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是苦。若色非是苦者,不应于色有病、有苦生,亦不欲令如是,亦不令不如是。以色是苦,以色是苦故,于色病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60]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色为常、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无常者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于色得解脱,于受、想、行、识得解脱,我说彼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平等舍:无作为的平等对待一切。
[2] 正智:此处指正知。
[3] 前际:即过去。
[4] 后际:即将来。
[5] 封著:《杂阿含·三九、四〇经》中作“封滞”。
[6] 随信行:若但信他、展转修行入圣道者,名随信行,乃见道位中之钝根者。
[7] 须陀洹果:预流果之音译,又作七还果,指修道位中断三结之圣者,最多还会于人天中受生七次。
[8] 增上:增强、上进之意。
[9] 随法行:若自思察、展转修行入圣道者,名随法行,乃见道位中之利根者。
[10] 结:烦恼之异名。
[11] 身见:又作有身见、萨迦耶见,即于五阴起我见、我所见。
[12] 戒取:又作戒禁取,基于邪分别,认为执持某些不当戒禁能得清净、解脱。《俱舍论》卷十九云:“于非因道,谓因道见,一切总说名戒禁取。”
[13] 疑:指于四圣谛、三宝等怀疑、犹豫。
[14] 三菩提:正觉之音译。
[15] 七有天人往生:(最多)在人间、天上受生七次。
[16] 东园鹿子母讲堂:又作东园鹿母讲堂,位于舍卫城外。鹿子母,又作鹿母。依巴利《法句经注》所述,优婆夷毗舍佉为弥迦罗长者之媳妇,但因其使长者由此皈依佛门,故长者对人言毗舍佉为我母。因“弥迦罗”意为鹿,故后人称毗舍佉为“鹿母”。《五分律》卷十一载:“尔时毗舍佉婿名鹿子,鹿子敬毗舍佉犹如敬母,时人遂名为毗舍佉鹿子母”。《俱舍论光记》卷八则云:“鹿母者,是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从星为名,此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是弥伽罗长者儿妇,有子名鹿,故名鹿母,从子为名。”鹿子母毗舍佉在嫁给弥伽罗之子时,施舍价值九亿钱之嫁衣,为佛陀建造此讲堂,故名鹿子母讲堂。
[17] 优陀那:旧译为无问自说经,指不待人问、佛陀感兴而说之经典,十二部经之一。
[18] 吾我:《增一阿含·五戒品·第九经》中阿那律说“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于中起识生吾、我者,是名憍慢结也”。
[19] 下分结:相对于上分结而说,指下界即欲界有情的烦恼:欲贪、嗔恚、身见、戒取、疑。结数为五,故又称为五下分结。
[20] 当有:将来仍持续存在,即常有。
[21] 坏有:将来会坏灭的存在,即无常有。
[22] 修习方便禅思:应当作“方便修习禅思”,本经下文同。方便,指(通过适当的)方法。
[23] 纯大苦聚:诸受皆苦,故说纯苦;导致无尽的轮回,故说大苦;有种种苦,故说苦聚。
[24] 二:《杂阿含·六六、六七、六八经》皆为“十二经”,故此字前疑有“十”字之脱文。
[25] 纯大苦:高丽藏原无此三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26] 死:依前后文,此字前疑有“病”字之脱文。
[27] 及:高丽藏原作“乃至”,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8] 受:高丽藏原作“爱”,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9] 有身集趣道:即趣有身集之道。“有”之聚合称“有身”。集起有身为“有身集”。
[30] 有身集灭道:即灭有身集之道。
[31] 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即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苦恼,其它经通常作“恼苦”。
[32] 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此处意即有身的含义、有身集的含义、有身灭的含义。
[33] 爱:高丽藏原作“受”,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34] 谓爱: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著:《杂阿含经》通常译作“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著”,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蕴相应·边》译作“当来有之渴爱、喜贪俱而为乐著于彼彼,谓欲爱、有爱、非有爱”。“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著”,《瑜伽师地论》译作“后有爱、喜贪俱行爱、彼彼喜乐爱”。希求后有名后有爱,于现在已得境界的所有贪爱名喜贪俱行爱,于未来境界的所有贪爱名彼彼喜乐爱。
[35] 爱:高丽藏原作“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36] 吐尽:意为断尽。
[37] 支:高丽藏原作“枝”,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38] 断五支、成六支、守护一、依四种,弃舍诸谛,离诸求,净诸觉,身行息:依《增一阿含·结禁品·第二经、大爱道般涅槃分品·第四经》,五支指五盖,六支指六常行,一指恒护一心,四种指四神足。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六·十集·救护品·圣居(二)》译作“已除五分,成就六分,守护一事,具足四依,除遣各别之谛,舍弃寻觅,思惟无浊,身行轻利”,其中,五分指五盖,六分指六常行,一事指成就念护之心,四依指“计量而亲近一事,计量而堪忍一事,计量而舍离一事,计量而除遣一事”,各别之谛指外道以为谛实的十四无记,寻觅指欲寻觅、有寻觅、梵行寻觅,无浊指断欲思惟、嗔思惟、害思惟,身行轻利指具足第四静虑。
[39]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增一阿含·结禁品·第二经》作“心善得解脱”、“智慧解脱”,心善得解脱指“爱已除尽”,智慧解脱指如实知四谛。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六·十集·二十》译作“善心解脱”、“善慧解脱”,善心解脱指心离贪嗔痴而解脱,善慧解脱指了知已究竟断除贪嗔痴。
[40] 无上士:《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作“名已亲近无上丈夫”。
[41] 非有他世死、非无他世死、非有无他世死、非非有无他世死:意即不可认为有将来世之生死,不可认为无将来世之生死,不可认为既有将来世之生死又无将来世之生死,也不可认为非有将来世之生死又非无将来世之生死。
[42] 声闻:音译作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修行之弟子。
[43] 七觉、八道:即七觉支、八圣道。
[44] 多罗树:属棕榈科乔木,花如黄梅,果熟则赤,可食。盛产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地。
[45] 灭尽向:为趣向灭尽而行道。
[46] 无:这里为谈不上的意思。本经下文同。
[47] 有:高丽藏原作“欲”,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48] 我: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49] 毗耶离:又作毗舍离、吠舍厘,此都城位于中印度,在恒河北岸,为离车族集居地。
[50] 离车:又作离车毗,乃一种族名。他们居于毗舍离城,实行共和制,颇为富强,甚至敢于与南方的摩揭陀国对峙。
[51] 摩诃男:又称为离车摩诃男。
[52] 知识:《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云:“宿昔同处、居家乐故,名为知识。”
[53] 阿耆毗:又作阿耆毗迦,意为邪命,指邪命外道。
[54] 富兰那迦叶:又作富兰迦叶,为佛世时六师外道之一,据说有五百弟子。他否认道德,主张无因论。
[55] 寂静:高丽藏原作“静寂”,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6]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7] 一向:决定、确定,只此无他。一,此字前高丽藏原有一“非”字,今依本经前后文意删去,本经下文同。
[58] 得不:根据文意,作“不得”更顺畅。
[59] 若无常色有常者……不令如是:参阅《杂阿含·三一六经》。
[60] 若色非是苦者……不令如是:参阅《杂阿含·三一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