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考核九讲
- 吴德慧编著
- 2894字
- 2021-10-29 10:18:29
二、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
“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基本要求和重要遵循。
(一)增强群众观念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员干部的坚强后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增强群众观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增强群众观念,关键是在各项工作中真正贯彻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是有群众观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是否关心群众的疾苦。古代一些开明的政治家都懂得,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作为党的干部,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更要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时刻关心群众的生活、群众的情绪、群众的利益。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重中之重,广大党员干部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这些实际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增强群众感情
党员干部队伍中患有群众感情缺失症者不在少数,集中表现为:一是对群众的困难视而不见、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的利益随意践踏、对群众的事务能躲就躲;二是做事不同群众商量、不走群众路线、不听取群众意见;三是做官当老爷,在人民群众面前颐指气使、趾高气扬,搞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权钱交易。
增强群众感情,根治群众感情缺失症,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从准确定位人民群众的角色入手,进一步明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下大力气去集中解决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进一步增强群众意识、强化群众观念、坚持执政为民、发展改善民生,自觉做到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始终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在不断地交往联系中培养起来的,如果相互之间不联系、不熟悉,感情就无从谈起。党与群众的感情也是这样。因此,增强党的群众感情就要从密切党群关系入手。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联系群众上出实招、讲实效。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只有参透了群众的向往与追求,才能做出真正让群众满意的事来。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做到“短平快”,克服联系群众过程中出现的“西瓜大的壳、芝麻大的核”以及“嘴尖皮厚腹中空”等不到位现象。
要学会运用群众性语言。增强群众感情,必须学会运用群众性语言与群众沟通交流。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与新社会阶层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年轻人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主要原因在于不会运用群众性的语言、不熟悉群众的话语系统。党的话语系统、政策性话语系统与群众性话语系统、民间话语系统是有区别的。领导干部要做好群众工作,要拉近与群众的感情,就应该及时进行话语系统的转换,学会运用群众性话语系统。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理解透彻、熟稔于心,进而做到熟能生巧,在党的话语系统与群众话语系统间自由穿梭。同时,领导干部要多到群众中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力求直接联系群众,多注意聆听与观察群众的语言表达方式及习惯;要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自觉融入群众的感情世界中去。
要杜绝与民争利。感情最容易被利益所腐蚀,尤其是私利。领导干部在涉及纠缠不清的利益分割时,必须注意维护群众利益。要懂得去算维护人民利益和福祉的“大账”,而不是去算个人的“小账”,一味地计较个人得失。党的干部如果不能以党的宗旨和入党誓词中的牺牲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经常纠结于自己到底是吃亏了还是没有吃亏的患得患失之中,时时刻刻都在计较个人的“投入”与“产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与民争利的境况中。这样一来,党群、干群之间的感情就会受到损害。
感情决定态度,影响作风,支配行动。感情深一寸,作风好十分。“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了党同人民的血肉情谊,都应当同人民共患难、心连心。只有把群众“放心上”“当亲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党的作风才能越来越好。
小贴士
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准慵懒无为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照政策或者有关规定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慵懒无为、效率低下的,要给予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纪律处分。这要求党员干部以更加严实的作风、诚恳的态度联系服务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绝不能“生冷硬”,绝不能慵懒无为、拖拖拉拉。各地各单位党组织要切实扛起正风肃纪的政治责任,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无动于衷、慵懒无为、效率低下还心安理得的党员干部,要毫不客气地举起纪律的“板子”,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
(三)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
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群众“疾苦”的真实流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扑下身子深入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待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把群众反映的每一件难事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困解难。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看齐意识”,不是简单的口号,不能停留在表态发言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牢固树立看齐意识、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关键是要看对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落实落地了没有。比如,在对待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要看是不是去下功夫解决了、解决好了没有。如果认识上不去、行动下不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喊喊、文件上念念,解决问题不是蜻蜓点水、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就是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拖拖拉拉、毫无成效,做不到实实在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盯着解决,这样就谈不上群众立场稳,更谈不上政治站位高、看齐意识强。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衡量政治站位的一把尺子,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校准思想之标、调正行为之舵、绷紧作风之弦,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办群众之所需,沉下身子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了解群众诉求,研究解决办法,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件一件办实、办好、办到位,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解决问题的成效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