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同村挚友陈洪明

1.学演“革命样板戏”,武术之乡小童子

20世纪70年代初,我入了团,当了名民兵,参加夜校扫盲工作,后来还学演“革命样板戏”,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陈洪明。

陈洪明是高中生,在我眼里他是个“大知识分子”,我非常敬重他。他是1972年高中毕业回乡。那时,村里很少有高中生。下半年村里组建民兵连,我担任一排排长,陈洪明担任三排排长,我们一起操练、值岗、巡逻,遇到民兵训练的日子,天不亮就要挨家挨户去叫大家起床。当排长期间,训练时我处处带头,严格要求,排里的小伙伴都很心齐,也很争气,我们一排因为工作出色经常得到表扬。

后排左起:杜桂潭、陈洪明、杜锡芳、杜苏芬、杜重梅前排左起:杜茂新、杜辽生、杜加仁、杜先锋

当时我妈是妇女主任,陈洪明爸是大队会计,都是村干部。两家关系不错,村里人有什么事,会找上门来求助解决纠纷,老妈很热心,也会说好话,两面调解一下,矛盾就解决了。

那时,我们同年龄段的人经常聚在陈洪明家玩。他有一个单独的屋子,就成了我们的聚会之地。再加上他家的位置好,窗户对着村里的大会堂,斜对面就是文艺队排练节目的地方。农闲时,文艺队会排练一些节目,排练地点都在大会堂。晚上我和陈洪明一起参加村民扫盲工作,陈洪明文化程度比我高,担任民师期间,我经常得到他的帮助,我们一起帮助村里许多老人长辈摘了文盲帽子。

那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除了八个“样板戏”以外,在农村很少有文艺活动,农民文化生活十分枯燥。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里组建文艺宣传队,可能由于我长得还算周正,看上去还有点帅气,多少有一点文艺天赋,我被村里的一位老戏子主角(演员)杜品堂看中,并把我推荐到宣传队。那时,陈洪明也在宣传队,我们一起参加《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戏的排演。那时我们扮演的都是配角,但都演得很认真。除了“样板戏”以外,我们还排练《紫曲河蚌》《北京的金山上》和种子舞等节目,那时我还作为主角演出这些节目。村文艺宣传队还经常到罗青村、楼店村、南山湖村、立光坞、后山坞、杨塘等邻村演出,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由于在这个阶段我在各方面都比较积极,而且表现出色,1973年加入了共青团。

叠罗汉

湖溪镇因后山店村罗汉班被文化与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我们后山店村是东阳小有名气的武术之乡。我们从小就受老拳师们的影响,因此有一种浸入骨髓的精气神。每逢年过节或农闲时,村里的老拳脚(师)手杜品堂、杜金法等人,总要到村大会堂里秀上几把,教一帮年轻小伙子习武。也许我手脚灵巧,头子活络,还有点好学,跟着老拳脚们也学了几招,如三脚马、打劈腿等基本武功。现在我们的村叠罗汉已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村也被国家旅游局评为文化之乡。

想当年我还是叠罗汉班的小童子呢。目前,后山店村也成立了东阳武术协会后山店分会。每每想到这里,还真有几分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