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如果
在我四十多年的人生中,最让我遗憾的事情有三件,一是二十六年前,中考以四分之差与热门中专失之交臂,没有实现早就业的愿望;二是二十三年前,由于信息不发达,对高考认识不全面,没有考一个好的大学;三是三年前,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才匆忙奔丧回家,没有陪母亲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有时,我就想,如果当年中考多考四分,或考取一个好大学,也许我的人生就与现在不一样了;如果三年前我能守在母亲床前尽孝,亲眼看着母亲寿终正寝,也许我就不会有什么遗憾了。可是,事实证明,人生没有如果,发生了的我无力改变。
假如人生有如果的话,那么很多人的命运即将被重写。孔子如果不是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也许就没有微言大义的《春秋》问世。司马迁如果没有受到宫刑,受尽人间屈辱,也许就没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被后人敬仰。鲁迅如果不弃医从文,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也许就没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立场和志向。奥斯特洛夫斯基如果没有病魔的痛苦折磨,也许就塑造不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保尔形象激励后人。贝多芬如果双耳不失聪,对外界声音的无比渴求,也许就谱写不出那些华丽的乐章……大凡古今中外的名人如此,就是平民百姓,贩夫走卒,给他一个如果的机会,他的人生也许可能是另外一番天地。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当初如果如何如何,现在就如何如何了。当然这也许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但如果往深了想,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是无能、不思进取者的一种心理慰藉,或是一事无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者的一种借口呢?
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匆匆而已。短短几十个春秋,我们唯一能支配掌握的只有今天。因为昨天不管怎么舍不得,你也把它留不住。明天不管怎么美好,它毕竟还没有到,它里面充满了变数,它会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谁都说不准。唯有今天才确确实实属于我们。对此***也曾经说过:“昨天唤不回来,明天还不确实,你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天。”我想他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活在当下,做今天必须做的事,不给自己留下如果。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从来没有见过书纸笔墨,五岁之时,哭着要这些书写工具,马上就能“指物作诗立就”,一乡读书人看了都觉得“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真可谓是神童了。这样的神童,试想他的未来─无可限量啊!可让人遗憾的是方仲永已经到了二十岁都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跟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没有什么区别,造成方仲永一事无成的根本原因是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他也乐得逃脱学习之故。五岁神童能作诗,自然成了名人,他的父亲从中可以得到好处,学习也就被耽搁了。如果方仲永的父亲目光能够放长远一些,方仲永也肯刻苦一些,那么凭着方仲永的天资聪颖,取得自己一番天地,那就不在话下了。可惜方仲永回不去了,他的人生中没有了如果,注定只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的苏轼,他才华横溢,二十一岁中进士,入朝为官,却被人嫉妒、排挤,仕途坎坷,在宦海浮沉中过完了他的一生。然而,正是他的坎坷命运,造就了他伟大的一生。不管在什么境遇中,他都能坦然面对,抒发真情感,思考人生哲理,人生路上才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旷达、“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真情告白、“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深邃思辨、“人有悲欢离合”的入世洞察、“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老当益壮、“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率性自然……苏轼的一生,从来没有过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时刻都能豁达乐观的来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给后人树立了一个精神标杆。正是苏轼的这种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态度,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古今第一人。
我们不是苏轼,达不到他人生旷达率性的高度。但我们至少可以支配自己的人生,每天做自己该做的、想做的事,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因为人生没有如果,今天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