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麻醉监测常规

麻醉监测旨在利用各种监测手段连续观察患者重要的生理指标变化,并针对发生的异常情况给予及时恰当的处理,维持和调控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在正常范围,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但任何先进的设备都替代不了麻醉医师的全程在岗。

第一节 循环监测

一、无创血压、脉搏

现多采用全自动监测仪定时测量各项监测指标,如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和脉搏,可根据病情选择自动或手控起动装置以及调节测定时间。无创血压、脉搏已作为常规的循环监测项目。但当患者处于休克、低温等状态时,监测的结果可能不十分准确,有时还难以测出。

二、直接动脉压

通过穿刺将导管置入外周动脉内,连接换能器,可测得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能提供准确、及时、连续的动脉压数据。

1. 适应证

(1)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者(动脉瘤等)。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心脏外科、肝叶切除、开胸手术、嗜铬细胞瘤等)。

(3)需要频繁监测血气者。

2. 准备

(1)换能器:换能器接肝素盐水(生理盐水500ml加入肝素0.4ml),加压袋(加压到300mmHg)与监护仪测压导线连接,然后排气确保导管无可见气泡。

(2)动脉置管:常用左侧桡动脉,也可选择足背动脉、股动脉、肱动脉等。选择合适的穿刺套管针(婴儿为22~24G,儿童为20~22G,成人为18~20G)。定位并将穿刺部位垫高固定,皮肤消毒后以1%的利多卡因做局麻,用15G针头破皮,然后以贯穿法或直接穿入法置管,成功置管后套管针接换能器,换能器于第4肋间隙腋中线水平固定,然后将换能器通大气校零。

(3)注意事项:应随患者体位变换及时调整零点;冲洗液体不超过3ml,防止逆向入脑。此方法为有创性,可发生动脉栓塞等并发症。

三、中心静脉压(CVP)

CVP主要反映了右心室前负荷,其值与血容量、静脉张力和右心功能相关,但不反映左心功能。

1. 适应证

(1)测定右室充盈压。

(2)用药或肠外营养。

(3)提供静脉通路。

(4)置肺动脉导管。

2. 准备

(1)换能器:中心静脉压测量时换能器的准备同动脉测压。

(2)静脉置管:常选择右颈内静脉,也可用右颈外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等穿刺置管。选择合适的穿刺导管(单腔、双腔、8.5F鞘管、AVA静脉通路等)。定位穿刺部位并垫高,打开静脉穿刺包,消毒铺巾,5ml注射器20G针头试穿成功后沿试穿点进针,穿刺、回抽静脉血通畅后置入导引钢丝至20cm标志,退针,破皮置管,导管置入5cm,边退导引钢丝边置导管到12cm刻度左右,排气固定。套管针接换能器,换能器于第4肋间隙腋中线水平固定,然后将换能器通大气校零。

3. 注意事项 CVP测定可能发生心脏压塞、气胸、血胸、液胸、空气栓塞、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应随患者的体位变换及时调整零点。

四、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及心排血量(CO)测定

肺动脉导管可提供包括CVP、PA、PCWP、混合静脉血成分及CO等信息,判定心内容量,并计算心内分流量、全身血管和肺血管阻力、氧转运量和氧消耗量,来评价心、肺功能和病变的严重程度。应用电极导管可进行心脏电生理研究,行心内临时起搏,提供经中心静脉及肺动脉用药途径,是心脏病和休克患者诊断和治疗、病情观察和疗效考核的较为准确的方法之一。

1. 适应证 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心肺等严重疾病,病情是否处于高风险状态,手术是否属于高风险手术或复杂手术,术者是否具有PAC操作条件和能够准确解释PAC数据的能力等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具体适应证包括:冠脉搭桥、肝脏移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肺动脉高压等。

