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时,舍利弗告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不如实知,色灭不如实知,色味不如实知,色患不如实知,色离不如实知故,不堪能超越色。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不如实知,识灭不如实知,识味不如实知,识患不如实知,识离不如实知故,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超越识。

“若沙门、婆罗门于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超越色。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超越识。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无常者,为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色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宁有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

答言:“无常。”

“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宁有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75] 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输屡那!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输屡那!圣弟子于此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观,于诸世间无所摄受;无摄受者,则无所著;无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长者子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1]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高丽藏中《杂阿含经》每卷卷首均有此十一字,编者自卷二后承前省略。天竺,乃印度之古称,又音译作天笃、天督、天毒、身毒。三藏,此处指精通三藏之法师。求那跋陀罗,意译为功德贤,本中印度之婆罗门,因读《阿毗昙杂心论》而改信佛法、剃发出家,并博学三藏。刘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经斯里兰卡越海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南京祇洹寺,求那跋陀罗遂招集慧严、慧观等义学僧,译出《杂阿含经》。

[2] 一:高丽藏之《杂阿含经》均无此单经序号,今依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加上序号,以下各经同。

[3] 我:此处指尊者阿难,盖诸经皆由尊者阿难于佛陀般涅槃的当年凭记忆诵出、结集而成。

[4] 舍卫国:为古印度北憍萨罗国的代称,因舍卫城为其首都故,此国近于今尼泊尔之奥都。

[5] 祇树给孤独园:位于北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是佛教僧团较早的精舍。给孤独长者先以重金购得祇陀太子私家园林的大部份而建造,祇陀太子则将园林其余部份献给僧团,因为是此二人共同成就的,故称此园为祇树给孤独园。

[6] 色……受……想……行……识:此五者合称为五蕴、五阴。色,指有质、能障碍之法,如四大种及四大种所构成之物质。受,指领纳所缘之感受,如三受、六受。想,指于所缘之印象,如六想。行,指心之造作,如六思。识,指了别所缘,如六识。

[7] 梵行:本意为清净行、离淫欲行,佛教则指八正道之中道行。

[8] 后有:指后续的生死轮回。有,分业有与生有两种,分别指导致轮回的善恶业与由此善恶业所生的轮回果报。

[9] 空:指我空、我所空。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蕴相应·无常品》中只说无常、苦、无我,无“空”之内容,以下各经同。

[10] 非我:又译为无我。我,乃主宰义,指常恒、独立、自成之主宰体。佛教以无我为不共正见。

[11] 观: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2] 越:度脱。

[13] 无常及苦空……及于色喜乐:此四句为前面数经的摄颂,即取前面数经中的关键词结成偈颂,方便持经者依此摄颂忆诵相关的单经。

[14] 正:高丽藏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5] 正:高丽藏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本经下文同。

[16] 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一,指已断苦乃至已修道之尽智,与知已断不复更断乃至已修不复更修之无生智。

[17] 正: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8] 味:味著,即贪著其味、作用。关于味、患、离的含义,请参阅《杂阿含·四一经》。

[19] 染:此处意为染著、执著。

[20] 魔:全称为魔罗,意为杀者、夺命、障碍,又称恶魔、魔王,此处指天魔波旬,为欲界天天主。

[21] 梵:本意为清净,这里指大梵天,为色界初禅天天主。

[22] 沙门:为出家者之统称,通于内、外道。

[23] 婆罗门:又意译作“梵志”,在印度四种姓中处于最上阶层,在婆罗门教中是人神沟通的媒介,他们垄断知识、掌握祭祀。

[24]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尽觉,特指佛陀之觉悟。

[25] 天:此字后高丽藏有一“人”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刪去。

[26] 异比丘:意为某一位比丘。

[27] 信家、非家:通常译作“正信、非家”,意谓由正信佛法而见俗家之过患。信家,指正信佛法之家。非家,见俗家之过患而心生出离。

[28] 现法:指现世、今生。

[29] 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句中第一个与第三个“使”为名词,系烦恼之异名。第二个“使”为动词,役使之意。

[30] 善逝:意即善行,指常安住于正行、安住于不死的涅槃,为佛陀十大名号之一。

[31] 罗汉:正译应为“阿罗汉”,指断尽一切烦恼、得究竟解脱之圣者,为声闻之极果。《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云:“复次,罗汉名生,阿是无义,以无生故,名阿罗汉。”

