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亲仁善邻家和顺 传统文化薪火传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站在永乐公园的晨读站里,沈宗荣和高静云两口子看着将近二百人集体晨读的场面,不禁觉得心潮澎湃。听着古典文化当中纯粹,简单,发人深省的名言妙句,老两口觉得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要知道,当初站在这个晨读站里坚持每日晨读的,只有四个人。

晨读站中有余热,和谐家庭诵诗篇

家住鞍山市铁西区永乐街道静电社区的沈宗荣、高静云老两口,退休之后犯了愁,平时上班忙里忙外,这大半辈子走过,觉得生活充实,家庭和谐,可当闲下来时,却觉得生活远没有忙碌时有滋味。

碰巧在2008年9月,“晨读文化经典,添彩鞍山文明”大型公益晨读活动在鞍山展开,曾经研究过传统文化的高静云觉得这是一件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她认为:“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今社会道德规范的根源,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学习的。”

就这样,已经退休在家的高静云成为了鞍山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简称文促会)的志愿者,并积极帮助文促会扩大影响力。她觉得,传统文化想要深入人心,必须每天接触,眼看得见,耳听得着,才能真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家,于是她在永乐公园建立了晨读志愿者服务站,担任站长,并担任了文促会分会——晨读协会的总干事。

高静云担任了晨读站站长,却担心老伴沈宗荣不高兴,害怕自己的忙碌给老伴带来影响,可高静云万万没想到,沈宗荣在听说高静云加入了传统文化宣传的行列后反倒很高兴,甚至为了支持她并发挥自己的余热,也一起加入了这个集体。

然而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晨读站中只有寥寥四个人,广场上四个人大声朗读的情景并没有使这对老夫妻尴尬,反倒激起了他们的斗志。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不知不觉,这个小小的晨读站中的身影不断增加,声音也渐渐明亮,吸引了更多人的加入,到如今,已然有将近二百人的规模。站在永乐公园的广场上,耳边不时传来的郎朗诵读声,让这座城市早间的空气都带有一丝古典自然的意味。

在高静云和沈宗荣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个极富内涵充满意蕴的集体中,他们的儿子也经常出现在这个晨读站中担任义工,忙碌间,看见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在做公益,这种景象,在众多的民众和工作人员眼中,成为了心中最美的画面,成为了这个小小广场上最为人称颂的诗篇。

每年4月中旬到10月末期间的周末早晨,夫妻二人都会怀着愉悦的心情,迎着朝阳,带着晨读宣传工具,晨读单页等,来到永乐公园带领大家诵读国学经典,共享文化清晨。高静云身披“晨读志愿者”绶带,热情地向游人宣传诵读文化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发放晨读单页。为了让大家能够更舒适而高效地进行晨读,他们自费为大家购买小凳子、红帽子、本、笔、文件夹等,而为了便于工作,他们还在家里配置了彩喷打印机,诵读文化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了他们不变的宗旨。每逢重要节日,高静云都主持专题晨读活动,在网上下载并打印有关节日的诗词歌片等资料,精心为大家制作照片彩页。

正是老两口无私的奉献感动了很多人,这种用心,这种细致是如今很多人所欠缺的,而这种精神,正是在高静云和沈宗荣几十年来对别人的善意,对工作的认真中养成的。这种精神,这种家庭,这种德行,是让人所敬佩的,他们为这片钢都土地上的人民做出了一个家庭的榜样,成为一种始终鞭策人前行的力量。

现代书香家风正,传统文化气息浓

“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见帅印又勾起多少前情。杨家将舍身忘家把社稷定,凯歌还人受恩宠我添新坟。”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从高静云嘴中唱来有腔有韵,实际上,这是高静云一辈子始终爱好的艺术。