2. 准备

(1)材料:穿刺包,穿刺鞘,漂浮导管,换能器2只接监护仪并排气、调零。

(2)操作:患者在监测下,麻醉前后均可进行。术者洗手、穿手术衣后常规消毒铺巾,皮肤穿刺点局麻后,用带有18G针头的注射器穿刺颈内静脉,成功后经针腔内置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皮肤进针处用尖刀切开并直达浅筋膜。在导引钢丝引导下捻转伸入带静脉扩张器和旁路输液管的导管鞘,拔除导引钢丝和静脉扩张器,装上旁路输液管,同时可在此时抽到静脉血。选择合适的PAC,用配备的1ml注射器向气囊内充入1ml空气,测试气囊的完整性,用肝素生理盐水预冲PAC的管腔并套上PAC的保护套,连接测压装置检测压力,经导管鞘置入PAC。经颈内静脉途径进入的PAC,在置入20cm左右,管端可达右心房,可记录到低平的静脉压波形。嘱助手给气囊注入1.5ml空气,使气囊膨胀,再继续慢慢地推进导管,每次2~3cm。当PAC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后,压力突然升高,下降支迅速回到零点,出现典型的右心室压力(RVP)波形。使气囊完全充气(F7共充气1.2~1.5ml,F5共充气0.6~0.75ml),充气后即可减少导管尖端对右心室壁的刺激,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又使PAC容易向肺动脉推进。当PAC插入肺动脉时,收缩压改变不大,而舒张压显著升高,大于右心室舒张压,呈现肺动脉压力波形。再将PAC继续推进,即可嵌入肺小动脉分支,最佳嵌入部位应在左心房水平肺动脉第一分支,并出现PAWP波形。PAC已达满意嵌入部位的标准是:冲洗导管腔后,呈现典型的肺动脉压力波形;气囊充气后出现PAWP波形,放气后又再现肺动脉压力波形。

3. 并发症

(1)穿刺并发症:穿刺不当可能引起轻重不等的伤害,包括穿刺局部的血肿、静脉痉挛,误伤造成的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和血栓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等。

(2)导管并发症:导管打折、断裂,发生心律失常等。

(3)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

(4)留置PAC时可能会造成肺动脉破裂、血栓性静脉炎、附壁血栓、静脉血栓、肺梗死、瓣膜/心内膜炎、与导管相关的脓毒血症等。

五、心电图(ECG)监测

ECG监测可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还可发现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有助于发现和处理心脏停搏。ECG不能反映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心排血功能,但仍然是心血管手术、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时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目前已列为麻醉基本监测项目。

为便于发现和鉴别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最好同时监测标准Ⅱ导联和胸前导联V5。目前主张用CM5导联,即负极置于胸骨柄处,正极置于相当于V5的部位。

第二节 呼吸监测

一、通气量监测

术中应用肺量计或呼吸监测仪监测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及气道压力,检查机械或手法通气是否合适。手术结束时通气量监测用于判断患者自主呼吸恢复的程度,确定是否停止机械通气和拔除气管导管。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时,患者置于特殊体位(如侧卧位、截石位),应观察呼吸运动(频率、节律、幅度和形式——是胸式还是腹式)及了解通气状况。

二、无创氧饱和度(SpO2)监测

SpO2可显示机体动脉血氧的变化,还可反映脉率。由于应用方便、反应灵敏,目前已成为麻醉监测的常规项目。休克、低温、末梢循环不良的患者,常影响其测量结果,可选择数字化、抗弱灌注探头;也可做血气分析时测PaO2了解动脉血氧合情况。

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

在无明显肺疾病的情况下,PetCO2基本可反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通气不足、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和钠石灰失效均表现为PetCO2增高。目前有成为麻醉监测常规项目的趋势。

四、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血气分析是直接测定动脉血pH、PaO2和PaCO2,可判断是否存在呼吸功能异常,同时也能了解内环境的酸碱状态。

第三节 其他监测

一、尿量监测

术前放置导尿管,测定每小时尿量,可直接了解肾灌注情况,并间接反映内脏器官灌注情况,常用于心血管手术、颅脑手术、休克、创伤及其他危重患者以及长时间手术患者。

二、体温监测

除实施全身低温及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需监测体温之外,小儿麻醉和危重患者麻醉,亦有必要监测体温,以便及时发现与处理体温过高或过低。

三、肌松监测

肌松监测可确定术中是否需要补充肌松药;手术结束后确定是否存在肌松药残余,是否需要应用拮抗药;是否能安全拔除气管导管。常用的刺激方式是4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TOF)。

四、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等监测

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等监测能有效地指导麻醉医师对各种异常状况的处理,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五、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能较准确地反映患者的麻醉深度,指导麻醉医师对麻醉深度的判断和合理用药,防止麻醉过深或过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