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民至上的感召力

我们党诞生于人民,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胸怀的是“人民梦想”,致力的是“人民生活”,坚守的是“人民立场”,关注的是“人民忧乐甘苦”,依靠的是“人民群众”,拥有的是“人民军队”,建立的是“人民政权”,追求的是“人民幸福”,践行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求解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斗的是“解放全人类”,真正把“以人民心为心”的精神书写在旗帜上,真正求得全体人民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中华民族“最大的同心圆”。

正是因为坚持人民至上,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筑成“真正的铜墙铁壁”,汇成磅礴的洪流大潮,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胜利前行;才成为时代合格的“答卷人”,凝聚起最震撼人心的前进力量,谱写了最大气磅礴的壮歌,绘就了改天换地的画卷,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壮举,绽放出耀眼的时代芳华。

真正的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这道出了人民创造历史和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性。

回顾近代历史,中华民族饱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与煎熬。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抛头颅、洒热血。

从“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时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作为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国体有了明确的擘画。他还特别强调: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折射出党的本色初衷和使命担当。从历史来看,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积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深刻体现出共产党人以民为本的人民思想。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人民真诚的支持,获取无尽的力量源泉。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掀起了改革开放浪潮,迎来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民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思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一以贯之的本色初衷和使命担当,是共产党人取得成功的宝贵精神财富。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彰显了党群“鱼水情深”,体现了党对每一名人民群众的关心关爱,散发出党性关怀。“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英雄”不仅是战争年代的群众画像,也是各个时期党的任何事业中的群众画像。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体现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受益,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缔造者。“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从历史发展看,人民群众不仅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为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还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千千万万个党员干部必须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紧密联系群众、带领群众,前赴后继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最终众志成城走向辉煌。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彰显了党的治国谋略和理政智慧。回顾党的历史,党始终认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夺取同步小康的全面胜利。

“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共产党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做到与人民心心相印、和人民同甘共苦、同人民团结奋斗,努力奋斗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最稳固的依靠。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依靠的是14亿人民的力量。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总结我们党发展壮大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始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实践表明,一个始终牢记宗旨使命的政党,才会在前行中不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个善于不断自我净化的政党,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人心向背不仅决定着国家政权的命运,也形成了历史的基本走向。回顾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群众“十送红军”,还是宝塔山下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感人场景,或是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我们党员不计私利、不问得失的奉献筑起了执政的“铜墙铁壁”。我们党把发展为了人民作为工作的根本归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目标,这既体现了党“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执政理念,也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夯实群众基础的决心。

众人同心,其利断金。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收获了辉煌与荣耀,也同样经历过困难与挑战,正是依靠万众一心、迎难而上的中国力量,才一次次涉过急流险滩。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党心军心民心拧成一股绳,“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灾区大地上最醒目的标语,就是中国力量的最好注脚。扎根人民,依靠人民,风雨无阻,奋勇向前。人民,当代中国传奇的书写者,人民,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有一首歌曲《江山》这样唱道:“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歌曲震撼了无数听众的心灵,也深刻诠释了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谊。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1937年3月,当谈到执政党与人民的关系时,斯大林曾经用一则希腊神话来比喻。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无敌的英雄安泰。安泰是大地女神盖亚和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安泰力大无穷,而且只要他保持与大地的接触,他就是不可战胜的,因为这样他就可以从他的母亲那里持续获取无限的力量。后来,敌人获知了这一秘密,便想方设法使他脱离和大地母亲的联系。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阴谋终于得逞,把安泰举到空中,架空了他,在空中把他扼死了。斯大林讲:“布尔什维克也同安泰一样,其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们同自己的母亲,即同那生育、抚养和教导他们成人的群众保持联系。只要他们同自己的母亲、同人民保持联系,他们就有一切把握,始终是不可战胜的。”

人民是立党之根。我们党自诞生之时起就把生存与发展之根深深地扎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生死与共。历史不能忘记,面对如磐的风雨、如晦的岁月,人民群众把我们党员紧紧地拥于温暖的怀抱之中,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什么叫水乳交融、鱼水情深。

人民是胜利之本。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鲜明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历程证明,坚持人民立场,充分发动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是我们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战无不胜、永立不败的基因和法宝。

人民是执政之基。立国之本,在于为民;执政之基,在于为公。没有比人民更强大的力量,没有比民心更稳固的基石。苏共亡党的教训很多,民心背离是其中决定性因素之一。历史一再证明,民生不可误、民心不可欺、民情不可违、民权不可侵。“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人民是改革之源。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的主体,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动改革的原动力。我国农村改革从安徽凤阳的大包干开始,企业改革从福建企业要求松绑开始,市场调节从集贸市场开始,多种经济成分从个体私营经济开始,对外开放从三来一补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为了人民,改革必须依靠人民。坚持人民立场,激发人民力量,这不仅是历史的启迪,更是再创辉煌的遵循。

