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的20种重要理论与应用
- 袁勤俭 朱哲慧 张一涵等
- 649字
- 2021-01-07 11:19:05
5.1 社会资本理论的历史演进和理论解读
社会学长期关注人与人之间因互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经济学则关注具有经济利益的“资本”的概念,因此社会资本理论实现了社会学与经济学间的有效对话。社会资本的最早概念源自社区[1],早在1916年,美国社区学者Hanifan发表了题为《农村学校社区中心》的文章,文中首次使用“社会资本”的专有称谓分析通过社区参与而形成社会交往及纽带的重要性,并认为社会资本和其他物质资源一样,也是有利于个体和社区发展的重要资源。[2]20世纪70年代初,Granovette在考察个人寻职行为时发现,对于找工作最有帮助和价值的信息往往是从关系较弱的亲戚朋友处获得,而非强关系的亲戚朋友[3],由此解释了社会资源的关系组成现象。Li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认为社会资源是个体通过直接和间接的社会关系所获取的社会网络中的资源,社会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取决于社会网络的差异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和关系强度。[4]他在后来的研究中从个人主义方法论的视角,阐述了在美国如何通过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实现职业流动性,尤其是那些“弱关系”。由此可见,Lin的社会资源理论与即将讨论的“社会资本理论”已十分接近,虽未正式形成理论,但开创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
理解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和概念,按照突出的理论贡献,通常是基于三个不同的层次视角,即Bourdieu的微观层次取向、Coleman的中观层次取向和Putnam的宏观层次取向。
[1] 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 242-266.
[2] Hanifan L J. The rural school community centre[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16, 67: 130.
[3] 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J]. Sociological Theory, 1983, 1(6): 201-233.
[4] Lin N. Social resources and social mobility: A structural theory of status attainment in 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structur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2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