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常见写作疑难解答

写材料首先要学会看材料

会看材料,不一定会写材料;但是,不会看材料,就一定不会写材料。

看,考验的是经验,展示的是底蕴。看得懂、看得透,是“会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写作者思维理念、价值体系、知识结构、德智素养的综合运用,更是每位写作者的必修课与基本功!

机关“老笔头”、编辑、领导之所以能慧眼识珠,能鉴别材料优劣,根本要义就在于“看得懂、看得透”。可能有人会对该观点表示不服,一是不服“不会看材料就不会写材料”这样的说法;二是一些写材料多年的朋友,不服自己不会看材料。

诚然,我们或许已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与经验,但在“会看”材料这条道路上,往往还存在着一些盲区,如果不信,请往下看!

一、不会看材料的表现

一是把材料看“浅”了。通常表现为:根本态度不端正,认为没有必要看、不值得看;即便看材料,也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不深层次思考,不潜心研究;缺乏带着问号看、抱着否定看的意识,以及“看山还是山”的高境界。

二是把材料看“偏”了。看材料失准,不是把注意力放在破题、构思、写作手法上,而是注重材料词句、提纲是否对仗、美观,数据是否好看,事迹是否感人,经验是否新颖……结果把方向搞偏了,贬低了材料的真实价值!

三是把材料看“窄”了。看材料,之所以看窄了,关键在于眼到心未到,缺乏身份、视角、思维的转换,只是片面地站在群众、个人、单位角度看待问题,而没有站在大局、全局、时局、世局上进行战略性考虑,导致思维缺乏高度、宽度、深度,从而把材料看低、看窄、看小了!

四是把材料看“单”了。公文,根本目的是指导工作,促使工作正确、高效运行。现实中,一些人在看材料时,单纯地为秀文笔、秀学识、秀技能、秀底蕴、秀权威而看材料,背离了材料的真正属性,结果南辕北辙,效果不尽人意!

二、不会看材料的原因

一是受经验主义影响。凡从事写作之人,大多读千卷书写千篇文,寒窗苦读10余载,至少读书上百册,作文上千篇,在看书写字方面积累了经验,养成了惯性思维。从事公文写作后,自认为行文10余载,曾经作文满分、征文获奖、上稿公众号,经验够用、文笔够好、思想够潮,往往忽视了公文与作文的差异、上班与上学的变化,认为看材料浪费时间、精力,非必须、无必要,从内心深处把看材料这一过程看轻了、看淡了、看浅了,习惯性地把老思维、老经验、老方法简单移植到公文之中,结果敝帚自珍,差强人意。

二是受狭隘认知影响。看材料与写材料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有时候就像长跑运动员脚上的鞋子,哪只鞋进沙子都不行,掉哪只鞋都跑不到终点。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我们往往把看材料当作借鉴、参考,甚至将原文整段“移植”,并不能把看材料上升到学习、研究的高度,自觉领悟材料思路、内涵、主旨、技巧。这种脱离写作规律的行为,很容易陷入自我、自狂、自大的尴尬境地!

三是受本本教条影响。一些刚入行的朋友急于求成,期望尽快成长为“笔杆子”。于是,买了一大堆写作书籍,买了好几套教程,进了不少素材群,结果是散出了不少“金子”,却没能收获“果实”,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不会写材料。为什么努力没有结果,付出没有收获?根本原因就在于“病急乱投医”,过于“信书”“唯书”。别人的经验始终是别人的,这种知行不一、学用脱节的行为,往往被“本本主义”“拿来主义”坏了“菜”。

四是受泛化思维影响。公文分类很细,每种文体都有独特的格式与要求。在看材料过程中,很少有人仔细研究公文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泛化公文格式与标准。比如,有人认为会议记录就是会议纪要的详细版本,有人分不清决议与决定、公报与公告、通告与通报的区别,这就导致有人在办理公文时游离于标准之外,把领导汇报材料写成了讲话材料,把经验材料写成了总结材料,结果辛辛苦苦写了几年材料,却还未能入得了“材料门”。

三、如何正确看材料

开始看材料之前,我们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从哪里选材料的问题;另一个是如何选材料的问题。

(一)从何处挑选材料

网络改变时代,网络改变生活。随意在网页上搜索一个关键词,就能搜到可容纳一家图书馆的资料。虽然网络资源丰富,却常常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究竟从何处寻找有阅读价值的材料呢?一是从传统媒体中找,比如《人民日报》、各省(市)日报、《求是》等报刊,它们常常会刊发一些高层领导的讲话或文章,每篇文章都是千锤百炼后的产物,参考价值非常大;二是从公文自媒体中找,网络中一些排名靠前的公文类自媒体,他们每天会推出一些精心筛选的文章,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如何挑选材料

挑选材料,应当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能用原则。作为公务员,为了保证持续可靠的输出,必须遵循“拿来就能用”的原则,挑选材料同样如此,应当优先考虑可用性。二是急用原则。俗话讲“缺什么补什么”,优先挑选急需的、能解决日常工作的,比如财政、教育等部门,首先应选择专业对口的材料,而后再拓展其他行业或类型的材料。三是实用原则。实用就是要符合单位实情实况,紧密贴合工作,实现看一篇领悟一个要点、学习一个技巧、掌握一种方法。如果能遵循以上三个原则,至少可以保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紧迫的学习中,确保学习有方向有效果。

解决好“从哪里选材料”与“如何挑选材料”两个问题后,紧接着进入怎么看材料环节。作为公文写作者,究竟该如何看材料呢?