人民是党的最大底气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赞颂中国人民,热情讴歌人民力量。光荣属于人民、感情系于人民、力量源于人民,掷地有声的话语,饱含自信与豪情,激荡光荣与梦想,体现着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贯穿着一如既往的人民立场,彰显了一个百年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

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古今中外,任何政治力量、任何政权产生、存在、发展的依据,胜败兴衰的关键,都集中于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许多形象的比喻,如鱼水关系、血肉关系、主人和公仆的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等等。这些比喻形象生动、贴切自然、通俗易懂,不仅揭示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深刻内涵,更昭示了“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的基本道理。

回首来时路,我们党从成立时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9000多万名党员,成为一个在14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根本上说,我们党的理论就是为了人民的理论,我们党的路线就是为了人民的路线,我们党的实践就是为了人民的实践。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说的就是这个根本道理。无论多苦多难,人民群众始终坚定地跟党走,原因就在于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把初心和使命定位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正是源于这样的初心和使命,革命岁月,我们党带领劳苦大众“打土豪分田地”,唤起工农千百万,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头等大事”。当年开展的粮食、棉纱、银圆“三大战役”,稳定物价,保障群众生活。改革开放后,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生工程,人民的衣食住行得到极大改善。走进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全面打响,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贯穿着党创业、守业、兴业的全过程。

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行”?就在于我们党“执政”与“为民”从不分离,始终没有忘记为什么而出发这个原点,没有忘记为什么而奋斗这个目标。执政必须为民,这是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只有“为民”执政,群众才会真心接受、真挚拥护、真正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我们党就难以成就当今的伟业。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是凝固的历史音符,也是共产党人的必然选择。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永远如此。

中国人民真“棒”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胼手胝足,薪火相传,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和伟大成就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更推动新时代的中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人民为什么如此“棒”?

人民有勤劳勇敢的品格。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和不辍劳作,孕育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品格。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人民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习近平总书记以磅礴之豪情发出时代强音:“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中国人民以勤劳勇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为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奠定了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从上古神话盘古开天、愚公移山对劳作的坚毅执着,到远古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农耕的恬然自得,再到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奇迹的中国速度、中国节奏,无不反映出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勇敢付出的优良品格。

人民有自强不息的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几千年来,自强不息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涵养着中国人民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精气神,为中国人民筑起坚固的精神长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更坚强,正是因为有这种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代先贤,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先驱,再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新时代奋斗者,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足迹,始终标示着民族前进的方向。

人民有敢为人先的气度。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从先人的变法变革图强运动,到当今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总是以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辉煌的科技成就,长时期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以后,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道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人民有逐梦理想的毅力。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并且不懈追梦、执着圆梦,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思想,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无不反映中国人民逐梦理想的情怀、境界和担当。对理想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向前。鸦片战争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伟大梦想,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的涅槃重生,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人民有家国情怀的抱负。家国情怀激扬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体现爱国爱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深深烙在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无论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贞执着,还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豪迈誓言,家国情怀早已沉淀为中国人民的内在品格,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激励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民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将个人理想追求汇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的洪流,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人民有协和万邦的胸襟。中华民族崇尚和谐,和谐文化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传承,植根于特色鲜明的民族精神土壤,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具人文情怀、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文化基因。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向往和追求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始终向往和追求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始终向往和追求和谐和睦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始终向往和追求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的友好合作关系,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文化所蕴含的深刻经世哲理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崛起中的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全新“中国方案”。

以百姓之心为心

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对共产党人的作风感受深刻。他在《延安归来》中写道:和他们天天见面谈笑,真是古人所说“如坐春风中”。让人如沐春风的,不只是共产党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表情,更是毛泽东同志对延安老人的殷殷问候,周恩来同志与边区群众一起纺线的朗朗笑声,朱德同志与战士一起打球的矫健身影。这些场面、细节,生动诠释了什么是血肉联系、鱼水关系。

中国共产党曾濒临绝境,之所以能扭转乾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在延安,美国将军马歇尔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正是因为共产党人始终把“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作为价值追求,坚持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才赢得党外朋友的真诚称赞“得天下者,共产党也”,才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从而凝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二字,永远镌刻在共产党人的灵魂深处,也是我们党永葆活力的源泉所在。

以百姓心为心,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救民于水火、解放劳苦大众为己任,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自觉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事业。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关心记挂百姓疾苦,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他们没有自己的私利,追求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追求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百姓心为心,是共产党人的恒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无可辩驳地向世人昭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钱学森曾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固、最牢靠的“后台”,是执政的最大底气。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这些都是以百姓心为心的体现,也是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恒心。

