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别论篇第七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译文】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四经,是指肝心肺肾及其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顺次运行的十二经脉。

【原文】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译文】

脉有阴脉和阳脉,知道什么是阳脉,就能了解什么是阴脉;知道什么是阴脉,就能了解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颈部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无须与众人商议而疑惑不决了。

【原文】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 。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译文】

所谓脉象的阴阳,脉去为阴,脉来为阳;脉静为阴,脉动为阳;脉数迟为阴,脉数急为阳。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脏脉,例如:肝脉来时,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天就会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天就会死;脉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天就会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天就会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天就会死。

一般来讲:胃肠有病,可以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

一般来讲: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之症,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一般来讲:少阳经发病,经常气虚不足,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的隔证。

阳明与厥阴发病,其主要病状为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证,或者变易常用而萎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原文】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译文】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钩脉(注:原文有误,此处应为“弦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弦脉(注:原文有误,此处应为“钩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滑脉。

阴阳失去平衡,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阴之所以能生化,是以阴阳的平衡为本。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原文】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译文】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天就会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这就是所谓的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作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作死阴;肺病传肾,以饮传阴,无阳之候,叫作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作辟阴,是不治的死证。

邪气郁结于阳经,四肢就会水肿;邪气郁结于阴经,就会大便下血,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这二阴经,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证;邪气郁结于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这三阴阳,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证;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和手太阴肺这三阴经,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厥阴和少阳这一阴一阳经,多患喉痹。

【原文】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译文】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差别,这是怀孕的征兆;阴阳脉俱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证;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肺脾三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心肾二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心包肝一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十天死亡。膀胱小肠三阳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天死;胃大肠二阳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