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八
第三经亦如是。差别者:于佛、法、僧狐疑断,于苦、集、灭、道狐疑断。
[1] 摩拘罗山:在憍赏弥国内。
[2] 罗陀:出身于舍卫城婆罗门,老年出家,曾为佛陀之侍者。
[3] 有流:即有之流,因欲有、色有、无色有等如流水般相续不断,故称有流。
[4] 有流灭:即有之灭,指不再于三有中生死轮回。
[5] 恼苦:高丽藏原作“苦恼”,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6] 灭: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7] 断知:遍知烦恼的除灭。
[8] 恼苦:高丽藏原作“苦恼”,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9] 时,有:高丽藏原无此二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0]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1] 诚:高丽藏原作“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2] 时,有:高丽藏原无此二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3]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4]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5]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6]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7]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8] 骂:高丽藏原作“责”,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9]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0] 责:高丽藏原作“啧”,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1]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高丽藏原无此八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22] 死法:能导致(生)死之法。
[23] 族姓子:又作良家子,本指出身良好的男子,这里指正信三宝的善男子。
[24] 止慢无间等:意谓依现观而止慢。无间等,即正观、现观,有通达之意。
[25]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6] 比丘!诸有色:高丽藏原作“诸比丘,有色”,今依本经前后文改。
[27] 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高丽藏原无此十一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28] 断:坏灭之意。
[29] 欲:高丽藏原作“色”,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30] 十四经:指如《杂阿含·一二七经》中所说的断法、灭法、弃舍法乃至杀根本法。
[31] 欲贪断已:高丽藏原无此四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32] 习:攀缘。
[33]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高丽藏原无此八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34] 选:高丽藏原作“撰”,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35] 习近:近于……而习。
[36] 吐色:吐尽、消除于色的种种非法。
[37] 知:高丽藏原作“去”,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38] 本际:过去之开始。
[39] 六见处:依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蛇喻经》,有六处:①色;②受;③想;④行;⑤所见、所听、所思量、所识、所得、所欲、以意所反省;⑥此之见处,即彼是世界,彼是我,彼予死后成为常住、常、恒、久远、非变异法,予是永远如是存在。于以上六处认为“此是予之物,此是予也,此是予之我”,是为凡夫之六见处;于以上六处认为“此非予之物,此非予也,此非予之我”,是为多闻圣弟子之六见处。另参见《中阿含·二〇〇·阿梨咤经》及注释。
[40] 堪任:堪能。
[41] 作苦边:即到达苦边,意即从苦海中解脱出来。
[42] 集:高丽藏原作“习”,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43] 六见处:参见《杂阿含·一三三经》 或《中阿含·二〇〇·阿梨咤经》 及注释。
[44] 决定:高丽藏原作“不从”,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