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 太上感应篇汇编白话解(第二卷)
- (古)佚名原著 曾琦云编著
- 6854字
- 2021-01-18 11:13:15
大小虫子以及一切草木,都不可以伤害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大小虫子以及一切草木,都不可以伤害)
“昆”,众也,言一切大小虫也。“犹不可伤”,则其重且大者可知。今人恣伤物命,殊不知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方长不折”,儒训昭然。岂可谓昆虫微物,草木无知,而遽伤乎?
“昆”,是众的意思,就是一切大小虫子都不能加以伤害。“犹不可伤”,则其他较重且大的,就可知道了。现在的人任意伤害物命,竟不知道动物和人类都具有佛性。“树木正在成长时,不可以折损”,这儒家的训诫也说得非常明白。怎可说昆虫只是微小的东西,草木又没有知觉,就加以伤害呢?
《圆觉经》[1]序曰:“凡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
《楞严经》[2]曰:“如来常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
又如生公[3]说法,山石点头。墙壁瓦砾,岂得谓无佛性乎?
又如田氏之荆。
及唐中书堂之瑞柳,以建中末,姚令言兵变,车驾出幸奉天[4],树遂枯死。兴元元年,驾还,而树遂荣。则草木可言为无知乎?
太上垂诫之意。示人于一切有情[5]无情[6],在在养成一片慈悲,一腔生意耳。
《圆觉经》序言说:“凡是带有血气之类的动物,必定会有知觉;凡有知觉的,必有相同的体性。”
《楞严经》说:“如来常说,世间一切存在,都由真心所显现。一切因果关系,世界一切微尘,都由真心而形成形体。其中甚至连草叶的微细结构,如果追究它的根源,都有本体的真性。”
又如梁时高僧竺道生说法时,石头为他点头。可见墙壁瓦砾,怎可说它们没有佛性?
又如汉朝田真兄弟分家分树,庭中紫荆树立刻枯死,因而感动田真兄弟和好,不再分家分树,紫荆树便复活了。
再如唐朝宰相堂中的瑞柳,建中末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兵变,德宗皇帝被迫车驾出走到乾县,柳树于是枯死。在德宗兴元元年,车驾回宫,柳树又茂盛起来。像这种情形,怎可说草木没有知觉呢?
太上在此垂诫的用意,是开示人们对于一切有情无情等世间万物,都要养成一片慈悲之心,使心中充满生机而已。
译者补充:“姚令言兵变”
姚令言(?—784),是唐代河中(今山西运城)人。自幼从军,最初隶属泾原(今甘肃泾原)节度使马璘,以战功授金吾大将军同正。入朝担任太常卿,兼御史中丞。官至泾原节度使。
建中四年(783),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汝行营节度使哥舒曜被围,孤军无援;十月,唐德宗诏姚令言率兵前往援救。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长安,当时天寒地冻,士兵又累又饿,京兆尹王翔只赏赐粗饭。泾原兵不满王翔犒赏太少,于是哗然兵变。
姚令言当时人在宫中,闻讯后快马前往劝解未果。德宗急令每人赏赐布帛二匹,众人益怒,用箭射中来使。泾原兵与李忠臣、张光晟等拥立朱泚为主帅,攻入长安,与河北各藩镇相呼应。唐德宗只得仓皇出逃,是为泾原兵变。
朱泚登基后,以姚令言为侍中,源休为同知政事,令言又建议“杀郡王、王子,王孙凡七十七人”。不久,李怀光在澧泉击溃朱泚军。姚令言随朱泚逃往吐蕃,至径州,田希鉴闭门不纳,一部分泾原籍的士兵杀姚令言,并斩其首向田希鉴投降,传首长安。
如来说法时,一蛤[7]欢喜,跃出池上,倾诚谛听。偶为听法人柱杖刺杀。以听法故,命终之后,生忉利天[8],为忉利主。从忉利天,复至佛所,听说妙义,以开悟故,证须陀洹果[9]。蛤之为物甚微,后乃证果甚大。即此以观,昆虫一类可伤乎?
有一次佛陀说法时,有一只蛤蟆很欢喜地跳出池子,一心谛听佛说法。一不小心就被听法的人所拄之拐杖刺死。因为听佛说法的缘故,死后生到忉利天,做了忉利天王。又从忉利天再到佛陀说法的地方,倾听佛陀宣说佛法微妙义理,因为开悟缘故,证得须陀洹的果位。蛤蟆是很微小的动物,可到后来也能证得很高的果位。由此可知昆虫之类的动物哪能伤害呢?
昔有一僧,道眼[10]未明,以虚受净德父子供养,命终之后,乃于净德园中,生为草菌,日充其家蔬食。他人欲取,不可复得。菌之为物甚小,而有此殊特因缘。即此而观,草木一类可伤乎?
