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写作源于一种担忧。

在图书馆空间改造过程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管理藏阅空间的流通部门负责设计和再规划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办公室等内务部门负责购买和置换书桌、沙发、椅子等家具,由内务部门监管的物业部门则负责图书馆内的照明、通风、空调等设备的购买和更换。但是,一些负责家具、设施、设备更换和空间再造的馆员或者职员并不具备专业的图书馆空间设计基础知识,或者即使有一定的图书馆学专业背景,但对于空间设计方面的知识还不够完善。与此同时,有些图书馆在空间设施更新方面很少考虑到读者需求和感受,比如购买大量的多人用桌;椅子和沙发设计不合理、不舒适;选购的沙发颜色过冷或过暖;装饰物过多、过杂与图书馆空间不协调;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不完善等。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与重塑过程中,实际负责人员对图书馆空间内的相关规范和参数不了解,仅凭借个人的判断和喜好来购买或置换空间内设施或设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会极大地影响到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体验。

图书馆的建筑结构是在建筑物建造时由建筑师决定的,建筑完成后的室内设计也主要是室内设计师决定的。但是在建筑交付使用后的空间室内布局、设计等是由图书馆馆员负责实施的,因此图书馆馆员的空间设计素养十分重要,将决定着图书馆空间的发展和未来。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图书馆界学者对图书馆空间的设计与再造关注度都很高,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随着信息技术和各种新型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图书馆消亡论”甚嚣尘上。传统图书馆的“空间、馆藏、读者”三大要素中,馆藏逐渐转为电子化,纸质馆藏逐渐弱化,图书馆开始转型,以往利用“馆藏”吸引读者来到图书馆,现在正在转变为利用“馆藏”和“空间”双重角度来吸引读者。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一些新的图书馆空间形式的出现,也使得图书馆空间的再造和重塑逐渐受到关注。

尽管图书馆空间设计相关研究十分热门,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缺少对图书馆空间设计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论述的学术著作。本书就以现代图书馆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进行了梳理和论述,并结合大量实践案例和作者多年研究以及国内外图书馆实地访问经验开展写作,力求尽可能全方位地梳理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的脉络,为图书馆馆员开展空间设计提供借鉴,也为图书馆学系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图书馆建筑和空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从建筑学、环境心理学、读者心理学等角度对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以此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本书的重点内容是从图书馆一般空间和新型空间两个角度开展论述。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宏观设计“设计方法和布局方式”以及微观设计“空间常见元素”两个角度,通过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一般空间的设计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第三章宏观设计主要介绍了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整体方法和流程,并从楼层布局、藏阅空间、学习空间、公共空间几个角度对图书馆宏观布局设计进行了论述。第四章微观角度则是针对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中所涉及的常见元素,如桌椅、书架、标识、照明、氛围等展开详细的论述。在第五章新型空间部分,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创客空间以及更加细化的图书馆空间模式,如教师共享空间、数字媒体实验室、数字人文实验室、知识市场等进行了理论与案例分析,力求全方位解析现代图书馆空间重塑的理论与实践。最后一个部分对图书馆空间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同时介绍了一个权威的学习空间评级体系供图书馆馆员做空间评估时参考。

本书的写作参考和借鉴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限于作者的学识和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同时,由于时间和篇幅限制,本书并不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但是希望本书可以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们更多的思考和批评,激起更多思想的火花。

是为序。

陈丹

2020年5月于丽娃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