[32] 如上:即如同前一经。

[33] 数:指(数数于)五趣(中轮回)。

[34]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明藏改。

[35] 偏袒右肩:指穿着袈裟时覆住左肩而露出右肩,主要以此表示恭敬。

[36] 身作证:又作自身作证,即亲身经验、体证。

[37] 所应:此处为所有之意。

[38] 义饶益:能成就义利。

[39]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明藏改。

[40]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明藏改。

[41] 结所系法:为结所系之法,意即伴随着种种结、能产生种种结之法。结,烦恼之异名。

[42] 深:印顺法师认为是“染”字之误。(《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29,正闻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二月重版。)另参见《杂阿含·二一六经》 注释。

[43]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明藏改。

[44] 波旬:又音译作陂旬、弊魔,意译作杀者或恶者。窥基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云:“又云波卑夜,此云恶者,天魔别名。波旬,讹也。”

[45] 头面礼足:跪拜时还以自己的头面去碰触对方的脚,系最恭敬之礼。

[46] 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王舍城,又译作罗阅城、罗越城、罗阅祇城、罗阅祇迦罗、罗阅揭梨醯,乃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都城。迦兰陀竹园,在王舍城北方的迦兰陀村附近。此竹园本为迦兰陀长者所有,后长者献于僧团,由频婆娑罗王建造僧伽蓝,又盛产竹,故名迦兰陀竹园。

[47] 罗睺罗:又作罗云,佛陀之子。在佛陀成道后重回迦毗罗卫城时,令罗睺罗以舍利弗为和尚而出家受戒。其为沙弥时,有种种不如法,受佛陀呵责后严于持戒、精进修道,最后证得阿罗汉果,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密行第一”。

[48] 使:因我见、我所见、我慢等能役使身心,故称使。

[49] 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即无我、无我所,我不在五蕴之中、五蕴也不在我之中。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蕴相应·罗喉罗(一)》译作“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50] 正无间等:指正观、如实知见。无间等,即现观、正观之意。

[51] 究竟苦边:指从苦海中究竟解脱。苦边,苦海的边际,意即越度了苦海。

[52] 迦:高丽藏原作“伽”,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3] 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应作“若闻于色生厌、离欲、灭尽、寂静之法”。本经下文同。

[54] 法次法向:又作向法次法、顺法次法、法随法行。所证名法,道名随法、次法,随顺所证法故。向,趣向、随顺。

[55] 见法:即现法,指现世、今生。

[56] 涅槃:又音译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意译作灭、寂灭,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原指(灯火)熄灭之状态,佛教则用来指一切烦恼断尽的状态。涅槃分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两种。

[57] 漏:烦恼之异名,能令心流动,故名为漏。

[58] 正解脱:即无为解脱,指一切烦恼灭尽无余。

[59] 三蜜离提:《杂阿含经》又译作三弥离提,《中阿含经》译作三弥提,《增一阿含经》译作娑弥陀。本为王舍城刹帝利种,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得喜行德,无若干想”之第一比丘。

[60] 说法师: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蕴相应·一一五》译作“说法者”。

[61] 舍利弗:又作舍利子、舍黎子、舍梨子,意谓舍利女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本是外道,后依佛陀出家证果,常代佛陀说法,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智慧第一”。

[62] 耆阇崛山:又音译作耆阇多山、崛山,意译为灵鹫山、鹫头山、灵山,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圣地,为王舍城五山之一。《大智度论》卷三对“鹫头”名之来源,一说山顶似鹫,王舍城人故共传言鹫头山;一说王舍城南尸陀林中有死尸,诸鹫常来啖食,食毕即还山头,时人遂名鹫头山。

[63] 输屡那:又作二十亿、二十亿耳,中印度伊烂拏钵伐多国长者之子,善弹琴;据说他出生后其父极为喜爱,予金二十亿,故名。随佛陀出家后,修行精进但不能证道,于是想罢道还俗。佛陀为他说琴喻,教导修行不能太过精进,也不能懈怠,当处中而行。他受教后如法修行,不久证得阿罗汉果。佛陀称誉他在诸弟子中“精进第一”。

[64] 问讯:即问好,如恭问其身心安适否。

[65] 变易、不安隐色:高丽藏原作“不安隐色、变易”,今依本经上下文改。

[66] 法眼净:又作法眼、净法眼,谓如实知见佛法之观慧。

[67] 不由于他:又作不由他度,指确认非外道法所能度,意即唯佛法为能度。

[68] 座:高丽藏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69] 优婆塞:又音译作伊蒲塞,意译为清信士、近事男,指受佛教三皈五戒之在家男子。

[70] 集:集起、招集。

[71] 灭:寂灭。

[72] 道迹:即苦集灭道之“道”。关于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的含义,请参阅《杂阿含四二经》。

[73] 于:《杂阿含·三〇经》中作“彼”。

[74] 已:《阿含经》中通常作“而”。

[75] 于:《杂阿含·三〇经》中作“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