从前有一位出家人,修行不到家,道眼未开,在生虚受净德父子的供养,所以命终之后,就在他们家后园转生成为一种可食用的草菌,每天充当他们家中的蔬菜(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即此意——译者注)。别人想要摘取,却始终无法得到。像草菌这种非常微小的菌类,却有这种特殊因缘。从这案例来看,草木这一类的东西,可以随便伤害吗?
明长洲韩世能[11],世居陆墓[12],甚贫。祖永椿,每早起,持帚扫两岸螺蛳,缘岸而上者,以入中流,脱渔人之取。时枵腹扫及数里。
隆庆丁卯,世能赴乡试,年四十矣。父宗道,念父为救生勤劬,吾子又老大未遇。今偶有十金,何不买放生命祈佑乎?早起买大龟大赤鲤放之。
夕梦神告曰:“汝父功德大,汝子当科第,今赎放神龟神鲤,当令汝子入翰林,官至一品。”
后果中式,联捷,登翰林,官至侍郎,奉使朝鲜,赐一品服。
明朝时苏州人韩世能,几代一直住在陆墓,非常贫穷。祖父韩永椿,每天早上起来,拿着扫帚扫河边两岸的螺蛳,沿着岸边到上游,将它们扫入河中,以免渔夫取走。经常饿着肚子扫几里路。
在明穆宗隆庆丁卯年,世能参加乡试,年纪已经四十岁了。他的父亲韩宗道,想到自己父亲为了救助生灵非常辛苦,自己儿子年纪也大了,至今尚未考取。心想,为何不将身边拥有的十金,全部拿去买放生灵,祈求上天保佑呢?于是早晨起来,去买大乌龟及大鲤鱼放生。
当天晚上就梦见天神说:“你父亲积的功德很大,你儿子当能登科及第,但今天你买神龟神鲤放生,就使你儿子进入翰林院了,当到一品官。”
后来韩世能果然上榜,又连考连中,最后入翰林,官当到侍郎,奉命出使朝鲜,钦赐一品官服。
杭州妇人某氏,素凶悍,遇蚁循行厨灶,以火烧之,死者无算。又常以石灰塞蚯蚓穴。生一子,方怀抱。妇出外归,见床上一黑团。惊视之,则其子也,已为群蚁攒啮而死。妇痛儿,亦暴卒。
杭州某妇人,平素为人非常凶悍,遇到蚂蚁在厨房边行走,就拿火去烧,烧死的蚂蚁无法计算。又常用石灰塞住蚯蚓洞穴。她生了一个小孩,尚在怀抱中。有一次当她出外回家时,看到床上有一个大黑团。大吃一惊,仔细一看,原来儿子已被一大群蚂蚁聚在一起活活咬死。妇人痛失爱儿,不久自己也暴毙。
太仓州[13]吴怡,夜梦两绿衣丈夫乞命。怡寤曰:“是必有物当死者。”旦出门伺之,见数人执斧锯来,盖买得二银杏树,来斫之也。怡悟,偿其值,免焉。
太仓州吴怡,有天夜里梦到两位穿着绿衣的男子向他求救。吴怡醒后说:“一定有东西快被杀了!”天亮之后,他就出门察看,见到几个人手里拿着斧头和锯子,准备砍掉他们刚买下的两棵银杏树。吴怡这才明白昨夜梦境,就立即拿钱给砍树人,两棵银杏树才免于被砍死。
宋哲宗,宫中戏折柳枝。程颐[14]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帝喜而从之。颐贺曰:“陛下推此心以及天下,帝王之要道举在是矣。”又闻高子羔[15],方长不折。周濂溪[16],庭草不除,谓要与自家生意一般。总是圣贤存心仁爱,不忽细微之意。
宋朝哲宗皇帝,在宫中折柳枝做游戏。程颐说:“春天万物正在生长,不可随意摧折柳枝。”皇帝很高兴地接受建议。程颐庆贺说:“陛下如能推此仁心及于天下,帝王治国的重要方法全都在这里了。”又听说春秋时卫国高子羔,对正在成长的草木不去折损。宋朝的周敦颐,不乱除庭园草木,说是要与自家的生机一样。这都是圣贤以仁爱存心,不忽视细微之处的意思。
陈荐夫[17]曰:
仁人捐未用之余赀,智士施不报之厚德。使断肠残喘,续命于锋刃之颠;令槁[18]魄惊魂,回生于鼎镬之上。其为功德,有三无常放,有两不必放。有物生放,有人生放,有我生放。
夫世人放生,多克定时日,射利之夫,因而网、弋[19]以赴之,多致困毙。是以杀为放也。途间市上,耳目所及,随便买放,是谓放无常期。
一世人凿池置宛,既有常处,人得伺之。方脱捕者之网,旋作校人[20]之羹。是以放为杀也。江河林沼,地利随宜,监以善信,倏然而往。是谓放无常处。
世人外放生物,家中宰割不疑,至谓扰畜[21]待人,职宜供馔。不知子孙亦所豢养,横遭屠啖,彼心谓何?谚云:“经营还债,胜于布施;结会放生,何似戒杀。”以至草木尽属生灵,虮蛾都关佛性。或坏垣而破蛰,时覆巢以毁卵;以至弃膻聚蚁,积水生蛆;珍玩鱼鸟,致物以饲。我虽无杀之心,彼则有死之道。皆宜避忌,预护生全。是谓不放之放,放无常物也。
若乃遭噬触网,放之未必有生,更宜调养,使其平复。即不全活,因而瘗[22]之。又有猛兽毒鱼、恶虫鸷鸟,救彼一生,实延众毒。是当较丧全之多寡,量功过之重轻,听其自生自死,比之不见不闻。此二种者,不必放可也。
凡若此者,随缘随力,相机相宜。无以杀小为无伤,无以放小为无益。无惮劳而阻善念,无争价而废善缘。一物非寡,众生非多。肖翘[23]非小,马牛非大。一文非不足,万缗非有余。所谓有物生放,其尽于是矣。