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切从群众立场出发”“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标准”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从成长、发展到壮大的历程及其所取得伟大成就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以百姓心为心,以人民福为福,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共产党人只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矢志不渝造福人民,我们就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伟大事业必将无往而不胜。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是中国共产党所指出的人间正道,更是中国共产党久久为功的事业抓手。1940年5月,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慰劳团以及募集到的大量抗战物资回到祖国。在重庆,蒋介石为了取得陈嘉庚在物资上的支持,大摆宴席,极尽奢华,一顿饭就花去了800大洋。陈嘉庚饭后陷入了沉思,国难当头,一位国民党的领导人竟然如此奢侈,中国的希望何在?带着疑问,他不顾蒋介石的阻挠,去了延安。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门外的露天场地上设宴款待陈嘉庚,十多人围坐一桌。饭菜上桌,只有在延安比较稀有的白米饭和洋芋(土豆)、豆腐等陕北农家菜,唯一的美味佳肴就是一只从邻居大娘家借来的老母鸡。当陈嘉庚得知这顿饭一共花了8毛钱后,他感慨良多,意味深长地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他在回去以后的演讲中断言: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

这8毛钱与800个大洋的奢与俭中有民心。淮海战役60万胜80万,被斯大林称为奇迹,这一胜一败中有民心。出行轻车简从,就餐自己排队;对百姓动辄任性,好讲派耍横,这一谦一骄中也有民心。宋代陆游有诗云:“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谁以百姓之心为心,把百姓的利益举过头顶,谁就能赢得民心,赢得未来。

纵览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前行足迹,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尤其凸显出民心之所向——1921年,从上海兴业路辗转到嘉兴红船上,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用马克思主义革命火种启蒙了民心;1931年,尚处在“攘外必先安内”危机形势下的中国共产党扛起拯救同胞于水火的大旗,主动抛却了党与党的手足之争,再次聚拢了近乎支离破碎的民心;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让屈辱了半个世纪的民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振奋;再接着,从激情燃烧的大建设时期,到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改革开放,再到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一步一履总关情”,正是民心使然,正是民心期盼,让中国共产党动力澎湃,目光如炬,得以驾驶着中国这艘巨舰稳步前行。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就能够得到群众最大程度的理解、认同、拥护,就能使我们党强基固本、永葆长盛不衰的青春活力。

高举为人民服务的大旗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共产党人的基本行动准则。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基本要求,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尽管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早已有之,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正式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提出来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的是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一再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他还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首都北京。中南海新华门,门内影壁上,毛泽东同志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同门前飘扬的国旗、高悬的国徽相互辉映。据考证,除了在会议报告或讲话中多次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外,毛泽东还经常用“为人民服务”作题词,这是他一生中题词最多的一句话。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擎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团结带领人民求解放、谋幸福、图发展,奋力开创幸福美好的生活,赢得亿万群众的衷心拥护……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人民,始终坚持着一种行动——为人民服务。只有理解了党与人民的关系,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守,才能破译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为什么能够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历经挫折还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支持,为什么能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就像一块永恒的试金石,时刻考验着每一位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任何政党都必须行动着,如果没有行动,政党必然从政治中出局。百年来,正是因为将革命、建设、改革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将为人民服务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新时代,重申“人民”的重要性,继续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依然呼唤这种“行动的政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脱离了人民群众,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只有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能一往无前,从胜利走向胜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形势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能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坚信群众是创造历史真正英雄的唯物主义史观不能丢。

从“为人民服务”到“为人民造福”再到“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共产党人始终高举为人民服务的大旗。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烈士追悼会上发表讲话,精辟概括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7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我们党这一根本宗旨,号召全党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百年来,与时代同步的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没有变也不会变,但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在发展。如果说,在革命年代,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集中体现为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在执政年代,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则更多地彰显在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

大道至简,人民至上。既然人民养育和支持了中国共产党,既然历史和人民选择我们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既然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为人民造福就是党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从“为人民服务”到“为人民造福”,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本质上是我们党在更大视野、更大格局、更大力度、更高层次上为人民更好地服务。

何谓“为人民造福”?就是要牢固确立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目标稳步前进。在当今中国,就是要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有温度,有幸福感、获得感的现实;就是要让老百姓喝上更干净的水、有更稳定的工作、生活在更优美的环境中,人民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是积极的行动主义者。“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人生一粒种,漫山木麻黄”的谷文昌、“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奔驰火车头”的左亭……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接力奋斗在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把为人民造福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为人民造福,前提是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重点是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键在于全心全意。在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问题上,一切“何必当真”的观念,一切“得过且过”的态度,都是万万要不得的。

