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前东共体秘书长理查德·塞兹柏拉曾在挪威基金年度会议(2013年8月21日召开)上说过,“世界并不亏欠吾等一种生存之道,但东非尚亏欠东非人民一种生存之道”。那么,学界是不是也欠缺一个关于东非地区的研究成果呢?中国的非洲研究起步较晚,至今对非洲研究的关注度仍有待提高,而对东共体的研究仍属“欠账”领域。

从现实意义上看,东共体研究有助于我们全方位地理解中非关系的本质。东共体作为东非地区最为重要的地区秩序构建平台,理应纳入中国对非洲战略轨道之中。从中国对非洲具体的外交实践来看,中国的对非政策在国家层面和次区域层面的实践较为丰富而实在,国内学术界对其研究也相对丰富,已经形成较强的智力支持。但目前,对中国与东共体的整体关系良好发展的现实研究非常有限,这与中国正同东共体积极推进双边关系实践略显失调。

从理论意义上说,东共体研究是一个有望实现学术突破的研究领域。就学科来说,有关东共体议题方面,至今还鲜见有学者进行相关的史论结合的探讨。如果以当前所谓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东共体的现实存在进行审视的话,就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现实主义虽然解释了东共体在区域安全合作中的难作为,但解释不了东共体经济一体化活力四射的活跃现象及吸收布隆迪和南苏丹这些贫穷国家的原因。而按照制度主义的逻辑,东共体超国家层面的制度性合作效果欠佳的结果应该使东共体要么改革和调整机制,要么解散,但为何重建后的东共体没有历史重演?建构主义虽然解释了东共体国家合作的原因,但仍有乏力之处,即其难以解释东非国家在相对高度同质化(主要指语言、宗教和文化习俗相同)的情况下,规范的社会化程度却有限的现实。因此,东共体在构建东非地区秩序的过程中需要一种新的理论视角进行阐释,这种理论应该潜藏在东共体及其实践之中。而有望实现突破的议题还有很多,如:东共体为何能够在整合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东共体国家虽然不太接受东共体的约束,但为何又在相当程度上认同东共体的制度设计?东共体框架下的经济一体化计划为何仍受相关国家的软性抗拒?

本书通过系统梳理东共体重建以来构建地区安全秩序的理论与实践,归纳出东共体塑造地区安全秩序的一般规律,为理解东共体的实践及其未来走向提供判断。本书主要运用以下两种研究方法。

(1)文献解读方法。主要通过研读现有地区安全秩序文献解读对重建后东共体公布的文件,如通过对《东非共同体条约》《东非共同体关税同盟协议》《东非共同体共同市场协议》及《东非共同体和平与安全协议》等的深度解读,分析东共体构建地区秩序过程中遵循的规则、规范和决策制度等。

(2)个案研究方法。为理解东共体构建安全共同体的过程实践,本书选取了东共体在尼罗河水资源争端、东共体吸收新成员扩容及处理区域内关系等三类实例来检验和论证规范对东共体国家认同的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