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为什么表达需要逻辑

第一节 逻辑思维的内涵

提到逻辑学,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十分枯燥。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逻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似乎很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逻辑学在工作和学习中的应用,一些家长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那么,逻辑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

根据逻辑学的定义可知:这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和规律的学科。所谓人类的思维,其实就是人们借助概念、判断,以及推理形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认识并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逻辑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古代的希腊、印度和中国形成。在古希腊,这门学科被称为“逻辑”;在古印度,它被称为“因明学”;在古代中国,它则被称为“名辩学”。

近些年来,逻辑思维成了人们常常讨论的话题,关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各种课程和书籍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这种现象体现出人们越来越重视对逻辑思维的培养。那么,究竟什么是逻辑思维呢?

相关专家指出:逻辑思维是指将思维内容联结、组织在一起的方式或形式。思维是以概念、范畴为工具去反映认识对象的,而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人在大脑中将这些概念和范畴以某种形式储存其中,形成了思维结构,并且借助判断或推理等思维方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这一过程就是“逻辑思维”,又被称为“抽象思维”。

只有运用逻辑思维,人们对事物才能达到一定程度的理性认知,才能对具体对象的本质有所了解,才能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因此,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逻辑思维都显得十分重要。我们思考得快与慢、深与浅,表达得流畅与阻塞、优美与粗鄙,思维得严谨与混乱、宽广与狭窄,等等,这些其实都与逻辑思维有关。只有当我们逻辑严谨且完整时,所做的事情才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偿失。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清自己的思维,让它有逻辑、有秩序地为我们的思想服务。

首先,我们说一说逻辑思维能力是如何在思考速度上体现的。上学时,我们经常会做练习题和试卷,对于同样的一道题目,有的同学三至五分钟就可以写出答案,而有的同学却要花上十几分钟,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大脑有快慢两种思维方式,前者是直觉思维,更倾向于无意识的思维活动;后者则是逻辑思维,更多的是有意识进行的。那些在较短的时间就能解决问题的人,会依靠经验、记忆和情感来快速做出准确的判断;但那些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思考判断的人,则会通过既定事实和明确的逻辑关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以此做出决策。也就是说,虽然运用逻辑思维的思考速度相对较慢,但是其思考结果的质量反而会更高。而且,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不会互相产生冲突和矛盾,一个能力出众的人往往善于将两种思维结合起来共同运用。

其次,表达能力的流畅度也反映着逻辑思维能力。人们的表达能力不仅显示在知识水平上,还与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逻辑思维并非直接生产知识,而是提供一套严谨的规则,让我们更好地组织运用知识,有条理、有逻辑地了解事物。但如果我们的表达是没有逻辑的,就会产生歧义,让人误解,甚至贻笑大方。

我们会发现,在幼年初学母语的阶段,语言表达力时常会出现阻塞的现象。初学母语的低龄儿童往往说不出完整的句子,只能一个词一个词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其实,这是因为他们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并且词汇量匮乏,不具备完整表达意思的能力。这种情况在我们初学外语的时候也会发生。当我们刚接触一门外语时,表达一个连贯、没有语法错误的句子是十分困难的。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会直接影响我们表达的流利度和连贯性。

再次,思维是严谨还是混乱对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工作和生活中,你是否会有这样的体验:每当你要思考问题或者发表意见的时候,头脑中就会一片混乱—许多想法和问题纠结在一起,像一团乱麻—不能有条理地组织在一起。还有一些人,在读一篇论文或者一本书的时候,读到了后面就完全不记得前面讲了什么,甚至还要倒回去重新看一遍。这些都是思维没有条理的表现。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而语言的表达就要求我们要有清晰的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思考时没有头绪,说明信息在我们头脑中排列的方式是无序的。逻辑思维就是让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组织我们的思想。

《金字塔原理》一书中指出,组织思想基本上只可能有四种逻辑顺序:演绎(从前提推导出结论)、时间、结构、程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要使我们的思维脉络清晰化。一部好的作品,一定要有条理明晰的主线—这是基础的脉络—然后填充其他的线索和旁支,有机地组成整体才可能成为杰作。我们可以抓住线索与脉络去探寻作者在作品背后的思维过程,有了全篇的脉络就可以避免阅读时出现前后脱节、看了后边忘了前边的尴尬。

形成和发展逻辑思维的基础是社会实践。简单来讲就是,我们通过观察和学习来完善我们的逻辑思维。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形成要经历两个阶段:一个是感性思维阶段,另一个是理性思维阶段。感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喜欢凭自己的感觉去对待事物。它主要是靠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去思考和判断的一种思维模式。而理性思维,则是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它主要是靠已经掌握的科学方法,去思考和判断的一种思维模式。

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数学加减法时,老师通常会采用实物教学方式。例如,让孩子观察能接触到的实物,用直观的感觉帮助孩子进行思维上的理解。通过简单的观察,孩子可以更加快速地学到知识和技能,这就是实物教学的优势。在孩子对生活中的不同事物进行观察和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会对周围的环境和世界产生属于自己的认识,这就是思维的形成过程。当然,这一阶段的逻辑思维是人们从生活实际中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限制性和狭隘性,这时还不能称孩子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思维模式。因为此时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只能凭借生活经验进行了解,但这一阶段是逻辑思维的基础阶段。这就好比盲人摸象,在每个人的感性认识中,大象的形象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人们观察事物通常只看到表面,很少进一步进行思考,外表什么样就觉得本质是什么样。

所以,两种思维合理并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模式。我们要发挥感性思维的长处,充分运用感觉摄取、知觉归纳、想象再造、情感指导等功能进行思维活动;与此同时,依靠理性思维产生思维结论,进行决策指导。这样的思维结构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