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今天,迎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对生活有更美好的向往,共产党人的责任依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好务,全心全意为人民造福。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条千古铁律。“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凝聚着革命先辈毕生的追求,是永恒灿烂的碑文,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是风雨后的彩虹,格外绚丽多彩;是春日里的朝霞,释放着妩媚鲜丽,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活力依然。这既是我们党的丰厚遗产,也是我们党的神圣责任。必须付出全部的努力,做到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进行严格的修炼才能无愧于先贤。

春蚕到死丝方尽,俯首甘为孺子牛。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黄文秀,是高高飘扬的为人民服务的一面面旗帜,赤胆忠诚,鞠躬尽瘁,为时代竖起一道道丰碑。一个人无论职位高低,只要为人民利益着想,只要为百姓办好事,把根扎在人民心中,把心捧给人民,就能天下归心,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唯如此,人民才会记住他。

人民群众大于天

人民是天,民心为秤。共产党人要有“人民群众大于天”的情怀,把人民群众当作我们的“父母”“主人”和“老师”,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守好本分,感恩图报,愿当“好儿子”,争当“好公仆”,甘当“小学生”,不辜负他们的养育之恩、赋予之恩、教育之恩。

视人民群众为“父母”,愿当“好儿子”。父母是生我、养我的亲人,是我们生活所依赖的恩人。人民群众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干事创业的舞台、施展才华的天地、实现理想梦想的机会,就如衣食父母一样精心哺育着我们成长。人民群众成就了党的伟大事业,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就没有了依托、没有了支撑、没有了根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无所有、一事无成。我们共产党人,应善待群众有如善待亲人,服务群众如同孝敬父母。要愿当“父母”的“好儿子”。常怀赤诚心,把“父母”放在心中,敬重他们,理解他们,善待他们,帮助他们。常怀关爱心,爱戴“父母”,多“回家”看看,与他们拉拉家常,聊聊愿望,嘘寒问暖,沟通感情,使自己始终成为“家庭”的一员,做到“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常怀孝心,时常反躬自省,问问“父母”,“他们最需要什么”“我对他们还有哪些亏欠”“我能为他们再做些什么”,尽量满足“父母”的合理需求,让“父母”有所牵挂、有所依靠、有所寄托。

视人民群众为“主人”,争当“好公仆”。主人就是财物或权力的拥有者、支配者。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基石。人民群众赋予了我们职务、权力、荣誉,以及我们拥有的一切。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地位、执政权力的赋予者,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汇集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历史上,朝廷官员习惯把希望寄托于圣君贤相,忽视了老百姓中蕴藏的巨大能量。毛泽东同志预见到,在国共的角逐中,谁赢得人民,谁就将赢得未来的中国。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追悼大会上发表著名演说,深刻论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强调“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号召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要争当“人民群众”的“好公仆”,要做到温良恭俭让,时时忠于“人民群众”,自觉克服身份麻痹症、感情缺乏症,事事敬畏“人民群众”,要感恩“人民群众”的赋予,谨防被“人民群众”“炒鱿鱼”,存拼搏之志,举务实之策,守使命之责。处处服务“人民群众”,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办“人民群众”之所盼,多履“马前炮”之职,多做雪中送炭之事。

视人民群众为“老师”,甘当“小学生”。广大人民群众身居基层,长接地气,久观社会,广集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到了“老师”中间,我们就能找到打开问题之锁的钥匙、破解疑难之症的良方。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群众首创精神,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解决了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的诸多大事难事,与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般的深情,为党长期执政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共产党人,要甘当“老师”的“小学生”。放下“官本位”的臭架子,尊重群众,谦虚谨慎,自知无知,从小事学起,从“老师”那里获取新知识。克服高高在上的坏毛病,不耻下问,虚心求教,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老师”那里学到硬本领。摈弃“死要面子”的瞎讲究,调整心态,放宽心胸,放低头颅,忍受“老师”的“苛求”“鞭策”,真诚对话,交心谈心,谦卑学“艺”,从“老师”那里学到真功夫。

甘当人民的勤务员。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指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些什么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掉呢?”毛泽东同志认为,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就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他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就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新时代,当好人民的勤务员,要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要把服务人民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中,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018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汶川县映秀镇考察。一位老人握着总书记的手,激动地说:“您是我们的好领袖,中国人民的福星。”总书记答道:“谢谢,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代又一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讲过。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

人民群众大于天,民生利益重如山。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只有真心诚意对待人民群众,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持续拥护,才能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齐奋斗,才能让明德至善之“水”承载中国共产党这艘历史巨轮扬帆远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