物既有之,人亦宜然。或诖误[24]可悯,或冤困莫救;或厄盗贼水火,或遭疾病阽危[25]。或营求失利而忘生,或逋负[26]莫偿而欲死。此能资以物力,开其生路,惠之周旋,图彼解脱。人生我放,其视物生,尤为关切者也。故念我困厄望救心,自然形骸不隔。推我感恩救护心,自然功德有归。
若乃我放我生,倍当吃紧。人贪生处,即能丧生;放下杀生,是以长生。倘听六时[27]打磨,一切透悟,直认本来,了取无生。断世谛之网,撤尘劳之锢。一条洒洒,不系来去。无拘无迫,逍遥自在。种心放之壳外,真心脱彼轮回。则非人非物,高出“四生”[28]之中。不德不功,永超福报之上矣。因系之以偈。偈曰:“种种生成患亦成,有生才有放生名。与君打破牢笼去,悟得无生是放生。”
明朝的陈荐夫先生说:
仁慈的人捐出未用的多余钱财,有智慧的人施舍不望回报的厚德。使将被杀害,命在旦夕的生物,能在利刀宰割下脱险延命;使惊惧衰弱的生命,逃生于滚烫的锅镬之上。这种放生功德,有三种是不固定放生,有两种是不必放生。还有对生物的放生,对人的放生,为自己的放生。
世人放生,多先预定时日,急于获利的人因而有机会用网、箭去捕捉,多造成动物被猎捕或死亡。这样造成了杀生,还自以为是放生。应在路边或市场,耳目能够听到看到的,随意买来放生,这就叫作“放生无固定日”。
有些人开凿池塘安置水族,既有固定地方,就会暗中受人监视。使刚脱离捕网的鱼,马上变成守池人的佳肴。这样好像是放生,其实是杀生。在自然的江河森林沼泽中,可依地方便利,请一善良诚信的人监督,迅速地去放生,这就是“放生无固定处”。
有些人在外面放生,但家中仍毫无顾忌地宰杀动物,甚至说蓄养家畜,本来就是给人吃的。哪知道子孙也是我们所养,如果屠杀被吃,你心作何感想?俗话说:“还清旧债不结新冤,胜过布施的善举;组织慈善团体放生,还不如戒杀。”说到草木皆属生灵,水蛭飞蛾都具佛性。有人破坏墙壁使虫类难以冬藏,有时倾覆鸟巢毁坏其卵;还有抛弃膻腥使得蚂蚁聚集,积聚污水而孳生蛆虫;为了玩赏珍贵的鱼鸟,而拿动物饲养它们。我虽无杀害之心,它们却因此而死。这些都该避免,且要预先保护。这样虽不去放生,其实是放生,这就是“放生不要固定某种东西”。
若动物遭到咬伤或误触罗网,释放它不一定就能活,则更应帮它调养疗伤,使其恢复健康。即使不能存活,也要将它埋葬。还有那些猛兽、毒鱼、坏虫及凶鸟,如果救它,就等于给众生带来毒害,所以应当在得失多少、功过轻重间衡量,任由其自生自灭,遇到不闻不见。这两类可以不必放生。
凡是放生事情,随缘随力,选定适当时机去做。千万不能以为杀害小动物就不是伤害,也勿以为放生小动物就没利益。不要因怕劳苦而阻止放生善念,不要因价钱谈不拢而放弃放生善缘。放生一个小动物不为少,放生很多生物也不为多。放生微生物不为小,放生牛马也不为大。一文钱不为少,万文钱也不为多。这就是“对生物的放生”,种种情况都在于此了。
动物既受照顾,对人也应关怀。有些人受株连很是可怜,有些人受冤困穷未能得到救助;有些人遇受盗贼水火等灾难,有些人遭受疾病侵害而生命垂危;有些人因经商失败而无法生活,有些人拖欠债务无法偿还想要自杀。这些人如能资助钱物帮他们打开生路,设法帮他们周旋,使他们脱困。这是“对人的放生”,比对动物的放生更应去关心。如果回想我穷困时希望别人救助的心态,自会感同身受尽力去关照别人。推想他人救护我时那种感恩心,自然就有功德归属。
至于“为自己放生”,寻求解脱生死轮回,则更加要紧。人贪生的原因,是因为会丧生;只要放下杀生,必定就能长生。假使能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努力修行参悟,等到一切都悟得透彻,真实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获得了“无生”的真谛。这样就断除了世间轮回的罗网,撤下了尘世烦劳的禁锢。赤条条的来,赤条条地去,来去再也不被束缚。无拘无束,逍遥自在。本自清净的佛性不再被躯壳束缚,真心脱离六道轮回。到此时既非人也非物,再也没有“四生”。不再执著于功德,永远超越人天福报之上。因而于此寄偈一首。偈说:“种种生成患亦成,有生才有放生名;与君打破牢笼去,悟得无生是放生。”
【注释】
[1]《圆觉经》:佛经,全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收藏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唐朝佛陀多罗译,共十二章,系佛为文殊师利、普贤等十二位大士说大圆觉之妙理。
