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在我国企业近年”走出去“的大潮中,中关村企业可谓一股“清流”。依托科技积淀,大多数中关村企业国际化的首选方式是技术输出,而非产品出口和投资;其海外项目大多没有庞大的规模和造价,而是以创新优势取胜;其海外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积极作为,也为“中国国际形象“积攒了良好的口碑。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也是我国科技人才和科技公司最为密集的区域。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也是2013年,中央政治局第9次集体学习在中关村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目前,被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但中关村的国际影响力有何提升?打造“一带一路”上的中关村进展如何?对此,中关村海淀园(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联合中国经济信息社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定量研究、定性深访,形成这本书,系统梳理了近年来中关村在国际化方面的趋势、特色、亮点。

调研发现,目前中关村企业的国际化业务共涉及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际化业务涉及20个国家以上的占被访企业1/4强;70%的被访企业认为自身正处于主动谋求业务国际化阶段。越来越多的中关村企业开始把重心放到国际化方面,其背后有两个共同原因:一是企业在国内竞争中崛起,拥有了“走出去”的底气;二是国内市场增速放缓,倒逼企业加快向外走。

中关村企业国际化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科技底色。其国际化首选方式是技术输出(48%),超过对外贸易(43%)和投资(16%)。其国际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背靠中国大市场,巨大的技术应用市场带来国际化机遇(54%);二是技术绝对领先(37%)。

从产业分布来看,中关村企业国际化领域主要集中于:IT互联网(53%)、高端制造(9%)、环保(6%)、医疗健康(12%)、创新孵化平台(6%)等。其中,参与国际化的信息技术企业占比超过50%。

在国际化的模式上,中关村最早的一批“走出去”的企业基本上是依靠各自的优势单点突破。而近几年的国际化更多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作战,中关村高科技企业与央企、其他大型高科技企业、外资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优势互补,一同拼船出海、组团出海。

也应看到,相较于国际科技巨头,中关村企业的国际化业务比例还不高。约2/3的被访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在10%以下。但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关村企业国际化仍有巨大空间。被访企业中未来三年有明确国际化计划的占91%,对未来国际化前景非常乐观,基于对自身优势的认知和国际市场走向的判断,将投入更多资源到国际市场,把中国市场上的创新成果延伸到世界各地,中关村创新军团所代表的“中国道路”将在全球发挥更大影响力,而中关村作为全球创新创业中心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本书还附有18家中关村企业国际化的生动案例,既反映了他们开拓海外市场的艰辛,也展示了其“走出去”的风采。希望本书中的研究报告和企业案例能对其他有志于国际化的科技企业有所裨益。

新华社首席经济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