(三)如何看材料

1.看提纲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提纲凝结着一篇文章的灵魂与精华,提纲里有逻辑、有主旨、有思路,研究提纲就是对作者破题、构思过程的理解与消化,就是对问题的再分析再研究。所以,看提纲关键在于转换思路,换位思考,尝试从作者视角看问题,领会作者构思提纲时的意图、方向与角度。

(1)看观点

一篇材料的质量高低,看提纲就能给出答案。分析提纲,就是对观点进行客观判断,其过程就是从标题中提炼出关键词,然后在网页上搜索这个关键词,如果出现率过高,这属于“地摊货”提纲,可以直接略过;如果出现率低,甚至没有搜索结果,这样的提纲通常具有唯一性,观点往往脱颖突出。

(2)看字数

字数背后有玄机。只有具备一定写作造诣之人,才能灵活自如地控制字数。如果提纲字数相同、词性相近,整体工整对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婉转悦耳,这样的提纲必然吸睛无数,受领导欢迎,材料也必是上乘之作。看提纲时,尽量抱着怀疑态度去赏析,用字数作为衡量标准,久而久之,就能拟制出漂亮对仗美观的提纲。

(3)看逻辑

材料逻辑,是作者贯穿各个观点的“链条”,就像一串珍珠项链,用一条丝线把一个一个零散珍珠串联在一起,这条丝线就是逻辑,就是主线。看提纲,就是要从提纲中提炼出主线,找出逻辑,唯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理解了材料的思想与思路。

2.看技巧

(1)叙述手法

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六个要素,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但在写作过程中,六要素并非一哄而上,非得面面俱到,更多时候表现“原因、结果”更多些,叙述手法中以夹叙夹议更为常见。因此,在看材料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切忌生搬硬套,掌握从疑问中学习技巧的方法。

(2)表现手法

这是决定材料灵性、活力的重要技巧。表现手法通常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等,只要表现手法运用恰当,效果往往超出预期。

(3)修辞手法

通常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公文材料,修辞是文章中最常见的技巧。修辞手法的运用程度,直接关系到材料质量的高低。所以在看材料时,掌握修辞的时机、场合、方法与技巧,对提升公文写作技能大有裨益。

3.看词句

【例1】

千忙万忙,没有精准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没有精准落实就是虚招;千条万条,没有精准落实就是“白条”。

不让老实肯干者吃亏,不让夸夸其谈者占先,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坐而论道的“讲话秀”、议而不决的“问题秀”、走马观花的“调研秀”。

以上看似朴实无华的句子,却道理深刻,观点新颖,给人启迪,引人思考。遇到类似的好词句怎么办?要做到以下“三好”。

(1)记录好

遇到好材料,不仅要逐字学习理解,更要勤于动手记录好。方法一:用剪报记录,把好文章裁剪下来,分类粘贴在剪报本上,这样的记录方式更有真实感,推荐使用;方法二:用笔记记录,把读到的感人句子整段整句摘抄下来,分类记录在不同本子上,遇到词穷时,这些经典句子便是独家秘诀;方法三:用文档记录,采用图片、文字、录音、视频的方式,把遇到的好词佳句保存下来,分类存放于文件夹,方便时存放于网盘,保证随时随地都能阅读学习。

(2)消化好

就是要把记录的东西化为己有。如何消化呢?第一步:死记硬背,把别人的东西硬塞进脑子,哪怕生搬硬套,只要经过时间的洗涤,终能悟其精髓,吸收一二。第二步:大胆试错,将摘录的句子遮盖重要部分,不断填空修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便能滋生语感。第三步:转化升华,身临其境地理解作者思路,结合实情提炼升华,真正融入性格特点,打造符合自身气质的知识体系。

(3)运用好

运用,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成果。如何运用好呢?一方面要注记好,经常回顾记录的经典词句与文章,批注阅读随感,坚持边阅读边思考,最终将纯理论转化为实用技能。另一方面要总结好,采用“方法+结论”“理论+数据”的学习方法,总结写作规律,研究出符合自身的写作套路。再一方面要对比好,经常把自己文章与收录文章做比较,重点比破题思路、比结构框架、比思想观点、比叙述手法、比行文技巧,从差距中知不足,从不足中补短板,不断提高看材料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