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的20种重要理论与应用
- 袁勤俭 朱哲慧 张一涵等
- 3308字
- 2021-01-07 11:19:01
2.2.2 TMS对知识整合的影响
1. TMS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在TMS中,团队成员通过相互交流来增进各自的记忆,从而共享成员个人拥有的和团队其他成员拥有的两类知识。团队成员往往依赖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从不同的知识领域获取知识,处理和沟通信息。这样可以确保团队成员之间更多的知识共享,并且能够承担更多的团队任务。[1]
TMS通过信息技术支持对知识共享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Choi等研究了信息技术支持和TMS对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团队绩效的影响。通过对韩国两家大公司的139个团队进行现场研究,作者发现TMS和信息技术支持对知识共享有直接影响,但是知识共享对团队绩效并没有直接影响,团队绩效更受到知识应用的作用。其中,TMS为知识共享提供了基础的元知识。[2]
TMS在知识共享中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Lin等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研究了虚拟教学社区中知识共享与创造的类型,以及其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知识共享和创造可以分为知识贡献、知识催化、知识整合、任务执行、知识寻求五种类型,TMS在虚拟社区中起着知识流的作用,有助于实现不同群体、个人之间的知识共享。[3]
知识共享也受到一些因素的阻碍。Mansingh等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索了在加勒比地区医疗行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分享过程中阻碍知识流动的因素。研究发现,如果分享的知识属于个人记忆,那么只能依靠记录来保存这些知识;如果分享的知识属于交互记忆,虽然有助于知识的流动,但是可能无法得到快速检索。[4]
2. TMS对知识搜索的影响
TMS中目录更新、任务协调和检索协调的过程就是在团队内部进行知识与信息检索的过程,因此TMS有助于团队成员提高检索意识,缩短知识搜索链,从而提高知识搜索的效率。
知识搜索受到TMS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Yuan等从多层社会网络的角度探索了专家检索的影响因素。通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一个全球销售团队的通信数据进行分析,作者发现可接近性、任期、检索意识、可获得性以及媒介多样性对专家检索产生作用。TMS理论着重于检索意识,但是忽视了可获得性的影响。[5]
Singh等则探索了组织内部分员工处于信息搜索劣势的原因。他们通过现场实验法对一家大型跨国服务公司的员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女性、同性恋者、低级员工等群体很容易处于搜索圈的外围。TMS在信息搜索链中起到识别领域专家的作用,正是因为上述群体在TMS中处于劣势,他们往往需要更长的搜索路径才能获取到目标信息。这要求组织改善信息网络状况,信息弱势群体也要跨越社会边界加强异质性信息的搜索行为。[6]
3. TMS对知识协作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源软件项目、科学合作、跨国产品开发不断增加,要求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大量参与者进行异步协作,这令TMS在知识协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TMS帮助参与者了解信息所在的位置。Engelmann等研究了协作者的知识和信息的概念地图如何影响计算机支持的协作问题的解决。在概念地图中,TMS指明了信息所在位置,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交流和协作模式。作者通过实验法进行控制,发现使用概念地图的团队能够更快地获得信息,并且知识协作更为有效。[7]
TMS帮助参与者理解任务的背景和内涵。Garud等研究了数字技术虚拟项目中知识协作的过程和机制。作者采用技术民族志的方法对维基工具记录的维基百科贡献者互动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这一知识协作的机制中,不同于一般项目按照时间顺序推进项目过程,虚拟合作项目是由紧急结构和不断变更的所有权构成。TMS使得虚拟项目中新的知识贡献者能够快速理解前人遗留任务的背景、文本和内涵,推动知识协作的发展。[8]
TMS帮助参与者获取知识存储、检索、交流的方向。Ali-Hassan等研究了知识资本在移动协作环境下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会流动性通过社会资本进行中介,对移动协作产生影响,同时受到媒介丰富度的调节作用。其中,社会资本可以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TMS属于认知维度,为移动协作提供知识存储、检索、交流的方向。[9]
4. TMS对知识网络的影响
组织内的知识学习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结构,但是在组织学习中,人们往往关注建议寻求、信息搜索、知识转化、探索开发、团队合作等,忽视了客观的知识网络的结构对组织学习的影响,忽略了TMS和知识网络之间的相互影响。
Škerlavaj等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组织内知识网络的模式和结构。作者通过问卷进行调查并从公司人力资源数据库获得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在知识学习网络中参与者的同质性(性别、任期和等级等)和接近度(地理距离和部门距离等)都对网络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知识网络间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知识传递性和稀疏群体间的高局部聚集都有利于组织内的知识学习。其中,TMS表明在知识网络中,个人影响力与其所拥有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正向相关。[10]
Akgun等则对新产品开发项目中TMS与知识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69个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参与人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团队稳定性、团队成员熟悉程度和人际信任对TMS有正向影响,而TMS对团队学习、产品上市速度和新产品成功也有正向影响,当任务更加复杂时,TMS在知识网络所起的作用更大。[11]
5. TMS对知识转化的影响
知识转化是指一个组织在学习特定知识后,在其他环境中重新应用、实践这些知识的过程。知识转化受到知识语境、团队互动、基础设施等应用条件的影响。TMS在知识语境、团队互动上对知识转化起着重要作用。
Oshri等探讨了TMS在哪些方面促进全球分布团队的知识转化。通过对TATA公司的两个咨询服务项目进行案例研究,对访谈、观察、档案资料等数据进行分析,作者发现TMS在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方面推动了全球分布团队的知识转化。就编码而言,TMS创建了共享的信息分类系统,可以用标签标识出领域专家的位置和技能;就存储而言,它创建了知识存储系统,可以对资料记录和专家知识进行更新;就检索而言,它可以有效寻找到领域专家和相关知识,从而实现知识转化。[12]
