫性炎症者,表现为球后弥漫性的软组织密度影与诸结构分界欠清,眶脂体低密度消失,视神经增粗,边缘不清,病变可经眼眶孔道累及眶外结构,眶壁骨质多无受累。
MRI表现:MRI不仅能清楚显示病变的形态及累及范围,还能根据其信号的不同判断其病理类型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者,病变呈T 1WI略低信号,T 2WI等信号;以纤维增生为主者,病变T 1WI及T 2WI均呈较低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可有不同程度强化(图3-11~图3-13)。
图3-11 双眼眶前部炎性假瘤
A~E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示病灶位于左侧眼球前方,与脑灰质相比,病灶呈等信号,信号较均匀,边界尚清,眼球壁与视神经相连处边缘稍模糊;B.横断面T 2WI脂肪抑制,示与脑灰质相比,病灶呈略高信号,信号较均匀;C.横断面增强后脂肪抑制T 1WI,示病灶均匀较明显强化;D.矢状面增强后脂肪抑制T 1WI,示眼球上、下均可见病灶;E.横断面增强后脂肪抑制T 1WI,(C图下方断面)双侧眼球下方均可见形态不规则病灶
图3-12 左泪腺炎性假瘤
A~C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示左侧泪腺肿胀,边缘模糊,与脑灰质相比,病灶呈略低信号,信号均匀,睑部及眶部均可见受累;B.横断面T 2WI,示与脑灰质相比,病灶呈稍高信号,信号均匀;C.横断面增强后脂肪抑制T 1WI,示病变泪腺明显均匀强化
【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案】
MRI可明确病变发生的部位、累及范围,对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病理类型炎性假瘤的表现显示更为清晰,是炎性假瘤的首选方法。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①CT和MRI上表现为眼眶内一个或多个结构的异常改变,包括泪腺增大,睑部及眶部均受累;眼外肌增粗,肌腱附着点亦可见增厚;球筋膜囊增厚,边缘毛糙;视神经增粗,边缘毛糙,增强后边缘强化;②眼眶内弥漫性异常密度、信号,各结构分界不清,眶壁骨质无明显受累。
鉴别诊断:
(1)淋巴瘤:
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假瘤通常在信号上较难同淋巴瘤鉴别,而以纤维增生为主者,病变T 2WI为稍低信号,与淋巴瘤信号上有差异。炎性假瘤形成的肿块可以位于肌锥内、肌锥外或同时累及肌锥内、外。淋巴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多见于泪腺区和球周筋膜囊。尤其是淋巴瘤多起自于眶隔前间隙的淋巴组织。而眶隔后没有淋巴组织,单纯眶隔后淋巴瘤少见。
(2)Graves眼病:
眼肌增粗通常不累及肌腱,眼外肌边缘光整,周围脂肪间隙存在。
(3)泪腺上皮性肿瘤:
典型的泪腺上皮性肿瘤常累及泪腺眶部,并且在影像上表现为局灶性肿块,骨质破坏和眼球的移位可提示更有可能为上皮性肿瘤。
(4)眼眶内实体性肿瘤:
包括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外皮细胞瘤、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眼眶神经鞘瘤和转移瘤等,实体性肿瘤通常有占位效应,一般会造成眼球外形的改变、骨质破坏和眼眶外的侵犯。
图3-13 双侧眼肌炎性假瘤
A~E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示双侧眼外肌不同程度增粗,与脑灰质相比,病变眼外肌呈略低信号,信号不均匀,肌腹和肌腱均增粗、增厚;B.横断面T 2WI,示与脑灰质相比,病灶呈略高信号,信号不均匀;C.冠状面T 2WI,示双侧眼肌炎以右侧眼上肌群和内直肌为明显,右侧上斜肌较对侧增粗;D.横断面增强后脂肪抑制T 1WI,示病变眼外肌不均匀强化;E冠状面增强后脂肪抑制T 1WI,示病变眼外肌明显强化,右侧球后脂肪间隙模糊
【诊断精要】
眼眶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其中最常见的是眼肌炎型、泪腺炎型和弥漫眼眶炎型。眼肌炎型主要表现为病变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均增粗,伴密度/信号异常;泪腺炎型表现为病变泪腺肿大,伴密度信号异常;弥漫眼眶炎型,急性者表现为眶内结构弥漫受累,慢性者表现为球后铸型的软组织肿块。结合临床病史,可明确诊断。眼肌炎型要注意同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鉴别,弥漫眼眶炎中有软组织肿块者,注意同淋巴瘤鉴别。
(高欣 张征宇 陶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