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初纪元:亲历者口述实录
- 陈星编著
- 1706字
- 2021-03-26 14:47:14
结 语
自1912年民国肇始后的十年,是中国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崩解和社会秩序重整的探索时期。中国社会在清政府的统治完结后经历了短暂的混乱时期。民国虽然建立起来,但是事实证明要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种反动势力不会自己退出历史舞台。民国开始的十年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经历了不断斗争,才最终确定了中国政治的发展道路。所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个毁灭与涅磐交替的痛苦时代。这一时期,旧时代依然有其遗迹和影响,但是新时代的各种征象也已经显现出来,各种政治制度的建构也已经开始,社会改造也在渐次展开,不管这种改造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毕竟在客观上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本书节选了亲身参与这十年重大政治事件的若干当事人的回忆编辑成书,主要集中描述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段历史,并适当向前后延展。通过这些讲述,可以比较真实地再现当时历史发展的轨迹,为民国历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口述史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特别是当受访者带着一定意识形态表述历史事件时更是如此。这些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注意甄别,去伪存真。当然,由于时间紧迫及编者水平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注释】
[1] (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8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
[2] 辛亥革命相关学术争论的情况,见费正清前引书,下卷第9章。
[3] 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页。
[4] 杨天石前引书,3页。
[5]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41页。
[6]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202页。
[7]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419~421页。
[8]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906页。
[9] 钱穆前引书,906页。
[10] 费正清前引书,下卷第9章。
[11]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286页。
[12] 有的历史著作将民国元年4月至民国17年6月认为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见史仲文、胡晓林等编:《中国全史·中华民国史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这与本文将袁世凯划分为封建复辟势力并不矛盾。袁世凯虽然是北洋军阀,但是其复辟封建制度的企图也是有目共睹的。
[13] 唐德刚:《袁氏当国》,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6页。
[1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见章伯锋、李宗一编:《北洋军阀》第1卷, 681~684页,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
[15] 钱穆前引书,908页。
[16]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章,233~269页。
[17] 钱穆前引书,909页。
[18] 吉尔伯特·罗兹曼前引书,239页。
[19] 前引《中国全史·总序》。
[20] 郝启秋:《制度移植与民初悲剧性政党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3月号。
[21] 张玉法:《民初政党的调查与分析》,《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4年5期。
[22] 杨幼炯:《中国政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84页。转引自韦庆远等:《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66页。
[23] 李玉:《民初国民党上层拉人入党现象考论》,《安徽史学》,2007年5期。
[24] 朱旭红:《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及其原因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3期。
[25] 钱穆前引书,910页。
[26] 相关内容见本书钟伯毅关于民初议会的论述。
[27] 郝启秋前引文。
[28] 王建华:《民初宪政对国民党早期政治发展的影响》,《学海》,2007年4期。
[29] 常书红:《清末民初地方社会整合格局的变化》,《史学月刊》,2003年4期。
[30] 张鸣前引书,258页。
[31] 吉尔伯特·罗兹曼前引书,137页。
[32]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258页。
[33] 徐树梅:《民初山东土匪的新特点》,《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7期。
[34] 李永芳:《清末民初农会组织述论》,《安徽史学》,2007年3期。
[35] 民初自治思潮兴起的原因很多,如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知识分子的兴起及推动等。中央权威的削弱与政治权力的缺位,以及地方实力的增长是一个前提条件。
[36] 吴建国:《清末民初自治思潮述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