前些年,高静云在鞍钢京剧团演戏,现如今已经离开了京剧表演舞台,也正是由于京剧对自己的熏陶,当初她才会主动去担任文促会的志愿者,才会有后来晨读站的规模。

高静云在前面唱着,老伴沈宗荣也不闲着,拿起相机随时给英姿飒爽的老伴儿拍照,他爱好摄影、象棋,最近高静云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性演出,沈宗荣总会拿起相机跟随,做起了随行记者,专门负责在演出现场为老伴儿拍照。

在外人看来,这老两口的老年生活恩爱细腻,惹人羡慕,而在他们自己看来,这只是几十年风雨同舟,互相扶持之后的默契,那种平淡自然的甜蜜不禁让人感慨这个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儿子沈德俊是个书迷,家中藏书3000余册,他感慨:“就是在他们俩的影响下,我才这么喜欢书,读书是需要个引路人的,你感兴趣读了第一本,剩下的才是你自己挖掘的。”

2012年12月,孙子沈永谦的出生给这个和睦的大家庭带来了无限欢乐,这个可爱的小生灵幸运地诞生在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而教育更是必不可少,但我们都相信,在这样一个书香环绕,经典吟唱的家庭中,这个可爱的生命会受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诲,这种时时刻刻的敦促,才是一个拥有底蕴的门第教育孩子正确的做法,而一个从小聆听《弟子规》和四书哲理的小孩子,又怎会辱没家风呢?

如今已然接近两岁的小永谦已经慢慢能够独立做自己的事情了,家庭的熏陶让他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动手能力。从孩子出生第一天起,奶奶高静云就开始做有照片文字的成长档案册,将孩子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不只给永谦的未来留下一笔精神财富,同样也为这个最美家庭刻下了深刻的一笔。

点滴事无私奉献,爱心行全家动员

高静云和沈宗荣并没有止步于小小的晨读站,在那里,他们俩用精神感染民众,用经典影响人心,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但他们不只在精神上鞭策自己,同样在社会实践中付出了实际行动。

社区有一位年过八旬的孤寡老人马庆增,腿有残疾,走路拄双拐,生活不便,高静云组织志愿者多次到老人家里打扫卫生,洗衣服,让老人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马庆增老人握着高静云的手感动得要掉眼泪。

还有一次,早已搬走的老邻居家里电线老化,导致室内灯不亮,老人孩子连续几个晚上摸着黑,家中没人帮忙,打电话向沈宗荣咨询请求帮忙,他二话不说,立即前去帮助修复,当邻居家的灯泡再次亮起,老邻居千恩万谢,这灯泡点亮的,不只是一个屋子的光明,更是邻里之间那盏不灭的明灯。

2012年4月21日,鞍山日报社组织了“许美好愿望,献绿色爱心”植树活动,高静云带领志愿者们在东山风景区栽了300多棵板栗树,老夫妻更一起栽下了同心树,这棵同心树不只意味着夫妻同心,更是家庭同心,城市同心。

在2015年创城活动中,市里组织交通文明百日行动,高静云带领十名志愿者到站前虹桥头、公交站点做交通引导。儿子沈德俊为文促会国学图书馆捐了价值近千元的古典文学书,十年来无偿献血13次。全家人经常助残、助学,赈济遭受洪水、地震的灾民,累计达万余元。

这些点点滴滴都是小事,没有一件毁家纾难,但却件件直击人心,从小事方知德行,从细节方知人品,从点滴中才能品味出一个家庭的美丽,做好事并不是炫耀,而是一种享受,高静云和沈宗荣两口子把从人生中,从古代先贤的哲理中品味出的内涵,体现在精神上,体现在公益行动上。

这个家庭像是一本书,像一本底蕴深厚的经典,像一本情节生动的小说,像一本浓墨古香的诗集。上到祖辈高静云沈宗荣,下到孙子沈永谦,每个人在这个家庭里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是词句,是章节,是社会和谐家庭的典范,是城市文明当中一盏永明的灯火,照亮这个城市,也照亮你我心中最为美好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