TMS在推动潜在知识向实用知识转化上起了重要作用。Griffith等研究了个体、组织和信息技术在虚拟团队背景下的互动。作者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提出了理论模型,认为个人知识、社会知识和组织知识构成了虚拟团队的潜在团队知识;而实现潜在的团队知识向实用知识的知识转化,个中TMS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技术支持和组织系统,在培训中增强虚拟团队内部的交互记忆水平,就可以促进知识转化和工作效率的提高。[13]
6. TMS对知识管理的影响
知识管理是“协调组织获取、创建、存储、共享、扩散、发展知识等广泛活动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流程,并通过个人和团队开发知识来获得最大化的组织目标”,是对一系列知识活动的整合。基于TMS,研究者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一些解决方案。
Yang等基于TMS理论提出了点对点知识管理创新模式。这一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分为功能层面、自我知识层面和知识交换层面:在功能层面可分为政策管理、知识资料管理、通信媒体管理和咨询管理;元数据、角色知识、领域知识等共同构成自我知识层面;自我知识通过交换记忆系统等向知识交换层面转化,形成点对点的记忆目录。[14]
Alavi等则基于虚拟团队中知识整合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知识管理系统作为解决方案。虚拟团队环境下知识整合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对交互记忆的限制、缺少相互理解、在共享和保存知识上的失败以及组织联系的死板。针对交互记忆上的不足,作者认为可以在知识管理系统内创建可检索的编码知识库,将员工的技能和经验数据化。[15]
[1] 林筠,闫小芸.共享领导与团队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基于交互记忆系统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0): 133-137.
[2] Choi S Y, Lee H, Yoo Y.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 on knowledge sharing, application, and team performance: A field study[J]. MIS Quarterly, 2010, 34(4): 855-870.
[3] Lin F R, Lin S C, Huang T P. Knowledge sharing and creation in a teachers’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y[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0(3): 742-756.
[4] Mansingh G, Osei-Bryson K M, Han R. Issues in knowledge access, retrieval and sharing – Case studies in a Caribbean health sector[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9, 36(2): 2853-2863.
[5] Yuan Y C, Carboni I, Ehrlich K. The impact of awareness and accessibility on expertise retrieval: A multilevel network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61(4): 700-714.
[6] Singh J, Hansen M T, Podolny J M. The world is not small for everyone: Inequity in searching for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J]. Management Science, 2010, 56(9): 1415-1438.
[7] Engelmann T, Hesse F W. How digital concept maps about the collaborators’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influence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2010, 5(3): 299-319.
[8] Garud R, Kumaraswamy A, Tuertscher P. A model of and for virtual projects[J]. 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1, 28: 357-387.
[9] Ali-Hassan H, Nevo D, Nevo S. Mobile collaboration: Exploring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J]. ACM SIGMIS Database, 2010, 41(2): 9-24.
[10] Škerlavaj M, Dimovski V, Desouza K C. Patterns and structures of intra-organizational learning networks within a knowledge-intensive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0, 25(2): 189-204.
[11] Byrne J, Keskin H, Lynn G S, et al. Knowledge network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A transactive memory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5, 42(8): 1105-1120.
[12] Oshri I, Fenema P V, Kotlarsky J. Knowledge transfer in globally distributed teams: The role of transactive memory[J].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008, 18(6): 593-616.
[13] Griffith T L, Sawyer J E, Neale M A. Virtualness and knowledge in teams: Managing the love triangle of organizations, individual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 2003, 27(2): 265-287.
[14] Yang H L, Ho H C. Emergent standar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Hybrid peer-to-peer knowledge management[J]. Computer Standards & Interfaces, 2007, 29(4): 413-422.
[15] Alavi M, Tiwana A.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virtual teams: The potential role of KM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2, 53(12): 1029-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