[2]《楞严经》:佛经,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唐朝般剌密帝译。本经阐明心性本体,文义皆妙,属大乘秘密部。
[3]生公:梁时高僧竺道生。曾经讲经于虎丘寺,聚石为徒,石皆点头。世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语。
[4]奉天:唐高宗病逝后,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境内的梁山上)。光宅元年(684)朝廷将乾陵一带设为奉天县,县治定在今乾县城址。在唐昭宗时又将奉天县改为乾州,民国时又将乾州改为乾县。
[5]有情:指一切有感情、意识的生物。为“无情”(指草木、山河、大地等)的对称;旧译为众生。
[6]无情:指没有情识活动的矿物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是。
[7]蛤(há):指蛤蟆。
[8]忉利天:译为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顶,现天主名释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连他自己的宫殿,共三十三个天宫,所以叫作三十三天。此天一昼夜,人间已经一百年。
[9]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声闻乘(闻佛之声教而悟道,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四果中的初果名。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10]道眼:能见正道的眼。
[11]韩世能(1528—1598):明代官员、学者。字存良,号敬堂,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选庶吉士。同馆30人,世能为之长,授编修。参与编修世宗、穆宗实录。充经筵日讲官,累官礼部左侍郎,以疾归。恬于荣利,奉使朝鲜,册封楚藩,馈遗一无所受,尝自言无一事无一语不实,而亦不务矫抗以博誉。世能善鉴赏书画,名噪一时,书法家董其昌在翰林院时曾得到他的点拨。子逢禧,字朝延,亦精于鉴赏。
[12]陆墓:今苏州市北,因唐朝宰相陆贽之墓在此而得名。
[13]太仓州:为明、清二朝区划编制。太仓州在1497年(明弘治十年)正式设立,当时隶属于南直隶苏州府,辖区范围为现太仓市和上海嘉定区。
[14]程颐(yí)(1033—1107):字正叔,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hào)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15]高子羔(前521—?):即高柴,字子羔,卫国人。孔子学生,曾任卫国司法官员。北宋真宗皇帝封其为“共伯侯”。
[16]周濂溪:即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17]陈荐夫(1560—1611):名邦藻,又字幼孺,号冰鉴。闽县(今闽侯县青口镇大义村)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六月十三,卒于万历三十九年。父朝钜,邑诸生。母乃林春泽之女。荐夫少孤而贫。万历二十二年(1594)中举人。荐夫善为六朝文,诗亦工丽,有中晚唐之风。和从兄价夫皆以诗名,荐夫与谢肇淛、邓原岳、安国贤、曹学佺、徐熥、徐火勃称“闽中七子”。著有《水明楼集》。
[18]槁(gǎo):枯干。
[19]弋(yì):用带绳子的箭射鸟。
[20]校(jiào)人:管理池沼的小吏。
[21]扰畜:驯养牲畜。
[22]瘗(yì):掩埋,埋葬。
[23]肖翘:细小能飞的生物。
[24]诖(guà)误:被犯罪人牵连而受到处分或损害。
[25]阽(diàn)危:临近危险。
[26]逋(bū)负:拖欠赋税、债务。
[27]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三时为昼)、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三时为夜),此六时分别又作平旦、日正中、日入、人定、夜半、鸡鸣。
[28]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