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乾坤广大

——修身立德,功成天下

上一讲我们讲了《易》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的学问,“易道”这一特性从哪儿来的呢?这一讲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孔子用乾坤卦来作说明,乾坤两卦又具备了哪些性质呢?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孔子研究《易》,就是从乾坤两卦入手,这两卦的德性是整个“易道”的根本的内容。因为乾坤为大阴阳,所有的卦都从此出,所有的“易道”精神也由此出。那么,首先就把乾阳的特性加以说明:“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这里孔圣人把“大生焉”的理由给我们写出来了,是乾阳生出“大”来,乾阳为什么能生“大”呢?就是因为乾阳具有两个特性: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我们把这两个特性理解透彻了,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先看乾阳静的一个特性就一个字:专。什么是专呢?专就是纯一、别无他物、纯粹无二。我们说专一,“专”字就有“一”的意思。所以我们说精诚、专一、纯粹精一,无论行事或思考集中到极点,一心一意,就叫“专”,再进一步引申,便有凝聚为一之义。当乾静止时,它的性质就纯粹精一,这叫作“专”。“专”者,就是顺从自然,不是多心,而是一心一意,顺乎自然规律而行。

乾阳的另一个特性是“其动也直”,此处“直”,没有阻挡地向前就是直。当一件事物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阻碍,就不能够保持原来直行的方向,而会出现弯曲改变。这个“直”字,就是指能够无往不前,直道而行,宇宙之间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干扰阻碍它的运行。世上只要是有形的物体受到阻碍都不能“直”,比如光线,也做不到“动而直”,因为光线是有形物了。而乾阳可以“动而直”,这里的乾阳并非有形物,这是从易道“体用”上来进行的论断。乾阳的性质就出来了:它静止时,就是“精诚专一”;它运动时,就顺着“直”这一性质发展,而没有任何事物能阻碍它,于是就能令万物依着这个规律无阻碍地变化、发展。

正是因为乾阳具有这两种特性,所以,其催生生成万物就没有限制,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以言乎远,则不御”,这就是大到没有边际了。这也是“大生焉”的原因。

接下来,孔子又分析坤阴的特性:“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其静也翕,其动也辟”,这在说坤的性质,也是阴的特性,阴也有一静与一动。这里的“翕”与“辟”是什么意思呢?翕是闭合,辟是放开、张开的意思。这里用词非常讲究准确,在写坤阴性质用了两个动词“翕”与“辟”,与乾的“专”与“直”相对。我们来看,“专、直”来形容乾之德,并非是明显的动词,实际上是突出了乾阳的“体”的性质。而“翕、辟”来形容坤之德,是明显的动词,是突出了坤阴的“用”的性质。乾阳是创生,坤阴是生成,所以说“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坤德是“曲成万物而不遗”,就是坤德中的“一开一合”是“曲”,而不是乾阳的“直”,直是没有成物之能的。成物是在“翕辟”的曲中,具体体现为“开物成务,化成天下”的大用。天下万物皆为坤德化成,所以说“广生焉”。这里的广又为“多”之义。

通过对乾坤动静体用的关系的分析,我们明了乾坤生广大的内容,乾主创生,坤顺天而成万物,由乾坤阴阳动静交合,生出这个大宇宙,生出了这个宇宙中的一切,并且会“生生不息”地、广大地生下去。这也回答了为什么“易道”学问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的问题。

讲完了乾坤生广大的内容,多讲一下“辟”字的译文内容。在《论语》中有一章。“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也”。(《论语·宪问》)先说一下“作者七人”,这里的“作者”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写书写文章的人”,而是“能够做到的人”,也就是孔子说的“贤者”,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他所说的“四辟”的人共有七个,都是古时的公认的圣贤。“辟世”,朱子(朱熹)解释为“天下无道则隐”。在古时一些贤者遇无道君主的时候,选择归隐山林,不出来做官;“辟地”是“去乱国,适治邦”,因为春秋战国时,有不少诸侯国,所以可选择一个贤能君主治下的邦国;“辟色”是“礼貌衰而去”,这里的色,是面色,也就是别人给你脸色。“礼貌衰”,也就是对你不尊重了,不能以应有礼节来对你了,君子就不会受嗟来之食;“辟言”是“有违言而后去也”就是离开说话不算话的人。这就把“辟”理解为躲避的“避”。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朱子的解释有误。这里的“辟”也可能是“辟”的本义,即开辟的“辟”,那么“辟世”是平治天下,“辟地”是治其国,或者是淳化某一地方的风俗,建立礼义之邦。“辟色”的“色”也许是指自己,指自己的修为,所谓“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suī平声)然”,也就是说有仁德之心,面上就不会有恶色;也可能指他人,即君子和颜悦色,敬以直内,让周围的人如沐春风,那么也就和他在一起的人就有和悦之色。“辟言”就是三不朽中的“立言”,把自己对“易道”或其他的宇宙自然、人生方面的感悟写出来。我觉得这种解释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来天下”的君子理想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